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行囊
彭勁松
那年我背井離鄉(xiāng)到雨城雅安求學,行囊里裝著母親的牽掛與期盼。第一次遠離父母,懷揣著年輕的夢想奔赴陌生的地方,臨行前夜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币路目圩铀闪?母親拿來針線,把每一顆紐扣都縫了一遍,紐扣上的四個針線孔被母親橫著豎著斜著織得牢牢的,扯都扯不掉。母親說,這樣她才放心。那晚,她在昏黃的燈光下為我打點行裝,將家鄉(xiāng)的味道細細密密縫進行囊。
我背上讀書的行囊,母親背負生活的行囊,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在她不大的年紀,用柔弱雙肩,艱難地跋涉在生活的路上。堅定的信念支撐著母親,她省吃儉用、打工流汗,吃盡生活的苦。十七歲那年的長途汽車站,母親的身影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里。她背著一個用編織袋做成的行囊,裝滿被子、棉絮、衣裳,和一些干糧。母親背負行囊去遠方,是因為,要掙錢供我完成學業(yè),那是母愛的力量!
父母那代人是從苦日子里熬出來的。母親因姊妹眾多被迫輟學,父親的高中生涯被時代浪潮截斷。“一定要把娃兒送出來”成了他們共同愿望,一個農村孩子“脫農皮”是最樸實的愿望。
令母親感到欣慰的是,經過選拔考試,我在離老家不遠的鄉(xiāng)里當了一名“村官”。母親說:“可以告慰你爸的亡靈。娃兒養(yǎng)大,書讀出來了,就有工作了?!蔽覐哪赣H眼角里看到了晶瑩的淚花,苦澀中有點甜。

到鄉(xiāng)政府報到那一天,母親將我送到離大慶鄉(xiāng)政府不遠的妙高場上,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工作分配得離家不遠,還是有好心人啊,一定要懂得感恩。不能忘了幫助你的人,要好好工作。”由于工作地所在鄉(xiāng)政府和村都離家不遠,我每周都會在周末回老家,周一去村里時,母親會給我收拾下包包,我的行囊就是母親的行囊。在母親眼里,我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我想,我就是一只風箏,母親牽著線頭,那是她永遠的牽掛!
后來工作調動頻繁,我從鄉(xiāng)政府到縣城再到市里,與母親相聚的時光愈發(fā)稀少。電話里的噓寒問暖總被忙碌打斷,直到某天發(fā)現(xiàn)她悄悄南下打工,把省下的每一分錢都存進我的賬戶。那些帶著體溫的積蓄,是母愛最沉重的注腳。

如今母親已遠行,但她縫補的紐扣依然牢固,編織袋改造的行囊仍在我記憶里搖晃。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母親,若有來生,愿還能做您的孩子,把今生未說完的“謝謝”,化作來世更長的陪伴。
本文內容系原創(chuàng)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彭勁松(西充縣晉城街道板凳埡村駐村第一書記,南充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辦公室
配圖:方志四川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