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為救援事故,似乎沒多少人會去記錄它的存在。一艘百年老船,它的高光時刻基本全是其他艦艇的沒落之時。

這艘傳奇的救援船常駐塞瓦斯托波爾,已經(jīng)在黑海堅守崗位一百多年。
在塞瓦斯托波爾最美麗的海灣之一——斯特列列茨卡亞灣,“公社”號遠遠就能望見。它由兩艘巨大的金屬船體組合而成,上面架著四個巨大的拱架,用于升降潛水裝置。遠看更像是一座鐵橋,或者一艘巨型雙體船——它確實就是一艘雙體式應急救援船。這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艘專門用于潛艇救援的船只!
如果說“剪帆號”之于英國人,那么“公社”號也堪比之于俄羅斯人。不同的是,那艘茶葉快船早已變成博物館展品,而這艘沙皇時代的蒸汽船自103年前服役以來至今仍然在黑海艦隊搜救部隊中繼續(xù)巡邏執(zhí)勤。

走吧,上舷梯!建造這艘船的船體時,使用了一種特殊的粘性鍛造船用鋼材,因此它幾乎不受腐蝕的影響。
軍官休息艙里的雙頭鷹鋼琴
“布萊克!櫻桃!安靜點,安——靜點!”——“公社號”的二級機械師維克托·米哈伊洛夫安撫著兩只牙齒鋒利的“保安”,一邊帶著我們登上舷梯,一邊解釋說:“布萊克是前任艦長帶上船的。櫻桃是在她母親被一只德牧咬死后流浪到我們這兒的。她黏上了布萊克,布萊克就把她帶到了船上?,F(xiàn)在他們成了形影不離的朋友,絕不會讓任何陌生人登船?!?/p>
櫻桃還是只小狗的時候就依附上了這艘船。在她的母親被德牧咬死后,她與布萊克成了伴侶。甲板上,他們倆有自己的‘艙位’——水手們還為他們釘了個小狗屋。
船員們都很喜歡這兩只狗,經(jīng)常給它們喂食。
“是時候讓這倆家伙開始節(jié)食了?!本S克托笑著將我們領進了軍官休息艙。
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架革命前的老鋼琴。掀開琴蓋,竟然還能看到上面雕刻的雙頭鷹。
“真是奇跡!這鋼琴已經(jīng)在這兒待了上百年!”他開始給我們講解?!八?914年由俄羅斯迪德里赫斯兄弟鋼琴廠制造的。當年造船時就被安置在這兒,一直保存到現(xiàn)在。當然,中間修過、調(diào)過音。現(xiàn)在坐下彈奏都沒問題!”

這架鋼琴是船建成時就在軍官休息艙安裝好的。
這個“奇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某次維修時船艙的門變小了,鋼琴過不去了,于是就沒被搬走,這反倒保住了它。

軍官休息艙里,還有一個古色古香的壁爐(雖然是仿制品),上面放著笨重的燭臺、古老的時鐘和一些檔案照片,顯得格外溫馨。
墻上掛著一張船的“教母”——瑪麗亞大公主的照片,她是尼古拉二世的女兒。1913年11月17日,那個寒冷潮濕的十一月,年僅14歲的瑪麗亞公主在新艦下水儀式上,將一瓶香檳酒砸在船舷上,為其命名為“沃爾霍夫”號。沙皇本人也出席了這次盛典。
據(jù)說這艘船的名字是由大公主親自取的。一種說法是取自諾夫哥羅德州的一條河流;另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東方三賢士”。
那是俄羅斯帝國海軍剛剛擁有潛艇的時代。需要一艘浮動的救援基地,為遇險的潛艇艇員提供援助,打撈沉沒的潛艇并進行修理,讓它們重返戰(zhàn)斗崗位。
“沃爾霍夫”號由此誕生,其技術能力遠遠超過同類救援艦的先驅(qū)——德國的“火山”號,而“火山”正是圣彼得堡的普提洛夫工廠在設計時的參考對象。

這艘船已有百年歷史,它在圣彼得堡的普提洛夫造船廠建造。
1915年7月14日,這艘船首次升起圣安德烈海軍旗,正式加入波羅的海艦隊。1917年,它完成了首次戰(zhàn)斗任務:打撈沉沒、艇員全數(shù)遇難的著名俄國潛艇AG-15號。

圣安德烈旗從未在船上降下過。
曾經(jīng)揚帆遠航
我們從溫暖的軍官休息室走上甲板。老實說,如今很難想象,這艘雙體船曾經(jīng)真的揚起過巨大的白帆!
“桅桿就設在現(xiàn)在舵輪所在的位置,”米哈伊洛夫指給我們看,“從沙皇時代起就留下了這些巨大的四個絞盤和鋼纜——正是它們能將下潛設備放入一公里深的海中。”
甲板上高聳著指揮艙,以前是沒有的。航行橋設在離海面22米的高處。這里的很多東西都來自沙皇時代——舵輪、機械電報機、刻有普提洛夫工廠徽章的銘牌,甚至還有一些革命前的銘文。

1915年,這艘船編入波羅的海艦隊服役。
當年船上配備有修理工坊、魚雷倉庫、潛艇電池充電設備,還有多個潛水員工作站。
“傳言說‘公社號’至今還能浮在海上,是因為建造時使用了一種特殊鋼材,這種配方現(xiàn)在已經(jīng)失傳了,是真的嗎?”
“沒錯,船體是用普提洛夫鋼造的。雖然現(xiàn)在它的狀態(tài)談不上完美,但依然能夠正常工作?!缣枴拇w已經(jīng)103歲了,看上去還像新的一樣——腐蝕對它幾乎不起作用?!本S克多說。

“公社號”是一艘雙體船,由兩個船體和四座18米長的弧形桁架連接組成。
大約五年前,專家們曾取了一塊“公社號”的鋼材做檢測。結(jié)果證實,這種高延展性、高強度的鋼是造船工人通過發(fā)藍(氧化處理)工藝制造的。船體之所以堅固,是因為鋼材表面形成了一層難以溶解的致密氧化膜,具備極強的金屬附著力,正是它阻止了腐蝕破壞。

體會一下這艘船的尺度……照片中的小點就是作者。
與現(xiàn)代船只采用焊接工藝不同,這艘船的船體是鉚接的。當時焊接技術還未普及,鋼板是通過鉚釘一塊塊固定起來的。整艘船用了1360普特(約22噸)的鉚釘。傳說其中有一顆是金子的。
“找到那顆金鉚釘了嗎?”我們問。
“那是傳說啦。”我們的導游笑著回答,“很可能是最早的船長們編出來的,讓船員更賣力地擦洗船體。”
最初,船員有156人。如今僅剩32名。

船艏視角。
“當然啦,那時候可沒有現(xiàn)在的船艙系統(tǒng)。除了船長和大副有獨立艙室,其余的船員都住在散布于整艘船內(nèi)的集體艙里?!本S克多解釋道。
我們來到一道鐵門前,這里是主要區(qū)域之一——船上廚房(艙內(nèi)稱“舾裝間”)。以前是燒柴做飯的,廚房的位置特意安排得遠離風帆,以免火星飛起點燃它們。食堂的內(nèi)飾雖然沒有保留,但布局幾乎沒變——大多數(shù)空間仍由木桌和長凳占據(jù)。
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這艘船,有一個必去之地:船上的教堂。

船員教堂設在一個艙室里,供奉圣尼古拉(航海與旅行者的保護神)。
入口處懸掛著圣尼古拉的圣像,長明燈和蠟燭靜靜燃燒。墻上掛滿了本地教堂和修道院贈送給“公社號”的圣像。
“我是信教的。每次出海前我都會來這里一趟。”維克多·米哈伊洛夫說,“這句話說得真對——‘不下海,不知神的力量’。”

墻上掛滿來自地方教堂的圣像。
拯救了數(shù)百條生命
“沃爾霍夫”號在蘇聯(lián)成立的第二天,也就是1922年12月31日,更名為“公社”號(Коммуна)。這是船員們的決定,正如時代的召喚:“我們的火車向前飛馳,‘公社’就是終點站?!?/p>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革命、1928年——這是“公社”號歷史上具有紀念意義的一年:成功打撈起英國潛艇“L-55”。英國潛艇官兵的遺體也被送還了祖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該船駐扎于被圍困的列寧格勒。全體船員都因保衛(wèi)城市而獲得了勛章——這份榮譽含金量極高。
接著是改革時期,蘇聯(lián)解體,海軍解體。這艘船差點被當作廢鐵拆解。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分割前蘇聯(lián)黑海艦隊時,“公社”號的水手們率先在桅桿上升起了安德烈海軍旗,表明他們堅定地選擇了俄羅斯。隨后海軍也迎來了重建……

上層甲板景觀
“公社”號在百年歷程中見證了無數(shù)風浪,卻始終如堅強的戰(zhàn)士般堅守崗位。
“公社”號的船員在服役期間拯救了數(shù)百條生命,打撈起100多艘沉沒的潛艇,以及大量魚雷、火箭等物品。
戰(zhàn)后1954年,這位船艦老兵被送往荷蘭接受全面大修——安裝了荷蘭制造的柴油機(在80年代更換為國產(chǎn)設備)。之后再次重返戰(zhàn)斗崗位。
似乎“公社”號理應繼續(xù)服役。然而在50至60年代,蘇聯(lián)海軍迅速發(fā)展,新的潛艇出現(xiàn),它們在體積和排水量上都遠超之前的型號。
“公社”號(排水量僅3000噸)已難以勝任對新型潛艇的救援任務。
但又有誰忍心報廢一艘狀態(tài)良好的戰(zhàn)艦?最終決定將“公社”號改為深潛器的試驗和搭載平臺。
1967年,“公社”號從波羅的海駛往黑海,永久駐地設在塞瓦斯托波爾。

塞瓦斯托波爾港內(nèi),“公社”號駐泊地
在那里,這位“精神抖擻的老兵”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裝,變?yōu)閷iT用于升降深潛器的支援平臺——這些深潛器用于勘查深海事故或沉船殘骸,可攜帶潛水員,也能自主工作。
最早是АС-8型,后為АС-5型,再到“黑豹Plus”(Пантера Плюс),如今使用的是АС-28型。它可從失事潛艇上救出多達20名潛艇官兵,航速3.7節(jié),最大下潛深度1公里,自主航程39公里、120小時,滿載乘客時可支持10小時作業(yè)。

АС-28型小潛艇可以救出多達20人
如今,“公社”號的船員全是文職人員。盡管它起初是一艘軍艦,現(xiàn)在人們有時稱它為“船”,但“公社”號自己可不太高興呢!
是的,正如每艘船一樣,“公社”號也有自己的性格。
“那是什么樣的性格?”我們問船長。
“挺挑剔的,”“公社”號的第十三任船長謝爾蓋·波波夫笑著說,“但我們能合得來,總能商量好?!?/p>
謝爾蓋·波波夫船長
謝爾蓋·伊萬諾維奇現(xiàn)任船長,曾在亞丁灣擔任救援拖船船員,測試過“天王星”反艦導彈,還曾在赤道幾內(nèi)亞的戰(zhàn)艦上與海盜作戰(zhàn)兩年,甚至救過俄羅斯探險家費奧多爾·科紐霍夫——那時后者正駕船從塞舌爾前往紅海。
“‘公社’號已被列為俄羅斯海洋文化遺產(chǎn)。這是不是就像一紙保護令?她該成為博物館吧?”我們對船員說。
“‘我們的小公社’既不能報廢,也不能變成餐廳。她應成為一座紀念碑——獻給造船工人、水手和潛水員。”

船舷外的海鷗
關于“公社”號的三個有趣事實
1.首次救援任務
“沃爾霍夫”號(即“公社”號前身)在1917年夏天首次接受實戰(zhàn)洗禮。當時,它被派去打撈在奧蘭群島海域沉沒的“AG-15”潛艇。這場事故起因于一次荒唐的疏忽——艦上炊事兵不小心燒糊了煎鍋里的肉餅或燉菜,為了通風,他打開了潛艇的尾部艙口。偏偏就在這時,艇長決定進行一次訓練潛水。于是,“AG-15”帶著敞開的艙口如石頭般沉入海底。等“沃爾霍夫”號趕到出事地點時,已無力回天——當時只有8人逃生,18人遇難。潛艇被打撈出水后,艦員們從“AG-15”中排出了海水,并取出了遇難水手的遺體。
2.全體艦員榮獲“保衛(wèi)列寧格勒”獎章
在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公社”號停泊在涅瓦河上,全艦被偽裝網(wǎng)覆蓋。但即便如此,也未能完全躲過德軍的轟炸。艦上部署了十幾挺高射機槍。在未加熱的機艙和車間里,寒冷刺骨,氣溫降到零下10度左右。但即便在當時列寧格勒居民每天僅能配給300克面包的極端條件下,艦員們依然完成了船舶修理任務的250%到300%。盡管人手不足(部分水手被調(diào)去陸軍前線),留下來的人員仍修復了受損艦船和潛艇,保障了拉多加湖“生命之路”的運行,培訓潛水員,并參與重建被毀的城市。全體艦員最終都被授予了“保衛(wèi)列寧格勒”獎章。
3.英國人的感謝
1928年,“公社”號參與了打撈英國潛艇L-55的行動。該艇在1919年曾于芬蘭灣遭蘇聯(lián)驅(qū)逐艦攻擊并沉沒
多年后,蘇聯(lián)一艘掃雷艦在作業(yè)時偶然用拖網(wǎng)掛到了L-55。這艘英國新型潛艇對蘇聯(lián)潛艇設計師而言頗具研究價值,因此決定將其打撈出水。
主要的打撈準備和操作由塞瓦斯托波爾的ЭПРОН打撈隊完成。過程并不容易——海灣中仍有未清除的水雷。打撈成功后確認,潛艇是在規(guī)避攻擊時觸雷沉沒的。艇上英籍官兵的遺體被移交給英國,引發(fā)了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也對緩解對蘇聯(lián)的經(jīng)濟封鎖起到積極作用。
“把L-55打撈上來,比你們把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沉沒于巴拉克拉瓦海域、據(jù)說滿載寶藏的英國護衛(wèi)艦‘黑王子’打撈上來還要有價值”,英國方面如是評價“公社”號的貢獻。
這艘被打撈的潛艇后被修復并列裝進波羅的海艦隊,之后才退役拆解。
紀念日期
- 1912年11月12日 — 艦船開工建造。
- 1913年11月17日 — 下水儀式。
- 1915年7月14日 — 正式加入海軍序列。
文字作者:瑪麗娜·西佐娃,安娜·梅利尼科娃、攝影:安娜·薩多夫尼科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