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孩子:
小時候父母一口飯、一件衣,拼命地省出來供他;
上了學(xué),家里人再苦再累,也要供他上最好的學(xué)校;
可孩子一旦有了出息,翅膀硬了,回頭卻連句“謝謝”都不愿說。甚至還嫌家里窮,嫌父母沒文化,嫌吃得不好、穿得不時髦,說出去丟人。
有些“白眼狼”,不是天生的,而是窮人家一口一口“喂”出來的。
越是窮人家的孩子,越愛吃這“3碗飯”,養(yǎng)出“不孝子”卻不自知。

一:第一碗飯,大人吃苦,孩子享福的“犧牲飯”
“我們這代人,吃點苦不算啥,孩子有出息才重要。”
很多窮人家,都是這么想的,特別是農(nóng)村出來的、或者城里條件差點的家庭。
什么都可以省,唯獨不能虧待孩子。
我們村一位老太太,沒事就在外撿變賣,一年四季起早貪黑,穿得破破爛爛,鞋底磨了也舍不得換。
垃圾
可她孫子從小學(xué)起,每年新學(xué)期開學(xué),都是穿著最新款的運動鞋,背最貴的書包,吃最貴的營養(yǎng)品。
老太太心里高興:“我受點累沒事,只要孩子有出息?!?/p>
后來,這孩子考上大學(xué),進了城,接觸的人越來越多。
慢慢地,他開始嫌棄奶奶,說她土,說她沒文化,說家里的那點破房子一眼都不想多看。
再后來,他干脆搬出去住了,過年都不回來。
老太太心疼又委屈:“我省吃儉用、攢下錢供他讀書,不圖他給我多少,只要他惦記我一點也好啊?!?/p>
可她沒想到,她的“犧牲”在孩子眼里,成了“你本來就該對我好”。
你看,那些吃著父母省下一口好飯長大的孩子,很多時候,不但不感恩,反而覺得理所當(dāng)然。
大人一味地吃苦,把一切都給了孩子,卻從來沒教孩子知道這些“好”是來之不易的,是要珍惜的,是要感恩的。
孩子長大了,往往就成了“不孝子”。

二:第二碗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寵溺飯”
很多家庭里,孩子就是家里的“皇帝”。
他從小啥活都不用干,飯做好了端到面前,衣服穿完有人洗,地也不用掃,碗也不用刷。
旁人問一句:“你怎么不讓孩子幫個忙?”
大人回答:“他學(xué)習(xí)忙,別累著他?!?/p>
還有的說:“他還小呢,哪會干這些事,做不好還不如我來?!?/p>
結(jié)果就是,孩子長成了一個啥都不會做的“少爺”“小姐”,不僅不會感恩,反而脾氣還大,一不順心就摔臉子。
我之前見過這樣一個畫面:
一個40來歲的媽媽,忙完家務(wù)、洗完衣服,還要追著七八歲的兒子吃飯。
孩子打著游戲,一邊回頭喊:“媽,這菜太咸了,下次別這么做了?!?/p>
媽媽臉上還笑呵呵地說:“行行行,下回按你喜歡的來。”
他不是不懂事,而是從小到大,媽媽把他慣得太舒服了。
孩子被捧得太高,就不會低頭去看腳下的路,更不會記得是誰給了他這一切的好。
特別是窮人家的孩子,沒有什么資源、背景、靠山,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
可父母偏偏不讓他學(xué)會生活、不讓他吃苦,只怕他累著、怕他不開心。
到最后,他就只學(xué)會了“我該得的”,沒學(xué)會“我該做的”。
寵出來的孩子,不會心疼你。因為從小到大,你就從沒讓他心疼過你。

三:第三碗飯,不敢管教,怕孩子受委屈的“心軟飯”
“打不得,罵不得,孩子現(xiàn)在都玻璃心,萬一有啥心理問題可咋辦?!?/p>
這是很多家長,尤其是奶奶、姥姥們常說的一句話。
只要孩子哭,就心疼得不行;只要孩子不高興,就趕緊哄。
有次,我在小區(qū)看到個七八歲的男孩,在超市里拿著糖不給錢就走。
店主攔住了,孩子直接開罵:“你憑什么攔我?我媽說我想要啥都可以買?!?/p>
后來他姥姥來了,不但沒訓(xùn)孩子,反而怪店主:“孩子還小,不就一塊糖嘛,至于這么嚇唬他嗎?”
老人以為,這是疼孩子,其實是縱容。
小時候不管不教,長大后他會聽你的嗎?
你說一句,他頂十句;你有事了,他嫌你煩。
等你老了、走不動了,他會不會嫌你“拖累人”?
其實,你心里比誰都明白。
不舍得教、不舍得立規(guī)矩的家庭,最后往往出的是沒規(guī)矩、沒感情、沒責(zé)任心的孩子。

真正的愛,是有底線的,不是無條件的心軟。
很多人總覺得,只要把孩子照顧好、供起來、護著,他就一定會有良心,將來會報答自己。
可現(xiàn)實,卻常常讓人心寒。
你喂孩子吃的每一口“好飯”,如果里面沒有感恩、沒有責(zé)任、沒有規(guī)矩。
那吃得越多,他就越容易變成你最怕的那種人。
有時候,苦一點、累一點的孩子,反而更知道心疼父母、更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
真正的孝順,是從小養(yǎng)出來的,不是等著他哪天“懂事了”才有的。
你越舍不得讓他吃一點苦,將來你吃的苦,可能就越多。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