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點起床,到省隊訓練,風雨無阻

因為遲到被罰站,用手指把墻摳出一個洞

孫穎莎的這些成長故事,你知道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剛剛看了一篇孫穎莎母親高君敏在2018年的一次采訪口述,有一些感觸,跟大家分享一下。

高君敏是河北省石家莊市的一名普通稅務干部,她回憶孫穎莎之所以學習乒乓球,是因為父母的工作都很忙,莎莎在5歲的時候,上學前班放學太早,來不及接,就讓她去練乒乓球,這樣既有人接,又能讓莎莎鍛煉身體。

當時高君敏也沒怎么把女兒學乒乓球當回事,就在校門口買了一個4塊錢的球拍,后來打得好了,才換了一個幾十塊錢的球拍。

孫穎莎在小學的時候繼續(xù)打球,當時莎莎比乒乓球桌高不了多少,但悟性特別高,用教練的話來說,已經(jīng)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每次打完一盆球,就從地上撿回一盆球,還主動跟教練說要求加練。在八九歲的時候,同齡人中已經(jīng)沒有對手了,莎莎只能和大人打球了。

從小的莎莎就特別專注,她的世界里只有乒乓球,別的孩子去打游戲,逛公園,但莎莎只想著打球。

10歲的時候,莎莎被選入河北省乒乓球隊,在決定送孩子去打球的時候,父母也是挺糾結的,一方面,身邊反對的人有不少,說打球會耽誤孩子學習,萬一打不出來怎么辦?另一方面,這條路太苦了。別人家的孩子都在父母身邊快樂長大,而女兒卻要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到枯燥的訓練和比賽當中,做父母哪有不心疼女兒的道理?

但是后來,父母還是堅持讓莎莎去了省隊。而且,為了讓女兒不耽誤文化課,并沒有讓她住宿,而是每天訓練后,直接回家補習功課,第二天凌晨4點,再起床回隊,每次都是父親接送,風雨無阻。

莎莎也特別堅強,對自己要求很嚴,哪怕是感冒發(fā)燒,只要能堅持,她依舊會去訓練。每周只有周日下午是休息時間,莎莎吃點東西就被父母趕去睡覺了。在莎莎18歲之前,全家甚至都沒有出去旅游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莎莎很爭氣,經(jīng)歷了幾番磨難,在2015年便拿到了女單冠軍,并且進入了國乒二隊。從那以后,父母和莎莎見面的次數(shù)更少了。想孩子了只能用微信的方式交流,怕打電話影響孩子訓練。

而莎莎十分的懂事,對父母總是報喜不報憂,連受傷都是快好了才告訴家里,怕爸爸媽媽擔心。

不到15歲就離開家,離開了父母,過上了集體生活,對于莎莎來說,這是一次成長的跨越。剛開始進入國乒的時候,孫穎莎也是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那時的她還沒成為“社交悍匪”,臉皮比較薄,又一次因為訓練遲到被罰站,愣是用手指頭把后面的墻給摳出來一個洞。

教練幫助莎莎不斷提高比賽的抗壓能力,母親高君敏也在找機會跟女兒交流,幫她化解心理上的壓力,告訴她人生的路還很長,以后有機會,還要多充實自己。

在高君敏看來,雖然自己和女兒不能像普通母女那樣,時不時的牽手逛街,吃飯,但看到莎莎能在拼搏中獲得榮譽,能為國爭光,她就覺得,這一切都值了。

看完這段內(nèi)容。談兩個個人觀點

第一個觀點,或許很多人都覺得,像孫穎莎這樣的運動員,年紀輕輕,說話做事,為什么這么成熟,哪怕是在極端的比賽環(huán)境里,心理素質(zhì)怎么能保持得這么好呢?很簡單在很多同齡人在玩的時候,在父母百般呵護的時候,孫穎莎獨自在外邊訓練比賽,享受孤獨,承受各種壓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經(jīng)歷風雨,哪能見到彩虹。莎莎今天所獲得的一切,都是她犧牲了很多,付出了很多,應該得到的。

第二個觀點,沒有好父母,也成救不了如今的孫穎莎,假如當初父母沒有遠見,或者怕孩子吃苦,不讓她練球,那么也就沒有了現(xiàn)在的世乒一姐。都說每個熊孩子的后面,都有熊父母,那么每一個成功的年輕人背后,她的父母大概率也是優(yōu)秀的。這與家庭條件好壞無關。

莎莎的父母,也都是普通人,但現(xiàn)在看來,在培養(yǎng)女兒方面,認知太高了。

最后,如果你是一個孩子,是一個年輕人,應該以孫穎莎為榜樣,努力學習工作,找準一件事,持之以恒的干下去,總會有發(fā)光發(fā)亮的那一天。如果你已經(jīng)是父母,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可以參考一下莎莎的爸爸媽媽,看看自己的孩子,長處在哪,興趣在哪,好好培養(yǎ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沒準你的孩子,也會有所成就。

學習是每個人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但學習不一定只是學課本上的東西。

因人而異。

與諸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