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以“五岳之首”的盛名稱譽古今,卷帙浩繁的文獻里留下了大量贊美泰山氣象的經(jīng)典篇章。千百年來,泰山所承載的“國泰民安”“與國咸寧”的美好希冀,成為社會的共同追求。

多重審美視域下的泰山氣象

遠古時期,泰山地區(qū)植被茂密,降雨豐沛,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物產(chǎn)豐饒,成為華夏諸多部族繁衍生息的場所。泰山腳下、汶水河畔,孕育了重要的中華史前文明,由泰山引發(fā)的山川崇拜也由此肇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泰山景色。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泰山崇拜是我國古代先民山川崇拜的典型代表。傳說,作為人文始祖的黃帝曾“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史記·五帝本紀》)?!对娊?jīng)·魯頌·閟宮》極具神韻地描寫了“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的泰山氣象。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 (《史記·秦始皇本紀》)。西漢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中講到,“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魚鹽出焉”,這里的“岱岳”就是指泰山及其附近地區(qū)。漢武帝八次泰山封禪,留下“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的贊嘆。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封禪》載,“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因為泰山是“萬物所交代之處”,“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放天,附梁甫之基以報地”。

隋唐以降,泰山以其獨有的雄渾壯美吸引著四海之人登游覽勝,題刻擬詩,遺墨撰文。山東省泰安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編纂的《全泰山詩》,收錄古今吟詠泰山詩作16000余首,其中不乏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等人留下的名句?!疤扉T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李白《游泰山六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既描寫了泰山美景,更顯示出盛唐氣象。

在古代,泰山與朝政國運緊密相連,可視作為政得失的晴雨表。岱頂大觀峰石壁上,有唐玄宗李隆基所撰《紀泰山銘》,其中有“道在觀政,名非從欲”之語。與之緊鄰的“與國咸寧”題刻,是泰山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直接闡釋。該題刻字面高270厘米,寬100厘米,刻于清乾隆十三年 (1748年),系泰安知府薩槎所題。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隨著民族危機加深,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需要強化中華民族意識,把抽象的國家概念不斷地具象化、直觀化,因此,有人主張用宏偉的泰山象征偉大的中華民族,象征國家的穩(wěn)固恒久。泰安學者趙新儒將泰山與孔子并舉,主張“保存泰山古跡,光大歷史民族之精神”。愛國將領(lǐng)馮玉祥在《泰山風俗畫詩碑》中寫到:“國家多難,民族危急,凡我同胞,地形要記。莫拜偶像,莫重游戲,努力救亡,共同抗敵。全國振奮,一定勝利,名山國寶,舉世無匹?!?/p>

新中國成立后,廣大學人站在中華文明和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以長時段的視野來觀察泰山。郭沫若認為,“泰山應(yīng)該說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個局部縮影?!奔玖w林在《泰山石刻》序言中寫到:“泰山文化,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東方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明史上也舉足輕重?!?/p>

泰山不僅是中國名山,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17世紀以后,有一批西方漢學家來到泰山,對其進行考察與研究。德國漢學家衛(wèi)禮賢在其所著《中國心靈》中說:“泰山是中國的奧林匹斯山,它是一列大山脈最高的一部分。在中國,從古以來它一直占據(jù)著顯著的位置。

1987年,泰山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為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泰山一直是中國藝術(shù)家和學者靈感的源泉,象征著古代中國的文明和信仰?!?/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泰山石刻“五岳獨尊”。來源:泰山景區(qū)

古往今來,無數(shù)人通過多重的審美視角稱贊泰山,不斷層累了泰山文化的高度。作為五岳之首,在數(shù)千年歷史文化的浸潤下,泰山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中華文化的縮影。

泰山承載著人們對國泰民安的共同追求

從長時段看,不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人們禮贊泰山都與其承載的國泰民安的美好希冀相關(guān)。“泰”字在《易經(jīng)》泰卦中有極大、極多之意,也有強大、安定之意。上古時期,帝王有巡狩泰山的傳統(tǒng)?!渡袝虻洹酚涊d:“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币簿褪钦f,舜在接受堯禪讓后,于二月巡狩天下,來到泰山,舉行了柴祭。

封禪泰山,祭天祀地,是中國古代國家禮儀中最隆盛的國祀大典?!胺舛U”一詞,最早出自春秋時期的《管子·封禪》。所謂“封禪”,包含“封”和“禪”兩個儀式。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凡是受命而王的最高統(tǒng)治者,條件具備后都要舉行祭祀泰山的典禮?!妒酚洝し舛U書》記載的舉行過泰山封禪儀式的上古帝王有無懷氏、虙羲、神農(nóng)、炎帝、黃帝、顓頊、帝俈、堯、舜、禹、湯、周成王等十幾位。當時,“封”都在泰山,而“禪”多在泰山附近的小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泰山上的游客用手機記錄日出瞬間。新華社記者 李永錫 攝

秦始皇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制國家后,很快就東巡,第一件事便是泰山封禪,此舉對后世封建王朝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漢武帝、東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紛紛舉行泰山封禪。宋真宗泰山封禪后,后世王朝沒有再到泰山行封禪大典,但是明、清帝王及皇室多次親自或派遣官員祭祀泰山。其中,康熙帝兩次登山祭祀,題“普照乾坤”“云峰”諸字,宿泰山巔,賦詩遣興。乾隆帝“循圣祖之家法,溯虞夏之遺規(guī)”,14次祭祀泰山,6次登上岱頂,并留下大量筆墨詩詞。

不僅古代帝王崇敬泰山,普通百姓也把泰山當作精神依托。東岳大帝和碧霞元君是百姓祈福的重要神靈,由此形成熱鬧非凡的泰山廟會,東岳廟、“泰山石敢當”遍布全國?!端疂G傳》《醒世姻緣傳》《岱志》等文獻中均有對泰山廟會的詳細描寫。比如,《岱志》描繪了泰山廟會的景象:“斗雞蹴鞠,走解說書。相撲臺四五,戲臺四五,數(shù)千人如蜂如蟻,各占一方,鑼鼓謳唱,相隔甚遠?!?/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泰山景色。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泰山文化遠播四方,歷史上,有大量藩邦使者來到泰山祭祀。北宋《冊府元龜》記載,麟德二年 (665年)十月丁卯,唐高宗“發(fā)東都赴東岳。從駕文武兵士及儀仗法物相繼數(shù)百里,列營置幕,彌亙郊原。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罽賓、烏萇、昆侖、倭國及新羅、百濟、高麗等諸藩酋長,各率其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源于泰山靈石崇拜的“泰山石敢當”民俗,也廣泛流布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地區(qū)。

泰山是具有代表性的中華文化符號,它所蘊含的豐富內(nèi)涵和精神力量,在當代依然熠熠生輝。要深入挖掘泰山的豐富內(nèi)涵,加強泰山文化保護傳承,把泰山打造成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高地。

(作者單位:泰山學院)

監(jiān)制 |肖靜芳

統(tǒng)籌|安寧寧

編輯|牛銳 海寧

制作 |章音頔

來源 |中國民族報

看完了,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