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與咖啡是有緣分的,這種酸、苦混合的天然飲品,穿插在城市空間形成的熱帶雨林里,芬芳悠長的香氣,氣質(zhì)各異的店鋪,共同塑造了這座世界咖啡之都。無論是穆時英、劉吶鷗筆下的“魔都”,還是王安憶、金宇澄馳騁的當代上海,文字世界里的上海與咖啡總是糾纏不清,像極了百樂門藍調(diào)中交織的舞者,迷幻,曖昧,咖啡成為了這座超級城市的注腳。
那要問居住在上海的人們,在這里為什么如此依賴咖啡,無論是西裝革履的老克勒們,還是行色匆匆的打工人,或許會給出完全不同的答案。但是,毫無疑問的,在這種被國人冠以“小資”標簽的消費上,如果用上了自帶杯,則把這一杯咖啡的價值升華了。用自帶杯去星巴克,去瑞幸……打一杯咖啡,這種綠色環(huán)保的行為瞬間具化,當你還在“螞蟻森林”里為了爭搶朋友的綠色能量枕戈待旦時,自帶杯、購物袋的身體力行不僅真實地減少了一次性用品的浪費,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你的消費觀念,進而催生人們感覺結構的變化,不可謂不傳奇。
有些人去咖啡廳,不是為了喝咖啡,為的是一個開放的場所,三五好友便可就著幾杯咖啡暢敘幽情,這是蘭亭曲水流觴的現(xiàn)代變種。但現(xiàn)代人或者最缺乏的就是社交的勇氣,當MBTI16型人格分類代替常年霸榜的星座,成為社交平臺上最流行的議題時,i人與e人“劃清界線”,e人是外向的社交悍匪,i人則是默默帶上自帶杯,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的自在逍遙。行色匆匆地走入地鐵,通勤地點四周被各種咖啡館填充,走到熟悉的店鋪默默地掏出自帶杯,店員一看是老熟人,自動地報出:“大杯熱美式,自帶杯。”你一個會意的點頭,想到因此節(jié)約的幾塊錢,心中舒暢,數(shù)字支付“滴”的一聲響,像極了舊時隱蔽戰(zhàn)線的接頭橋段,就差了一聲“保重”,不然此情此景猶如銀幕上的奇幻時刻,自帶杯既保留咖啡的熱量,也守護了i人稀薄的社交熱情,是屬于一個人的浪漫。
由自帶杯開始,你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東西是可以被平替的。你不需要那些花里胡哨的潮牌,尤其是價格不菲的包包。辦公室里的小青年背上了那種回收材料制作的購物袋,不僅顏色亮麗,還方便通過地鐵安檢。不知不覺,在購物的選擇中,你傾向去選擇環(huán)境友好的、低碳的產(chǎn)品,哪怕有時需要付出更多的價錢。說環(huán)保,城市中的蕓蕓眾生自然比不上那些在三北防護林里身體力行的護林員,比不上在荒漠戈壁里鋪設光伏電站的工作者。毫不夸張地說,綠色經(jīng)濟已經(jīng)是當代中國最為世界承認的成就,而像自帶杯、購物袋這樣的個體行為,則可以看作是多年環(huán)保教育沉淀為公眾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
一些咖啡店,不僅僅鼓勵、倡導消費者使用自帶杯,甚至會在醒目的位置將咖啡渣提供給顧客??Х仍欠N植花卉的神器,也是消除冰箱異味的小妙招。這一來一往的交互中,環(huán)保的價值已經(jīng)遠超自帶杯行為所帶來的實惠,各取所需且物盡其用。自帶杯的傳奇,是屬于環(huán)保的勝利,也是每一個環(huán)保消費者的傳奇。
原標題:《十日談 | 吳昊:自帶杯的傳奇》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史佳林
來源:作者:吳 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