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面而有尊嚴地辦好身后事,實現(xiàn)逝有所安,是群眾期盼,更是殯葬從業(yè)者的服務宗旨。

又是一年清明節(jié),我們把目光聚焦生命終點的守護者。他們中間,有24小時待命的遺體接運員、幫助逝者恢復“體面”的遺體整容防腐師、策劃告別儀式的殯儀服務員、送別“最后一程”的遺體火化師,還有殯葬改革的先行者。他們用專業(yè)的溫度守護每個生命尊嚴謝幕,讓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全國民政系統(tǒng)勞動模范宋建平:公益為本辦好群眾身后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就是個普通人,做的都是本職工作?!鳖A約采訪祿豐市殯儀館館長宋建平時,他推辭道。談到請他聊聊自己的經(jīng)歷,幫助公眾進一步理解殯葬行業(yè),他才接受采訪。

宋建平并不普通。2024年10月,他被民政部表彰為全國民政系統(tǒng)勞動模范。這是繼前館長李春萍獲得民政部頒發(fā)的“孺子牛獎”之后,祿豐市殯儀館培養(yǎng)出的又一名部級模范。

2008年從部隊轉業(yè)到地方,26歲的宋建平選擇考入祿豐市殯儀館工作。報到第一天,宋建平就跟著師傅李春萍接運遺體。久而久之,宋建平成了一名“多面手”,入殮、辦手續(xù)、主持告別儀式……

祿豐市有14個鄉(xiāng)鎮(zhèn),最遠的鄉(xiāng)鎮(zhèn)距離殯儀館100多公里。不論路有多難走,天氣多惡劣,他和同事都是隨叫隨到。殯葬改革剛開始時,一些群眾不理解火化的方式,想方設法阻撓宋建平和同事接運遺體。面對各種刁難,他總是找到當?shù)孛裾ぷ魅藛T和村委會工作人員,一起耐心勸導。

“近年來,殯葬改革成效很好,群眾還是很理解支持我們的。”宋建平說。

遺體接運不僅是一項體力活,還要隨時面對風險,遇到遺體損毀、腐敗等情形是常事。一次,李春萍帶著宋建平去接運遺體。到現(xiàn)場才發(fā)現(xiàn)遺體上有紅疹,左鄰右舍都不肯幫忙。一問才知道死者生前患有傳染病,家屬此前隱瞞了這個情況。但兩人只是到附近添置了防護工具,依然完成工作。

李春萍對他說:“既然選擇了這一行,你就得做好服務。”

老館長的言傳身教對宋建平影響很大,他總是保持著對逝者的敬畏,學著館長做一名服務群眾的“孺子?!薄Kf:“剛開始是想著做好一份工作,如今越干越熱愛,希望通過自己的服務讓逝者安息、生者慰藉?!?/p>

擔任館長后,宋建平牽頭制定了服務流程、細化“殯儀服務二十個不準”“七個體現(xiàn)”,要求工作人員體現(xiàn)親情服務、人性服務、精細服務。同時,帶頭落實惠民殯葬政策,讓殯葬服務價格清單張貼上墻,公開透明。宋建平說:“我們突出殯儀館的公益屬性,根據(jù)祿豐市補貼政策,遺體接運和火化費全部免費,群眾最少花幾十塊錢就能辦完身后事?!?/p>

寒來暑往,宋建平已經(jīng)從事殯葬行業(yè)17年。如今,他仍舊堅守工作一線。殯儀館人手緊,哪里缺人他就頂上。每逢過年過節(jié),他盡可能在完成業(yè)務后和家人吃頓團圓飯,又匆匆到殯儀館值班……

云報全媒體記者郎晶晶實習生楊晉翀

遺體防腐整容師楊劍輝:巧手重塑讓逝者體面有尊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昆明市殯儀館遺體防腐整容師楊劍輝是一名殯葬行業(yè)的“新兵”。2023年從部隊轉業(yè)安置時,面對可選的多個崗位,楊劍輝最終決定到昆明市殯儀館工作?!俺蔀橐幻z體防腐整容師,只為送逝者體面離開,這是件好事?!睏顒x認為。

遺體防腐整容師的工作是為逝者沐浴更衣、整容化妝。對正常死亡的逝者,通過化妝讓逝者面容更加安詳。但對于意外死亡的逝者,遺體防腐整容師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為家屬留下好的“最后印象”。

“一名從高空墜樓的逝者全身多處骨折,面部損毀嚴重,慘狀讓人不忍直視。我和同事運用整容材料修補、搭建、填充,盡最大限度恢復遺體完整,4個人花費了整整8個小時才完成工作。”楊劍輝說,當家屬看到遺體完整體面的那一刻,眼淚止不住地流,向他們深深鞠躬致謝。

遺體防腐整容師每天要面對不同的逝者,有些生前患有特殊疾病,導致皮膚潰爛,散發(fā)難聞的氣味;一些溺水的逝者需要進行特殊脫水處理……種種情況都需要他們發(fā)揮專業(yè)精神,耐心、細致地完成工作。因為行業(yè)特殊,他們需要輪班值班。今年除夕,楊劍輝和同事就堅守在崗位上。

“這是我們的日常工作,但對家屬來說是非常難熬的時刻,所以我們必須耐心地、盡可能舒緩他們的情緒?!睏顒x說,有時候也會遇到被誤解和謾罵的情況,但他們都盡可能地去理解家屬的心情,避免產(chǎn)生沖突。

前不久,一名女大學生發(fā)生車禍,年輕生命猝然凋謝讓家屬難以接受。家屬在殯儀館哭到近乎昏厥,久久不愿離開。楊劍輝做完整容工作,盡可能去安慰,陪伴了逝者家屬整晚。還有一次,家屬情緒失控要求將遺體搬運回家,但死者涉及刑事案件,楊劍輝就耐心地解釋法律規(guī)定,勸慰家屬遵守。

“以前,化妝整容并不是入殮的必要流程,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很多家屬都希望完成這個儀式,讓親人干干凈凈、體體面面地走。”看過太多生死離別后,楊劍輝感悟到,人的衰老、死亡都不可避免,所以要專注當下,珍惜現(xiàn)在,不要為小事煩憂。

云報全媒體記者郎晶晶實習生楊晉翀

殯儀服務員周末:專業(yè)引領讓生者轉身釋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的工作包括提前與家屬對接需求,幫助準備花圈、挽聯(lián)等必要物品,引導他們在告別廳進行默哀與致辭,盡可能讓家屬與逝者都能擁有‘最好的告別’。”昆明市殯儀館殯儀服務員周末說。

2023年,周末做出一個特別的決定——脫下白大褂,穿上黑色職業(yè)裝,成為昆明市殯儀館的一名殯儀服務員。從救治生命到送別生命,這場跨越生死的職業(yè)轉身,讓她成為很多人口中的“異類”。

“以前,我常聽到‘謝謝你救了他’;而現(xiàn)在,家屬會說‘謝謝你讓他體面地離開’?!敝苣┙榻B,兩種“謝謝”背后,是對生命旅程的兩種守護。在醫(yī)院,她曾陪伴肺大皰患者三個月康復訓練,只為讓他重獲行走的自由;在殯儀館,她為逝者整理遺容、策劃告別儀式,只為讓生者不留遺憾。

“醫(yī)學的終點,也可以是殯葬的起點?!敝苣┱f,她總會在主持儀式前一天聯(lián)系家屬,確認流程、挽聯(lián)和遺體呈現(xiàn)的細節(jié)。儀式當天,面對情緒崩潰的家屬,她既要保持專業(yè),又需適時退場,給予他們宣泄的空間?!霸S多家屬都是第一次面對親人的離世,重復確認流程是必要的溫柔?!彼f。

有一次,一位家屬在告別儀式上帶來逝者生前最愛的食物,并輕聲說:“奶奶,我們都會好好的。”那一刻,周末忽然明白,死亡并非終結,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在場”。那些平和的告別,像一場尋常的對話,讓冰冷的告別廳流淌出人性的溫度。

到殯儀館工作后,周末的生活也發(fā)生了微妙變化。她開始頻繁給外婆打電話,提醒她天冷添衣保暖;開始記錄與父母親友間發(fā)生的趣事,希望留給彼此更多的回憶?!八劳霾皇墙K點,遺忘才是。記錄,是為了證明他們存在過。”她說。

周末說,這份職業(yè)也重塑了很多同事對“活著”的理解。他們有的人即將退休,但依舊數(shù)十年如一日堅持晨跑;有的人下班后,不管再累也會去踢足球、打羽毛球。“我們比誰都懂‘向死而生’。見多了終點,才更珍惜朝陽。”周末認為。

周末認為,死亡讓生命完整,正如故事需要結局。在殯儀館,她見過百歲老人家屬的平靜,也見過年輕逝者母親的崩潰;見過家屬在遺體旁低聲細語,也見過他們轉身后的釋然。這些瞬間讓她堅信:“殯葬人的使命,是讓兩個世界的人都安心。”

云報全媒體記者吳沛釗

遺體火化師張旭:心懷敬意服務最后告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月16日3時,昆明市殯儀館的遺體火化師張旭接到電話,一具遺體因特殊情況需要立即火化。張旭和兩名同事立即從值班室趕到火化車間,辦理接收手續(xù),隨后戴上口罩、手套,開啟設備,調(diào)度入爐,遺體火化……忙完這一切,天已經(jīng)蒙蒙亮。

張旭今年30歲,已是一名有著8年工作經(jīng)驗的殯葬從業(yè)者。2013年,張旭考入長沙民政學院現(xiàn)代殯儀技術和管理專業(yè),畢業(yè)后考入昆明市殯儀館,成為一名遺體火化師。如今,張旭已經(jīng)取得遺體防腐整容師高級職業(yè)技能等級證書。

張旭真正直面死亡、了解這個行業(yè)是上大學以后。2015年,“東方之星”號旅游客船傾覆,他作為志愿者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處理遇難者遺體?!拔抑饕撠熐逑催z體,剛開始心里很害怕、很難受,后面投入工作后只剩下責任心,只想著一定要把遺體處理好?!睆埿裾f,那三天三夜的時間里,讓他更加明白了殯葬行業(yè)的職業(yè)價值。

火化是殯葬工作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遺體火化的專業(yè)性體現(xiàn)在過程控制,這需要根據(jù)經(jīng)驗對不同逝者的情況作出判斷,以此調(diào)整火化爐設備參數(shù),讓遺體得到充分燃燒,保證骨灰的完整。為保證火化效果,他們每天需要清掃幾十次火化爐炕面,每周還要對爐膛進行全面清理。

高強度的體力消耗需要耐力,與逝者家屬溝通更不容易?!敖?jīng)常遇到的情況是,當逝者被推進火化爐那一刻,家屬號啕大哭,有時還會被阻止,我們很理解這樣的心情?!睆埿裾f,每當遇到這種情況,他總會暫停一切流程,并將家屬扶到室外安撫情緒,等家屬情緒平穩(wěn)后再進行最后的告別。

紅色的火焰中,生命轉瞬即逝。離死亡越近,也讓他更加明白生死的意義:不用擔心死亡,但要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在殯儀館工作,沒有法定節(jié)假日,只能調(diào)休。休息時,他喜歡喝手沖咖啡,或者拿著相機掃街,把美好定格和記錄下來。

云報全媒體記者郎晶晶實習生楊晉翀

大理市銀橋鎮(zhèn)鶴陽村原黨總支書記董余香:青山復綠見證殯葬改革歷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供圖

清明節(jié)前,落了幾場雨,大理市空氣濕潤,車行至蒼山腳下的銀橋鎮(zhèn)鶴陽村,近處春櫻盛開,抬頭可見遠山青黛。

“那里就是10年前的鶴陽村集體公墓所在地,如今植被已經(jīng)恢復,與周邊林子融為一體,看不出兩樣了?!蹦杲哐您Q陽村委會原黨總支書記董余香指著蒼山鶴云峰半山腰一片綠樹蔥蘢的地方說。

蒼山洱海間的狹長壩區(qū),人口集中、土地有限,村子緊鄰自然保護區(qū)紅線。為保護蒼山、節(jié)約土地、造福子孫,大理市在殯葬改革中進行了20余年的探索。曾經(jīng)擔任鶴陽村20多年黨總支書記的老黨員董余香,便是大理市整個殯葬改革過程的見證者和親歷者。

“建設靠政府、推動靠基層、接受靠百姓。基層黨組織就是農(nóng)村發(fā)展的戰(zhàn)斗堡壘,必須做到認識、宣傳、引領、服務‘四個到位’?!倍嘞惚硎尽?/p>

2011年,鶴陽村申請建骨灰堂;2012年,被列入大理市骨灰堂建設試點;2013年,骨灰堂選址完成征地、開工建設;2014年,骨灰堂建成投用?;鶎狱h組織發(fā)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是銀橋鎮(zhèn)首個農(nóng)村公益性骨灰堂,由鶴陽村、磻溪村兩個村委會共同管理使用。”董余香介紹,骨灰堂投用當天,他向村委會干部提出了三個第一:第一時間獲取村民死亡消息,第一時間進入村民家中宣傳文明喪葬,第一時間聯(lián)系殯儀館、做好火化相關服務。

董余香以身作則,無論何時接到消息,都第一時間到村民家中做好服務,有時還陪同家屬到殯儀館辦理火化事宜。幾年下來,村民逐漸養(yǎng)成習慣,主動將逝者火化后送到骨灰堂。

2004年至2014年,位于海拔2200米的蒼山鶴云峰半山腰的鶴陽村集體公墓下葬近500名逝者,成片的植被被破壞。骨灰堂建成投用后,經(jīng)過10年的休養(yǎng)生息,該區(qū)域周邊樹林茂密?!皬?014年至今,兩個村的死亡人數(shù)為541人,全部做到火化后存入骨灰堂,如果按每個人6平方米墓地面積折算,相當于保護了3000余平方米的植被?!倍嘞阏f。

鶴陽村骨灰堂是一座白族風格建筑,建筑面積超過500平方米,有靈位1800個,可滿足兩個村近80年的殯葬需求。骨灰堂建成后,董余香又籌措資金,組織村民在周邊種下20余株櫻花樹。每逢櫻花盛開時節(jié),周邊的山林被點綴得更加翠綠。每到清明節(jié),董余香還要組織村干部勸導文明祭掃,只擺放鮮花、水果,不攜帶火源、不焚燒燭紙。

“政策要利民,更要便民。”董余香說,在他的爭取下,大理市民政部門推行了便民措施。村民家中親人去世后,火化費用在鎮(zhèn)民政辦就可以報銷,不需要再跑大理市民政局。董余香表示:“殯葬改革是傳統(tǒng)習俗與現(xiàn)代文明相適應的過程,把群眾工作做透,得到大家的認可,就能把矛盾轉化為共識,共護綠水青山?!?/p>

目前,大理州已建成投用公益性公墓、公益性骨灰堂、生態(tài)安葬點357個,厚養(yǎng)薄葬、節(jié)儉辦事蔚然成風。

云報全媒體記者段蘇航秦蒙琳

本版圖片除供圖外均為記者王毅攝

(云南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