04:07
在重慶綦江石壕鎮(zhèn)的苗兒山麓,一座巍然屹立的紅軍烈士紀念碑,見證了90年前紅軍長征途經此地的烽火歲月。碑下,五位無名紅軍長眠,而在他們身旁,有一個身影始終未曾離開——趙福乾,烈士墓的守護者。
一座墓,兩代人的守護

“我已經退休快三年了,但每年清明,我都會回來,掃掃落葉,看看他們。”在烈士墓前,趙福乾緩緩揮動手中的掃帚,揚起細微的塵埃。
今年63歲的趙福乾,和父親趙志懷先后守護烈士墓30余年。從孩童時聽父親講述紅軍的故事,到長大后接過守護的責任,趙福乾早已將這片墓園視作自己的精神歸屬。
上世紀60年代,趙福乾的父親趙志懷便開始為前來瞻仰烈士墓的人義務講解。他曾是一名志愿軍戰(zhàn)士,在戰(zhàn)火中九死一生歸來后,他選擇在這片土地上守護烈士忠魂。
趙福乾記得,父親每次講到那位被敵人折磨致死的紅軍司務長時,都會忍不住落淚。“父親總是說,他雖然不認識司務長,但他們都是戰(zhàn)士,都是為了國家付出過生命的人?!边@種樸素的情感,如同接力棒一般,傳遞到了趙福乾手中。
雀舌黃楊,長成守望的姿態(tài)

在墓園的一角,幾株挺拔的雀舌黃楊靜靜矗立。趙福乾輕輕撫摸著粗糙的樹干,低聲說道:“這些樹,是父親當年親手栽下的?!?/p>
1981年,紅軍司務長的墓地從茅壩坪遷至苗兒山。父親趙志懷放心不下,決定將自己在舊址種下的雀舌黃楊一棵棵帶來。他連續(xù)半個月,每晚走三小時山路,將樹苗連根帶土背到墓園,再請人移栽。
“父親說,紅軍犧牲后不能回家,那就讓這些樹陪著他們,就像家人一樣?!比缃?,雀舌黃楊郁郁蔥蔥,見證著一代代人的守望,也見證著烈士墓前日復一日的堅守。
一份執(zhí)著,尋找英魂的名字

墓前的雀舌黃楊依舊青翠,而烈士的名字仍未可考。趙福乾不甘心,他一遍遍翻閱泛黃的信件和檔案,一點點拼湊模糊的線索,只為還烈士一個名字,一個歸屬。
“前些時候,我們找到了一些關于司務長的線索,可惜,還差一點點,我們還不能完全確認?!彼钢种械馁Y料,眉頭緊鎖。
這份執(zhí)念,趙福乾不僅自己堅守,也在傳遞。如今,石壕鎮(zhèn)的“紅魂講解隊”正在壯大,他耐心指導年輕人,讓更多人了解這段紅色歷史。每年,他都要接待上百個參觀團隊,在烈士墓、紅軍橋、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間往返,用故事串聯(lián)歷史,讓紅色記憶不被遺忘。
薪火相傳,把故事講給明天

每年清明,墓園中人流絡繹不絕。人們獻上一束束鮮花,向英烈致敬。而在不遠處,趙福乾靜靜整理著烈士雕塑前的花束,目光落在那片依舊挺立的雀舌黃楊。
從茅壩坪到苗兒山,從1935到2025,墓碑上的名字或許仍未可知,但這片土地上的守護,卻從未停止。正如趙福乾所說:“紅軍和父親都從炮火中走來,不顧生死,一心向黨。如今,這份精神,也該由我們繼續(xù)傳承下去?!?/p>
青山無言,卻銘記著每一位英烈的名字??傆腥藭谶@里,把他們的故事講給明天。
攝像:錢波 鄒飛
文案:李莉
設計:魏嘉
剪輯:鄒孟霖
鳴謝 重慶市綦江區(qū)石壕鎮(zhèn)人民政府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