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
夕陽像倒翻的金漿,灑滿竹林精舍的屋頂,一絲檀香從殿中飄出,安靜得連竹葉翻動都清晰可聞。一位年輕比丘坐在佛陀不遠處,眉頭緊鎖。他按捺許久,終于低聲對身旁的伽舍尊者問了一句:“《四十二章經》里說斷愛欲如斷四肢,痛得難忍。既然如此,為何佛陀還要我們斷除色欲?”
伽舍抬眼,看了他一眼,緩緩起身,向佛陀行禮。殿中氣息似乎頓時緊了一圈。眾弟子屏氣凝神,連夜蟲都不敢叫。

一、
他一開口就是大招:“世尊,我見修行者多困于此障,徘徊難進,猶如泥中之人,步步下陷。弟子不解,色欲既生于天性,為何成了修行路上的絆腳石?”
佛陀原本靜坐不語,聞言緩緩睜眼,目光溫柔卻如炬。他沒有立刻回答,而是淡淡一笑,掃視眾人。誰都知道,他要講一句不輕的話。殿內寂靜如死水。一根檀香燃到盡頭,灰燼悄然墜落,落在佛前的青銅爐里,發(fā)出一聲輕響。
佛陀輕聲道:“汝所問者,大事也?!?/p>
這句話一出口,弟子們齊齊抬頭。問題不是小情緒,也不是私欲之困,而是——關乎修行成敗的大事。就在這時,一位年長比丘悄悄向前挪了一步。他面色如常,但眼底閃著一絲不安。
他的聲音不大,卻刺進了所有人耳里:“世尊,人有七情六欲,貪嗔癡愛本為常情。為何偏偏色欲成了障礙?難道嗔恨、妄念、貪財這些,都不足為礙嗎?”
佛陀并未責備,反而微微點頭。他抬手,指向不遠處的蓮池:“你看那池中蓮花,生于淤泥,挺出水面,卻不染塵?!?/strong>眾弟子循聲望去,只見月色灑落水面,蓮花在風中微動,仿佛回應著這場千年難得的開示。

佛陀語氣仍溫和,卻一句句落在骨上:“修行人身在塵世,應如蓮花,不為塵染,不為欲牽?!?/strong>就在這時,“元神外泄”四個字忽然被佛陀拋出,像石子丟進湖心,激起陣陣漣漪。
坐在一旁的阿難尊者臉色一變,忍不住問道:“世尊,何謂元神?色欲又為何使元神外泄?這等事,真有如此嚴重嗎?”
這問題直擊核心,連佛前銅爐中檀香的余煙,都為之一顫。
佛陀終于動了。他伸手輕撫阿難頭頂,聲音低緩卻沉重:“阿難,你問得好。元神者,命之本源。修行之人若守不住元神,任其隨欲散去,如屋漏水,不日崩塌?!?/strong>有弟子皺眉,不解:“難道一念色起,真會讓人精氣外流?豈非太夸張?”
佛陀笑而不語,只是舉起一盞油燈,指著燈底:“燈油若漏,縱有明火,也終將熄滅?!?/strong>
眾人沉默。
這一刻,他們意識到:自己每日誦經禮佛、行住坐臥,若精氣元神不守,終究是——枉然一場空修。
有位修行人名叫真慧,閉關三年,苦行不輟,卻始終無法入定。后來,一位老僧指點他回溯自身起心動念。結果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雖然靜坐念佛,心里卻時時浮現(xiàn)紅塵舊影。原來,色欲未斷,元神未守,禪定之門便永遠關著。
聽到這里,眾人神情各異。有人冷汗直冒,有人若有所悟,還有人攥緊了手中的念珠,面色凝重。
但真正的重錘,還在后面。因為佛陀接下來,要講的,是修行人元神為何“漏”,又該如何“堵”……
佛陀低垂眼簾,目光卻似能看透人心。
他緩緩開口:“修行人若不能斷除色欲,不論念佛多少年,持咒幾萬遍,終究如水注破桶,無法積蓄分毫?!?/p>
這一句話,像雷落在殿中。
阿難喉結滾動了一下,仍不死心地問:“色欲不過一念,又非貪財害命,為何一念起,就傷元神?世尊,若不徹底斷除,是否仍有余地可修?”佛陀沒有直接回應。他伸出手,指著那盞油燈:“若此燈底破洞,你倒油入內,它可持續(xù)燃燒?”
阿難沉默了。

佛陀聲音忽而變重:“色欲一起,元神便隨之而動。精氣如水,外泄如洪,豈能不枯?你們修行多年,若常感心浮氣躁、定不住念,可曾反問:是雜念太多,還是根本已漏?”
眾弟子神色漸凝,殿中鴉雀無聲。這時,伽舍突然站起,語氣急切:“世尊,我曾遇一位苦修者,三十年不懈誦經,卻終日面色灰白,神思渙散。原以為他業(yè)障深重,如今想來,莫非……”
佛陀點頭:“是他未斷色欲?!?/strong>
阿難皺眉:“世尊,可有證據(jù)?如何知色欲確實會損耗元神?”
佛陀伸手虛空一點,道:“你們且試閉眼內觀,想一樁令你情動之事。感受呼吸是否浮躁?心神是否飄忽?此即色欲發(fā)動之初相,元神開始不穩(wěn)之刻?!?/strong>
有人照做,不出三息,便睜開雙眼,面泛潮紅,呼吸急促。
佛陀眼神沉靜,卻如鏡映塵:“一念未生,神藏穩(wěn)固。一念起動,元氣已傷?!?/strong>
有弟子低頭羞愧,輕聲道:“那我們是否連看、連念,都不該有?”
佛陀目光落在那人身上,緩緩搖頭:“非避世。非禁欲。修行之意,不在壓抑,而在超越?!?/strong>他繼續(xù)說道:“眾生皆有本性,亦有本能。色欲非妖魔,但卻如猛獸。你若不馴,它便撕裂你心;你若馴服,它可化為修行之力。”
這一刻,風穿過竹林,帶起檐角微響。
佛陀指向遠方:“眾生困于輪回者,多數(shù)皆因色欲之纏。你等可知,世間八難中,有一種名為‘欲熾障道’?它不是天譴,也非宿命,而是你自己一手引來的劫?!?/strong>
阿難頓時肅然:“弟子明白了。斷除色欲,并非清心寡欲,而是收回失控之念,護住不穩(wěn)之魂?!?/p>
佛陀點頭,目光如電:“正是如此。元神若外泄,如燈油干涸,智慧難開,定境難入。你可知,許多高僧大德為何終身獨居?并非排斥人世,而是守住修行之本?!?/strong>
他頓了頓,語氣一轉:“若不能斷欲,便無法守神;若守不住神,修一生也如夢一場?!?/strong>
這話一出,眾人如臨絕境,心頭發(fā)冷。但佛陀沒有留下恐懼,他轉而道:“你等且莫憂。我今日不僅指出病源,也會贈藥方。”
聽到這里,殿中弟子齊齊起身,長跪叩首。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轉機,要來了。

佛陀緩緩舉起手指,如劃開迷霧,將真相一一揭示:“若想守住元神,斷除色欲,有四種心法,不可不知?!?/strong>
殿中靜如止水,連呼吸聲都被壓進了肚子里。
第一重:明了根本
佛陀道:“色欲非罪,但誤用則傷。人身難得,得此形軀若只用于滿足本能,如抱珍寶投于污溝。修行人要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不是滿足欲望,而是駕馭欲望。”
這句話,讓人想起一位名叫果乘的老僧。他年輕時相貌俊秀,常被稱為“寺中白面郎”。卻因一次情欲破戒,十年苦修毀于一旦。后來他削發(fā)重修,閉關三年,從此不言色事,最終證得初果。他留下一句話:“縱有火山金剛心,一念妄動,化為塵。”
第二重: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