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林外史》的市井畫卷里,百姓的餐桌是觀察明清社會最生動的窗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些粗瓷碗里的葷腥素淡,油鹽醬醋的調(diào)配比例,卻藏著鮮活生動的時代畫卷。

1

1

薛家集的莊戶人請私塾先生,八仙桌上的豬頭肉泛著油光,公雞燉出的湯汁濃得能照見人影,肚肺肝腸雜燴的香氣直往人鼻孔里鉆。

莊戶人非常重視教育,見孩子們都到了讀書的年紀(jì),就各家湊份子,請了位私塾先生。

先生姓周,已經(jīng)60有余。

眾人請先生吃過了茶,擺了2張桌子,尊周先生坐首席,眾人則序齒坐下,斟上酒來。

周先生接酒在手,向眾人謝了擾,一飲而盡。

隨即,就有廚下人在每桌擺上了酒菜。

只聽得一聲“請”之后,無數(shù)雙筷子如同雨下,瞬間,就消滅了一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周先生卻沒有動筷。

有人問:“先生,為何不用肴饌?”并揀好的遞了過來。

周先生連忙攔住道:“實(shí)不相瞞,我吃長齋?!?/p>

眾人道:“這個倒失于打點(diǎn)。卻不知先生因何吃齋?”

先生道:“只因當(dāng)年先母病中,在觀音菩薩位下許的。如今也吃過十幾年了?!?/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人聽完,讓廚下給先生捧出湯點(diǎn)來,一大盤實(shí)心饅頭,一盤油煎的扛子火燒。

還是這實(shí)心饅頭和油煎杠子火燒最實(shí)在,"管飽"的同時,又讓先生保持了吃齋。

鄉(xiāng)民們的吃貨基因,還傳給了下一代,小童的口袋里常常裝著炒米和豆腐干,遇到可心的小伙伴,隨時能請大家分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2

馬二先生的朋友請他吃飯,端上一碗燉鴨、一碗煮雞、一尾魚、一大碗煨的稀爛的豬肉。

馬二先生食量頗高,舉起筷子和朋友說:“你我知己相逢,不做客套,這魚且不必動,倒是肉好?!?/p>

當(dāng)下吃了4碗飯,將一大碗爛肉吃得干干凈凈。

里面廚下聽見,又添出一碗來米飯,馬二先生連湯都吃完了。

一頓操作猛如虎,隨后,抬開飯桌子,二人喝茶談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米店老板和雜貨鋪掌柜生意不忙之時,燙上一壺酒,就著2塊豆腐乳和一些筍干、大頭菜,擺在柜臺上,兩人就能邊喝邊聊起生意經(jīng)。

豆腐乳筍干大頭菜混搭,主打一個“有味兒就行”。

結(jié)語

結(jié)語

儒林外史》里的餐桌,沒有《紅樓夢》的精致擺盤,卻盛滿市井的溫度。

從薛家集的豬頭肉、馬二先生的稀爛豬肉到米店掌柜的筍干、豆腐乳,這些看似瑣碎的飲食細(xì)節(jié),卻拼湊出明清百姓的活色生香的生存圖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正如張愛玲所說:“相府老太太讀《儒林外史》就看個吃”。

因為那些碗盤里的故事,比任何金句名言都更懂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