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國成立之后,國際局勢風起云涌,各國為了發(fā)展,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新中國由于經(jīng)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爭,國力空虛,在這種不斷變化的國際局勢下,新中國的每一步發(fā)展都需要步步為營。
二戰(zhàn)結束之后,丘吉爾發(fā)表了鐵幕演說,國際大局勢走向冷戰(zhàn)局勢,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被劃到了紅色主義陣營之中,被歐美敵對,和蘇聯(lián)親近。

美蘇冷戰(zhàn)時期
由于被劃分了陣營,中國要想謀求自己的發(fā)展已然成為了十分困難的選擇,籠罩在世界的冷戰(zhàn)風云也籠罩在了新中國的頭上。
但幸運的是,我們國家的領導人毛主席,利用三次國際局勢的變化,掙脫了兩個超級大國爭霸的枷鎖,成功從兩個大國之間突圍,從而走上了一條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國道路。

毛主席
【炮擊金門】
隨著解放戰(zhàn)爭落下帷幕,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退守臺灣,利用臺灣海峽割據(jù)一方。
雖然國民黨的力量在當時已經(jīng)是冢中枯骨,但是國民黨傍上了美國這顆參天大樹,利用美國超越時代的海軍能力,封鎖了我軍對國民黨的進攻路線。

臺灣海峽
由于朝鮮戰(zhàn)爭的教訓,我國決不允許美國利用國民黨政府和我國政府劃海峽而治,成為“兩個中國”。
因此,毛主席認為,“既不能讓美國直接參與戰(zhàn)爭,因為新中國現(xiàn)在無力抵御美國海軍,但是也不能讓國民黨迅速失敗,這樣會讓國民黨放棄計劃,從而成為下一個韓國。”
所以毛主席得出結論,美軍、我軍以及國民黨軍三方最好能成為一個互相平衡的存在,只要這種平衡不被打破,新中國就能獲得足夠的發(fā)展時間,等到了新中國發(fā)展到強國的時候,兩岸問題自然也就能很順利的解決了。
恰逢1958年之時美軍入侵黎巴嫩,并且順勢在臺海附近屯兵,一副想要打破臺海局勢的架勢。

黎巴嫩沖突
毛主席心里很清楚,美軍根本無意于兩岸之間的關系,美軍屯兵于此,更多的作用是敲山震虎,順勢轉移國際注意力,讓更多國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新中國上,而一定程度上緩解黎巴嫩事件給美國帶來的輿論壓力。
不過毛主席也知道,國民黨會利用美軍在臺海屯兵的行動,給予我國軍事壓力,一旦國民黨的計劃成功,三方的平衡就會被打破,不利于解放臺灣。
所以,毛主席當即下令,全軍立即開赴金門一帶,準備炮擊金門。

炮擊金門
而炮擊金門的理由,一部分是因為中國要支援中東那邊反美國侵略的戰(zhàn)斗,而另一方面,則就是警告國民黨,不能讓他們很快打破三方的平衡。
到了1958年8月,急于打破平衡的蔣介石,宣布金門、馬祖兩島進入緊急戰(zhàn)備狀態(tài)。
毛主席見到蔣介石的行為,認為時機已經(jīng)成熟,于是毛主席下令炮擊金門,并且特意囑咐,千萬不要對國民黨進行進攻,只需要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火炮打擊即可。
8月23日,金門炮戰(zhàn)打響,金門島的國民黨軍損失慘重,第一次炮擊持續(xù)了兩個多小時,國民黨守軍傷亡近600人,1艘大型貨輪也被擊傷。
8月24日,我軍又對金門實施第二輪炮擊,而在這次炮擊中,金門島被我軍基本封鎖。

美國的補給飛機
毛主席還特意讓炮軍對金門島的補給路線進行了炮擊,這就致使了金門島的補給壓力變大,金門島陷入了朝不保夕的局面。
蔣介石見我軍對金門實施炮擊,為了重新恢復金門島的補給,蔣介石請求美軍艦隊對國民黨的運輸艦進行護航,恢復金門島的補給線路。
于是,美軍派遣飛機430架,艦艇60多艘,用來保護國民黨的運輸線路。

美國航母的編隊
毛主席得知此事之后,特別下令“只打蔣軍,不打美艦”,我軍炮軍堅決執(zhí)行了此命令,結果,蔣介石不僅沒能恢復金門島的補給,反而損失愈發(fā)慘重。
迫于炮擊金門的壓力,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只能派遣在中東的第六艦隊,前往臺灣海峽進行護航,這也就讓中東的戰(zhàn)爭壓力減小了很多。
不過美方不想讓自己在臺灣耗費過多的精力,于是想要讓蔣介石放棄金門和馬祖兩島,退回臺灣進行固守,想要讓臺灣成為下一個韓國。

金門地圖
毛主席深知,如果蔣介石一旦從金門撤軍,那么兩岸的關系將會走向一個再無緩和可能的階段,所以,毛主席決定把戰(zhàn)事的重心,從軍事戰(zhàn)爭轉移到外交斗爭之中。
因此,毛主席立即起草了《告臺灣同胞書》,給予了美國一定的輿論壓力,并且減輕了蔣介石的軍事壓力,自此,兩方的戰(zhàn)斗從慘烈的陣地戰(zhàn)轉為了持久的拉鋸戰(zhàn),兩方打打停停,愣是讓美國在臺灣海峽抽不出身,三方的平衡就這么保持了下去。

當時的報紙刊登
再后來,金門炮戰(zhàn)已經(jīng)演變成了拖延時間的計策,毛主席甚至制定了“單打雙停”的政策,即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以用來減少攻勢,給金門島的國民黨一些喘息的機會,就這樣,這個政策一直被持續(xù)到了中國和美國建交為止。
金門炮戰(zhàn)奠定了兩岸之間未來的格局,自此之后,兩岸雖然時不時就有摩擦發(fā)生,但是類似金門的戰(zhàn)爭再也沒有發(fā)生過,兩岸統(tǒng)一的步伐越來越快,最終走向了統(tǒng)一。
毛主席用冷靜的頭腦,精確地把握住了蔣介石和美軍的心理,在三方的博弈中占盡先機,從而在炮擊金門時間中,取得了戰(zhàn)略性的勝利。

毛主席
【對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
作為二戰(zhàn)之后建立的新國家,印度和我國有著很多相同的地方,我們都抗擊過侵略者,都為了自己的民族獨立而做斗爭。
印度通過不結盟運動,一躍成為了第三世界的領導國之一,作為第三世界國家,冷戰(zhàn)對印度的政治影響并不大,所以印度一直在獨立發(fā)展,他們通過英國殖民所留下的遺產,于五十年代國力迅速膨脹,一躍成為了國際政壇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會議
此時,由于日本戰(zhàn)敗,經(jīng)濟崩潰,亞洲沒有龍頭國家,而印度和中國同屬于新興的國家,在自己的區(qū)域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印度認為,如果想要稱霸亞洲,則必須先打敗中國,于是印度開始對我國不斷試探,利用邊境線問題不斷和我國制造摩擦。
而這個時候的中國,工農業(yè)的產值均落后于印度,且我國對外的政策一向以和平為主,這就讓印度政府認為我國十分軟弱,致使了印度在邊境線上的舉動愈發(fā)囂張。

中印邊界問題示意圖
棘手的是,此時中美關系十分的緊張,而且中國和蘇聯(lián)的關系也已經(jīng)走向破裂,這就致使在中印沖突的時候,兩個超級大國都沒有和中國站在一起,反而是紛紛站在了印度的那邊。
由此,印度總理尼赫魯認為中國已經(jīng)“孤立無援”,是一只“紙老虎”,于是,1958年8月,趁著我國在金門展開戰(zhàn)斗的時候,印度在我國的朗久地區(qū)朝著中國的邊防軍開火,而我軍則被迫還擊,擊斃印度軍一人,擊傷一人。

印度士兵
對于我國和印度這次的摩擦,毛主席認為,當前我國的主要敵人并不是印度,而是在東南亞以及東亞沿海排兵布陣的美國,所以我們應該與印度保持和平,不過如果印度一直這樣挑釁,我們也不能一味地忍讓,該還手的時候就要還手。
在強調軍事反擊的重要性的時候,毛主席還針對印度的行為在國際上展開了外交手段,毛主席強調,要揭露這次中印沖突的真相,讓國際上其他國家見識到印度的真實目的,還要進一步表示中國的態(tài)度。
鑒于中國此前在外交上的良好形象,一些國家相信了我國的說法,開始對印度的外交態(tài)度有所轉變。
對此情況的發(fā)生,尼赫魯一邊在國際上表示,中印之間的問題不能通過武力來解決,一邊又派遣部隊前往我國的領土。

尼赫魯
不過毛主席沒有相信尼赫魯在國際上發(fā)表的聲明,而是派遣了部隊駐扎在了中印的邊境上,以防印度突然發(fā)難。
果然,在前線的我軍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印度的異常行動,這也證明了印度確實想要對我軍展開進攻。
毛主席認為,對印作戰(zhàn)反擊是必要的,但是怎么打,什么時候打,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中印一旦貿然開戰(zhàn),問題會很快升級,使得戰(zhàn)爭的關鍵不在于中印之間,而會在于美蘇的態(tài)度,所以,如何讓美蘇都不能參與到此次作戰(zhàn)之中,顯得尤為重要。
于是,毛主席和周總理就中印邊境問題,同蘇聯(lián)領導人赫魯曉夫展開討論,想要讓蘇聯(lián)不站在印度那邊,但是遭到赫魯曉夫的拒絕,他認為“蘇聯(lián)有必要站在公正的一方”。

赫魯曉夫
這次會議讓毛主席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中國想要打擊印度,必須要等待時機的到來。
1962年10月14日,美軍在古巴發(fā)現(xiàn)了導彈基地,一瞬間,戰(zhàn)爭的疑云就籠罩在了美蘇兩國的上空,兩國瞬間進入高度緊張狀態(tài)。

邊界示意圖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認為這就是對印實施反擊的時機,美蘇兩國由于古巴導彈危機,從幕后走到了臺前,無暇分神去處理中印之間的事情,于是毛主席抓住戰(zhàn)機,立即下達對印反擊的行動。
1962年10月18日,對印反擊戰(zhàn)正式打響,10月20日,在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東段,西藏的邊防部隊針對克節(jié)朗地區(qū)印度人的軍隊部署弱點,發(fā)起了攻勢。
印度人在布陣時,頭重腳輕,導致印度陣地的側翼與后方完全處于暴露的狀態(tài),于是我軍左右夾擊,繞開印度重兵把守的正面方向,從側翼迅速攻破了印度軍隊的防線,到23日,我軍在東段已經(jīng)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達旺河以北的部分中國領土。

解放軍俘虜?shù)挠《仁勘?/p>
10月24日,由于東段作戰(zhàn)取得勝利,我國政府發(fā)表聲明,要求兩方重新談判,和平解決邊境問題,結果遭到了印度的反對。
于是,我軍在西段也對印度人發(fā)起了進攻,到28日之時,我軍已經(jīng)基本清除了位于紅山頭、加勒萬河谷一帶的印度軍隊。
這一戰(zhàn),印度人傷亡近5000人,被俘近4000人,尼赫魯在得知此事后,立即發(fā)表印度進入緊急狀態(tài)的聲明,而且還向美國求援,希望美國能幫助印度抵御中國。

被俘虜?shù)挠《仁勘?/p>
但是美國由于古巴導彈危機,無法出手支援印度,于是尼赫魯只能繼續(xù)派出部隊,前往前線作戰(zhàn),并且在十一月中旬,對我國邊境線實施全方位的反撲,我軍繼續(xù)進行自衛(wèi)還擊,到11月21日,印度人被打退,我軍大獲全勝。
我軍在擊退了印度人之后,就單方面發(fā)表了停戰(zhàn)與撤軍的聲明,還釋放了所有的俘虜。

被解放軍俘虜?shù)挠《仁勘?/p>
這一戰(zhàn)讓印度損失慘重,不僅讓全世界的人民看了印度人的笑話,同時由于印度向美國求援的行動,印度也失去了第三世界的信譽,從第三世界領導國變成了普通成員國,而中國則是因為停戰(zhàn)和釋放俘虜?shù)呐e動,收獲了國際的大量好評。
【西沙海戰(zhàn)】
二戰(zhàn)結束之后,由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產黨向法國宣布獨立,在河內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史稱北越,而在這之后,前越南皇帝保大在法國的支持下于西貢建立了南越。
1954年,法國在奠邊府被越南人民軍包圍,宣布投降,7月21日,在一眾國家的代表參與的日內瓦會議中,法越簽署了停戰(zhàn)協(xié)議,而美國則在1955年接收了法國對南越的控制權,并且宣布支持南越政府。
這就致使了,越南在1955年開始就進行了內戰(zhàn),而蘇聯(lián)站在了北越一方,美國則是站在了南越一方。

越南戰(zhàn)爭
當時的中國則是因為和蘇聯(lián)關系破裂,急需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樹立自己的形象,所以中國為此,與蘇聯(lián)一樣,都積極地對北越進行支持。
而南越為了報復我國,于1956年侵占了我國的西沙群島中的珊瑚島,而后將占領區(qū)不斷擴大,1973年占領了我國的南沙群島的一些島嶼,1974年又占領了我國的甘泉島和金銀島。

南海
南越甚至將這些島嶼劃入了自己的版圖,聲稱南越對這些島嶼的合法性,我國得知此事之后,迅速將其整理成為了檔案,放在了毛主席的面前。
雖然在當時毛主席已經(jīng)有81歲的高齡了,但是對于南越的行為,主席一直都有關注。

毛主席
毛主席想到,之前南越在入侵西沙群島的時候,就有美國在后面撐腰。
但是隨著中美之間的建交,毛主席知道,美國也受夠了曠日已久的越南戰(zhàn)爭,如果此時中國出兵收復西沙群島,美國一定不會大張旗鼓地站在南越的背后。
所以,在1974年對西沙群島的作戰(zhàn)報告之中,毛主席批復道:“同意?!?/strong>
有了毛主席的批復,我軍很快就在南海出動了海軍部隊,這還是解放軍海軍成立之后,對外的第一場戰(zhàn)爭,所以我軍對此高度重視。
戰(zhàn)斗打響之后,有著美國裝備的南越海軍很快對我軍進行了還擊,我國的海軍力量此時不如受美國支援過的南越,戰(zhàn)爭一開始就陷入了以少打多的局面。
但是我軍海軍將領悍不畏死,面對艱難的局面并沒有選擇退縮,而是迎著南越海軍的炮火而上,朝著敵人發(fā)動了沖鋒。

西沙海戰(zhàn)
我軍海軍火炮不如南越海軍,于是我們就把船開到了距離南越海軍面前,用機槍和手雷來和敵人進行接舷戰(zhàn),我軍這種打法是南越海軍聞所未聞的,面對這種打法,南越海軍被嚇壞了,很快就出現(xiàn)了潰敗的現(xiàn)象。
而且,在兩方激戰(zhàn)正酣之時,我軍海軍的援軍恰巧趕到,本來就出現(xiàn)潰敗形勢的越南海軍見勢不妙,立即放棄抵抗,轉頭就跑。

解放軍駕駛戰(zhàn)艦
結果由于南越海軍潰敗得太快,我軍還沒有制定好戰(zhàn)爭勝利之后的計劃,將士們一時間不知道要做些什么,還是當時時任反擊戰(zhàn)指揮的鄧小平迅速反應過來,立即命令我軍將士奪回被侵占的島嶼,大家這才反應過來,朝著西沙群島我國被侵占的三島進軍。
結果,我軍收復西沙群島異常順利,僅用時一天,就把南越海驅逐出了西沙群島,南越當局發(fā)現(xiàn)局勢瞬間變得不利,趕快發(fā)表了停戰(zhàn)聲明,西沙海戰(zhàn)就此結束。
縱觀整個西沙海戰(zhàn),真正的海戰(zhàn)的時間僅一小時,我軍用一小時的時間,就擊沉了一艘、擊傷了三艘南越海軍軍艦,隨后又用了一天收回了西沙群島,俘虜了南越官兵48人和一位美國顧問,我軍僅一艘軍艦受傷,兩艘軍艦受輕傷。
西沙群島的收復,使我國牢牢控制住了永樂群島一帶,為后來控制整個西沙群島甚至中沙南沙群島奠定了基礎,毛主席果斷得下令,使得南海幾十年雖然小摩擦不斷,但是再也沒有大范圍的領土與主權的糾紛。

西沙群島示意圖
【后記】
毛主席的三次出手,都是在我國陷入困境時出擊的,而且全都取得了勝利,真可謂是神機妙算。
而且這三次的勝利,對我國均有重大的意義,這三次勝利均維護了我國的主權完整,也為我國的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