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的生雞優(yōu)良品種眾多,如:壽光慈倫雞(壽光大雞)、煙臺糝糠雞、膠南黃雞、鄄城蘆花雞、汶上蘆花雞、夏津玲瓏菊花雞、日照麻雞、五蓮九仙小笨雞、兩城雞等。

山東人吃雞的方法很多,十六地市吃雞的辦法也各有特色。年父按照山東各地吃雞傳統(tǒng)的傳承歷史、現(xiàn)在的影響力和輻射周邊的情況,整理出了《山東最出名的吃雞十大流派》,供省內(nèi)外的朋友參考。

外地的朋友、喜歡吃雞的,如有機會到山東,不妨按圖索驥、品嘗一下。

第一名、禹城(德州)扒雞

禹城扒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禹城扒雞

德州扒雞又叫“五香脫骨扒雞”。五香是指制作時,使用了花椒、大料、小茴香、丁香、桂皮五味調(diào)料;脫骨,是指食用時,用筷子夾雞骨頭,骨頭上的肉便自動脫落下來。而扒,指的是雞的烹制手法。

德州扒雞是是德州著名的三寶(扒雞、西瓜、金絲棗)之一,也是山東省的傳統(tǒng)名吃、魯菜經(jīng)典;其制作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德州民間有句俗話叫“德州西瓜是武城的秧,德州扒雞是禹城的湯”,意思是說德州的扒雞起源于禹城。1910年出版的《山東各縣鄉(xiāng)士調(diào)查錄》第三冊,就有記載說“扒雞是禹城的特產(chǎn)”。

傳說清朝乾隆下江南,路過德州時、吃到了德州扒雞,覺得好吃,遂封之為“天下第一雞”!

禹城歷史上曾隸屬于濟南。濟南今天也有多家知名的扒雞店,如:老玉記扒雞、周記扒雞店、蒿家扒雞等。

再說一遍:“扒雞”中的“扒”字,指是魯菜的一種烹飪手法;除了扒雞外,還有扒蹄、扒肘子、扒牛肉條等。

第二名、蒙陰(臨沂)光棍雞

蒙陰光棍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蒙陰光棍雞

也叫沂蒙光棍雞、蒙山光棍雞、蒙山炒雞等,曾被評為“齊魯?shù)谝浑u”。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蒙山腳下的蒙陰縣城西有個小新莊,村里有戶叫付澤明的人家,家境貧窮,三兄弟均過而立之年仍未成家。

為擺脫困境,三兄弟就在自家的三間茅草屋,拿兩張桌子和幾個小馬扎、建了個炒雞店。

飯店的位置很偏、開始也沒有名號,但三兄弟炒雞味道很獨特,經(jīng)口口相傳、回頭客很多。

再后來,有人提議飯店該起個名字;一個常客隨口給出了“光棍雞”三個字。一來,三兄弟都是光棍,店里也沒有女店員;二來,飯店又專門炒公雞,“光棍雞”的名號“名副其實”。

三兄弟的炒雞店有了名號后,生意日漸紅火;蒙陰“光棍雞”的名號也就越叫越響了。

第三名、燒雞

燒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燒雞

燒雞列為山東名雞之第三名,是因為長期以來、燒雞就在山東名菜中就占有不可動搖的地位,是山東人逢年過節(jié)或改善生活時首選的一道傳統(tǒng)美食。

現(xiàn)在,燒雞和扒雞往往被混為一談,多數(shù)人不知道他們的區(qū)別。

其實,從嚴格的意義上講,盡管燒雞和扒雞都是魯菜,但制作燒雞和扒雞的關鍵技法是不同的。扒雞的關鍵技法是扒,而燒雞的關鍵制作工藝則是紅燒。燒和扒分別是魯菜中的兩種不同的烹飪方法。

山東人喜歡吃燒雞,山東各個地市幾乎都有知名的燒雞店,如:聊城冠縣的唐家燒雞、齊家燒雞,聊城東阿的姜樓燒雞、泰安東平沙河站鎮(zhèn)沙北村侯家燒雞,濱州惠民縣黃家燒雞,濱州無棣縣碣石山鎮(zhèn)(原大山鎮(zhèn))大山燒雞,濟寧嘉祥縣馬集燒雞,淄博周村崔家燒雞、煙臺福山燒雞,臨沂臨沭的張老大燒雞,菏澤鄆城的皮家燒雞,菏澤市內(nèi)黃家燒雞等等。

這些燒雞店,很多都是祖輩傳承下來的燒雞手藝,如菏澤定陶的賈家柴燒雞,迄今已是十三代傳人。

第四名、棗莊辣子雞

棗莊辣子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棗莊辣子雞

棗莊有三大名吃:羊肉湯、辣子雞、菜煎餅。

棗莊的辣子雞沒有人能說得清楚是怎么興起來的;據(jù)稱早在乾隆年間,辣子雞就已經(jīng)是棗莊的一道美食。

時至今日,辣子雞已經(jīng)成為棗莊當?shù)馗黝愌缦淖詈笠坏馈皦狠S菜”,辣子雞一上,說明這桌菜就齊了。

棗莊辣子雞看起來色澤均勻、鮮亮、油光、紅余,吃起來辣、酸、咸、嫩、香。

2016年6月,中國烹飪協(xié)會正式將棗莊市認定為“中國辣子雞之鄉(xiāng)”。

第五名、萊蕪炒雞

夾嶺炒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夾嶺炒雞

民間把雞叫做鳳,如雞爪子叫做“鳳爪”。萊蕪俗稱“鳳城”,萊蕪人宴客時,“無雞不成席”。

萊蕪炒雞有兩種流派,一種是“夾嶺炒雞”,一種是“棋山炒雞”。

萊城東北的夾嶺山,是萊蕪通往瓷都博山的必經(jīng)之地。但早期山路蜿蜒崎嶇、人煙稀少,過往的司機就餐困難。當?shù)厝丝礈噬虣C,在寬闊地帶搭起草棚、壘起土灶,選用放養(yǎng)的土雞、現(xiàn)宰現(xiàn)殺,用劈柴小火做起了家常炒雞。

這種炒雞中不僅有醬紅的大塊雞肉,還配有褐色松莪,翠綠芹菜,晶瑩剔透的粉皮,寬湯熱濃,香氣誘人。后來,名氣越來越大,吸引無數(shù)人專門開車到這里來吃。

棋山炒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棋山炒雞

棋山位于萊城東南,“棋山炒雞”采用的是干炒法,干香耐嚼、麻辣適口。萊蕪市鋼城區(qū)的里辛鎮(zhèn)因為“棋山炒雞”而得名“山東炒雞之鄉(xiāng)”。

第六名、聊城熏雞

聊城鐵公雞(魏氏熏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聊城鐵公雞(魏氏熏雞)

聊城熏雞棗紅明亮,外皮脆韌,肉質(zhì)細嫩,酥香軟爛,爛而連絲,無粗絲硬絲,香而不膩,咸淡適宜,嚼后余香滿口,回味悠長。

聊城熏雞歷史悠久,民間有“東昌府(今聊城)有三黑兒,烏棗、香疙瘩和熏雞兒”的俗語。

作為名貴的饋贈禮品,每年中秋前后,當?shù)囟加兴脱u的習俗。

聊城熏雞又有魏氏熏雞和堠堌熏雞兩大流派。

被老舍先生譽為“聊城鐵公雞”的魏氏熏雞,是聊城北關魏永泰于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創(chuàng)制的,又稱魏家熏雞。

堠堌熏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堠堌熏雞

堠堌(讀作hòu gù )熏雞更早。

堠堌的名字是燕王朱棣封的。朱元璋大臣杞國公陳德的兒子臨江侯陳鏞,1374年建造光岳樓時,為犒賞大家、做了一百只燒雞。

運抵工地時,燒雞已涼;陳鏞即時發(fā)揮,拿來了筑樓時剩余的木料,架起來火烤、煙熏,香氣四溢,大家品嘗后贊不絕口。

在聊城的陽谷縣,有一種五更爐熏雞的名吃,享譽大江南北。五更爐的意思是,在五更天就起來生爐子,用梨木生火熏制、制作熏雞。

第七名、濟南肴雞

濟南肴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濟南肴雞

濟南肴雞色澤紅潤,肥嫩適口、越嚼越香,至今已有200 多年的歷史。最早是由齊魯齋熟食店創(chuàng)制。

濟南肴雞制作前,要先將處理干凈的雞腌制24小時;在下鍋煮之前,再將配料塞入雞腹。

同名為肴雞的還有淄博臨淄齊都鎮(zhèn)趙氏肴雞。

趙氏肴雞顏色金黃、香味撲鼻、肥而不膩,曾在淄博全市魯菜精品大展中獲特等獎。

第八名、臨清(聊城)八寶布袋雞

八寶布袋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八寶布袋雞

八寶布袋雞,意思就是說,用雞作為口袋,在雞的腹中填進去秘制的餡料(八寶)。

臨清八寶布袋雞創(chuàng)始于清同治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八寶布袋雞盛在盤子里,就像一個趴著的殷黃色的整雞,吃起來肉爛、香酥,既有雞肉的異香,又有山珍海味的鮮美,是宴席上的佳肴。

在聊城的高唐、陽谷、德州的夏津,布袋雞都是當?shù)氐膫鹘y(tǒng)美食名吃。

而臨清的八寶布袋雞曾與德州扒雞、道口燒雞齊名。

第九名、滕州(棗莊)地鍋雞

地鍋雞的做法起源于微山湖上的漁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地鍋雞的做法起源于微山湖上的漁船。

因船上條件有限,漁民吃飯時往往使用一個小的泥爐,爐上坐一口鐵鍋,下面支幾塊干柴生火。然后,按家常菜的做法煮上一鍋菜,鍋邊滿滿地貼上面餅,飯菜一起制作。

滕州地處微山湖畔,這種當?shù)貪O民獨有的做飯方法逐漸從船上傳到了岸上。

使用這種辦法制作出來的地鍋雞口味鮮醇,餅借菜味、菜借餅香,具有軟滑與干香并存的特點,成為了當?shù)氐奶厣朗场?/p>

第十名、壽光(濰坊)虎頭雞

虎頭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虎頭雞

虎頭雞即魯式松雞,諧音“糊涂雞”;因為看上去一塊塊狀如虎頭,所以叫虎頭雞。

虎頭雞是壽光王高鎮(zhèn)和大碼頭鎮(zhèn)的名菜,當?shù)孛耖g婚喪嫁娶的筵宴上素有“一雞二魚三涼菜”之說,其中諸菜之首的“一雞”就是虎頭雞。

虎頭雞其色金黃,其味濃郁香醇,口感酥爽鮮嫩,其制作包括炸雞塊和悶燉兩部分,炸制后易長時間保存,也容易為行旅攜帶和饋送,悶墩后去除雞肉之油膩和火氣,更容易消化。

據(jù)王高《王氏家譜》記載,王高虎頭雞為清代康熙年間所創(chuàng)制。2006年,虎頭雞入選山東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除了上面的這些,在山東、以雞為主要食材的菜品,著名的還有很多,如新泰(泰安)黏糊雞、翟家(泰安)香烤雞,干嘣雞、東平湖(泰安)燉雞、陽谷(聊城)郭屯王家燉雞、青島烤小雞、青島香酥雞、嶗山(青島)香菇雞、青陽炒雞(濱州鄒平市)等。

新泰(泰安)黏糊雞是在上世紀末開始在當?shù)丶矣鲬魰缘摹K^黏糊雞,顧名思義,就是燉的比較黏糊,湯燉得很粘、肉也黏黏的,非常誘人。

翟家(泰安)香烤雞為“泰山第一名吃”;其制作技法現(xiàn)為泰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據(jù)稱最早源于明嘉靖年間的1565年,是歷代明清帝王封禪泰山時的御用貢品。

干嘣雞又名爆香雞,或者爆米雞,據(jù)說最早起源于濟南。干嘣雞食用時口感酥爛肥嫩,風味獨特。制作的最大特點是采用一種類似于老式爆米花機一樣的設備來完成。

青島烤小雞是青島的傳統(tǒng)菜“三烤”(烤加吉魚、烤豬排、烤小雞)之一,最早出現(xiàn)在40年代。制作時,選用當年的雛雞(童子雞),劈成大片、入油烹炸,然后再烤制成熟、按雞的原形擺在盤中,澆以原汁,以生菜佐食。

青島香酥雞制作時,先以高湯將雞蒸熟,火候足到后,入油再炸。食用時,口感焦酥異常,肉爛味美,實為佐酒之美味。

嶗山(青島)香菇雞選用當?shù)匾荒陜?nèi)的小公雞,用高湯和嶗山菇合燉,味道鮮美。

黃墩(日照)小挫雞用兩年左右的老母雞煲湯,等雞肉熟透以后,撈出手撕成絲、然后切成雞丁,然后將雞丁、粉條丁放入雞湯內(nèi)燒開,加入調(diào)味料即可。

各位朋友,下次到山東來,別忘了吃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