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
石維明
清明節(jié)與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jié)日。清明節(jié),在農歷春分后第15天,公歷4月5日前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傳統的祭祀、祭祖和掃墓的節(jié)日。清明節(jié)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內涵。
掃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他普及的習俗還有踏青、插柳、戴柳、放風箏、蕩秋千、拔河、斗雞、蹴鞠等。在歷史發(fā)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
介子推為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流亡時的隨從謀臣,因拒絕封賞隱居綿山,死于放火逼其出山的行動中。晉文公悔恨,下令介子推忌日禁火冷食,形成“寒食節(jié)”,這也是清明節(jié)的前身。圖為南宋李唐繪《晉文公復國圖》(局部)中重耳與隨從流亡途中的場景。
清明的淵源
清明時節(jié),春風吹拂,草木萌動,雨水增多,氣溫上升,萬物欣欣向榮,正是春耕播種的時節(jié)。清明節(jié)的得名,《歷書》稱:“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中國傳統的掃墓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歷史。西周時期設立了冢人、墓大夫兩種官職,分別掌管朝廷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
清明融合了上巳節(jié)和寒食節(jié)的習俗。上巳節(jié)俗稱三月三,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春秋時期晉文公將介子推逝于火燒綿山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寒食節(jié)最重要的就是斷火、冷食。《周禮·夏官》記載:“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薄八揪嬲埔詴r令舉火,禁野燒?!薄八揪妗敝傅氖菍iT負責掌管照明、照明器具、用火安全的官員。
秦漢,祭掃墳墓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了御史嚴氏跋涉千里回家祭掃祖墳。
魏晉南北朝時期,寒食節(jié)逐漸成為全國性節(jié)日。清明在寒食節(jié)后二三日,在唐代是取新火日,人們也把為父母祭掃的日子定在此日,以便焚燒紙錢。
宋代,清明節(jié)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jié)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jié)的地位。周密的《乾淳歲時記》記述了宋代寒食掃墓、踏青的盛況:“朝廷遣臺臣、中使、宮人,車馬朝饗諸陵原廟,薦獻用麥糕、稠餳,而人家上冢者,多用棗、姜豉。南北兩山之間,車馬紛然,而野祭者尤多?!蹦纤卧娙藚俏┬诺脑娋浞从沉饲迕鲿r節(jié)郊外祭祖、游春的景況:“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p>
到了元代,上巳節(jié)逐漸淡化,清明節(jié)則融合了寒食節(jié)與上巳節(jié)的冷食、蕩秋千、踏青等風俗活動精華,形成了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的民俗節(jié)日。明清時期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jié)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習俗盛行。

清明時節(jié)茶飄香(圖源:新華社)
清明的詩意
關于清明的詩句,最著名者當數唐代詩人杜牧《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薄吧鹘K追遠”始終銘刻在國人的骨子里,清明時節(jié)借景抒懷、借題發(fā)揮的詩人數不勝數。

清明踏青享春光(圖源:新華社)
盛唐詩人孟浩然于唐開元十六年(728年)至長安應考進士,適逢清明,思緒連綿,寫下五律《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詩人的孤寂、愁思同融融春光、歡愉的郊游人群形成鮮明對比。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心有糾結,個中滋味耐人尋味。
王維于唐玄宗開元年間的早春時節(jié),目睹朝氣蓬勃的少男少女搭伴游春,佇立在長安的窗前,寫下《寒食城東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王維是詩人,也是山水畫家,而他的這首詩也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杜甫于大歷四年(769年)春,漂泊到潭州(今湖南長沙),正遇清明節(jié),有感于節(jié)日氣氛、異域風物、個人際遇,寫下《清明二首》,詩中浸透了報國無門、彷徨苦悶的悲涼心理。其一為: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
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
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
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
虛沾焦舉為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唐元和年間清明之夜,白居易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聽著遠處的弦聲,獨自欣賞著眼前的花兒。提筆寫下七絕《清明夜》: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詩人留戀美景、深恐春天將去的微妙心理躍然紙上。
《全唐詩》收入了賈島的五律《清明日園林寄友人》。這一天,詩人和幾個好友一起在園林小聚,天氣晴朗,春風和煦,柳絮飛揚,清明乞新火過后,生火做飯的輕煙冉冉升起。賈島在詩中對友人的前程既關切,又略顯無奈:
今日清明節(jié),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中唐詩人元稹詩《詠廿四氣詩·清明三月節(jié)》不僅有對自然美景的頌揚,更有對人生哲理的思索:
清明來向晚,山淥正光華。
楊柳先飛絮,梧桐續(xù)放花。
鴽聲知化鼠,虹影指天涯。
已識風云意,寧愁雨谷賒。
北宋婉約派詞人柳永的《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作于宋真宗時期,彼時,經過50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北宋呈現繁榮興盛的局面,這首詞生動地展現了清明時節(jié)北宋都市和郊野的旖旎春色、社會風情:
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艷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傾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紺幰出郊坰。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
盈盈。斗草踏青。人艷冶、遞逢迎。向路傍往往,遺簪墮珥,珠翠縱橫。歡情。對佳麗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傾。拼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酲。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歐陽修移知潁州(今安徽阜陽),潁州西湖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恫缮W印で迕魃纤任骱谩愤@首詞描寫了清明時節(jié)潁州西湖春游景象、歡樂氣氛: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歐陽修終于得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致仕,如愿歸居潁州。

宋代扇面《春游晚歸圖》描繪的春日歸途,與清明踏青歸來的意境契合
蘇軾涉及清明的詩詞較多,較有代表性的有《望江南·超然臺作》。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由杭州通判擢升為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次年八月,命人修葺城北舊臺,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意。熙寧九年(1076年)春,蘇軾登超然臺,遠眺春色煙雨,觸動思鄉(xiāng)之情,雖有無奈與惆悵,也不乏“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豁達超脫: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進行“變法”,每日廢寢忘食,無暇顧及家事,離開故鄉(xiāng)六七年,不能赴江寧(今南京)為母親掃墓,登高望遠,遙祭親人,心生愧疚,惆悵萬端,寫下七律《清明輦下懷金陵》:
“春陰天氣草如煙,時有飛花舞道邊。院落日長人寂寂,池塘風慢鳥翩翩。故園回首三千里,新火傷心六七年。青蓋皂衫無復禁,可能乘興酒家眠?!?/p>
“輦下”原指皇帝的御駕之下,這里引申為北宋京城汴梁。
“蘇門四學士”之一秦觀,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他的《江城子·清明天氣醉游郎》將清明時節(jié)的景象描繪得如詩如畫,融入了對往事的深深懷念和無盡悵惘:
清明天氣醉游郎。鶯兒狂。燕兒狂。翠蓋紅纓,道上往來忙。記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縷金裳。
春光還是舊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淺白深紅,一一斗新妝。惆悵惜花人不見,歌一闋,淚千行。
范成大,南宋官員、文學家,“中興四大詩人”之一。被任命為徽州司戶參軍,赴任途中,念及自己于清明之際卻背井離鄉(xiāng),不能祭奠家中逝去親人,傷感之余,寫下《清明日貍渡道中》: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
花燃山色里,柳臥水聲中。
石馬立當道,紙鳶鳴半空。
墦間人散后,烏鳥正西東。
《清明上河圖》里“清明”指清明節(jié)嗎?
今年初,我回故鄉(xiāng)河南開封,特意去了“清明上河園”。張擇端(1085年—1145年)可能沒有料到,他的一幅畫作,千年后成為現代開封傾力打造的實景。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名作,收藏于故宮博物院。這幅畫卷,長528厘米,寬24.8厘米,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的繁華景象,從郊外到城里“花光滿路、簫鼓喧天”的盛況和清明上墳、探親、游春、宴會等各種風俗,被稱為宋代生動鮮活的百科全書。有學者統計,畫上人物1659人、牲畜96頭、樹木174株。彼時沒有微信、抖音、小紅書留下影像資料,它為后世歷史學家提供了直觀的畫面,被歷史研究者視為無價之寶。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局部)。有學者認為,畫面上的景色根據當時汴京的氣候,符合秋季的景色特征。
《清明上河圖》本身藏有很多秘密?!肚迕魃虾訄D》畫的是不是清明時節(jié)?“清明”指的是清明節(jié)嗎?
學者和民間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一直認同《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清明時節(jié)宋代汴京人的生活,“清明”就是清明節(jié)。美術史學家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的觀點很具代表性,他們認為,《清明上河圖》中,有賣紙馬祭品的店鋪,有出城掃墓的隊伍,柳樹正發(fā)出嫩黃的新芽,柳綠杏紅、芳草碧波正是清明時節(jié)的真實寫照,說明《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jié)。
不過,1981年,世居開封的宋史學家孔憲易提出了異議,認為《清明上河圖》畫卷上的若干場景,并不是清明時節(jié)特有的景象,譬如:驢隊馱著木炭由小路而來,說明冬季將至,準備木炭御寒;一戶農家短籬內長滿了茄子這樣的作物;草帽、竹笠多處出現,畫中未下雨,顯然用于遮陽;有人手持扇子、打赤膊,有兒童光著上身在街頭嬉戲;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的小茶水攤;貨攤上擺著切開的西瓜;畫面上的乘轎、騎馬者行列,雖然有上墳掃墓歸來的可能,但也可能是秋獵而歸。俗話說“春捂秋凍”,根據當時汴京的氣候,符合秋季的景色。
無獨有偶,收藏家馬未都也指出,《清明上河圖》中臨河的一家酒店旗上寫著“新酒”,“新酒”指當年秋天的新谷釀成的酒;西瓜、拿著扇子的人、光著膀子的人,都說明不可能是清明時節(jié);出現送炭的驢車,說明天氣開始轉涼。顯然畫中描繪的是夏秋時節(jié)。
美國衛(wèi)斯理學院藝術系教授劉和平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讀畫方式,他認為《清明上河圖》所表現的是由汴河漕運帶來的城市經濟繁華,汴河航道“春開秋閉”,漕運季節(jié)從三月到十月,正是《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時間和內容。
故宮博物院學者祝勇列出了畫卷中的矛盾之處,分析認為,《清明上河圖》展示的并非一個固定的季節(jié),而是將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象都融入了畫作當中。例如,楊柳依依是春季;扇子和西瓜是夏季;“新酒”表明是秋季;卷首的枯木寒林顯然是冬季。《清明上河圖》乃是一部涵蓋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長卷,人們在展開這幅畫卷時可以完整地觀看到汴京的四季之景。畫卷中的樹木有枯老的、翠秀的、茂密的、疏朗的,可以佐證。
如果《清明上河圖》的清明指的不是清明節(jié),那“清明”二字又該如何解釋呢?
宋史學家孔憲易認為,據清嘉慶年間《宋會要輯稿》記載,汴京內、外城共分136坊,其中第一坊便是“清明坊”,由此推理,《清明上河圖》之“清明”乃是指地名“清明坊”,畫的是從清明坊到虹橋這一段繁盛景象。
歷史學家鄒身城在中國宋史研究會上提出,“清明”一詞,既非時令,也非地名,《詩經·大雅》中有“肆伐大商,會朝清明”之句,《后漢書·班彪傳》中有“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之語,這里的“清明”指的都是政治清明、天下清明之意。
持這種觀點的人逐漸增多:所謂“清明”,指的是太平盛世、世道清明,考慮到宋徽宗時,確有鼓吹“政治清明”“歌舞升平”舉措,而且宋徽宗是這個畫卷的第一位收藏者,張擇端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初衷,就是為了歌頌當時的清明盛世、清平圣明,因此取名為《清明上河圖》。這個說法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贊同。

特別提示:“方志四川”已獲得成都日報轉載授權,未經原發(fā)媒體成都日報同意,請勿轉載!
來源:《成都日報》2025年3月31日第8版
作者:石維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