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寶強,你可能一下會想起他演的喜劇。
從徐崢到陳思誠、從《泰囧》到《唐人街探案》系列,王寶強已經向全國觀眾證明他就是天生的喜劇大師。
但這次時隔12年再回劇圈《棋士》,他居然一反常態(tài)演了個“惡人”。

幫著劫匪搶銀行、眼看劫匪分贓不均他又猛打方向盤,一車人都死了他拎著一袋錢逃之夭夭;
搶劫事件的連環(huán)反應又死了個人,為了不被警察抓到他只能使出李代桃僵之計,讓一個活人頂著死者的身份活下去。
他本無意犯罪,但老天爺非把他往這條邪路上引。
而人心都是禁不住考驗的,《棋士》的精彩之處在于它描寫了“平凡之惡”:
一個老實人,是咋一步步成為通天大盜的?


寶強飾演的“崔業(yè)”,本是個天生的棋手。
父母舉全家之力供他下棋,就想能靠圍棋突破階級、咱也享享人上人的福。
奈何人到中年,寶強一事無成。
論事業(yè)只混了個少年宮的培訓老師、論婚姻妻子嫌他沒錢不僅要離婚還得打官司搶走孩子。
王寶強非常會演這類角色:一個被生活逼到墻角的人。
但他的中年落魄,自己也得付一半責任。
寶強是個死軸的人。他半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指望著能靠圍棋站著賺錢。
但在這個世界上,你人在底層,就注定不可能“站著”賺到錢。

本來他的人生也能這么一直窩囊下去,可有一天兒子生病了,病的很重。他自己沒錢受辱不要緊,但兒子沒錢就會沒命。
寶強終于意識到“錢”的重要性。
他不再糾結人到底是該站著還是跪著賺錢,他只知道能攥在手里的錢就是好的。
可當他真正開始愛錢時,卻發(fā)現(xiàn)原來錢這么難賺。
他搞不明白這個社會權力運行的規(guī)則。
原來自己捧了半輩子的偶像,不是棋藝有多好,而是懂得賄賂裁判。甚至賄賂也不需要花多少錢,一包白糖就可以。
他覺得自己可以出賣技術賺錢。
找來大老板商量開個圍棋班,自己出技術、老板出人脈。結果被老板一口回絕:這世界人人都得會包裝,你技術再牛逼但沒個光鮮的頭銜誰理你?這世界沒人會跟loser學下棋。
這段寶強受辱我的心情是復雜的。
看見底層的尊嚴是如何一步步被碾碎,殘酷又現(xiàn)實;
可另一方面我又氣這個角色的不開竅。“愣頭青”之所以可愛,因為他還年輕;
而一個大半輩子活在夢里的人,不僅給自己、也會給家人帶來災難。
寶強的中年落魄,某種程度是自討苦吃。
因為他就認那份死理、居然相信這世界還有公道和正義?
居然相信人可以窮得有尊嚴?
這一切自欺欺人直到妻子當面說出“跟你過日子沒盼頭”而轟然倒塌。
這妻子并不是拜金主義者,她只是足夠現(xiàn)實,早早看透“有沒有錢”、比“這錢來得干不干凈”更重要。

她全身心擁抱新世界、堅信自己可以依靠金錢過上更好地生活。
她是比寶強領先一個精神時代的人。
而被留在舊時代的寶強才徹底明白:
這世界錢才是底層邏輯。沒人在乎你的錢是咋來的,只要有錢你說的就是真理。
于是王寶強開始黑化。

關于狠人,通常有三種演法:
一種是裝狠,看過《古惑仔》的都明白這種虛張聲勢的可笑。真正的大佬從不會以“惡人”的形象出現(xiàn)。
第二種是真狠,影史有很多成功角色。比如倒抽煙屁股的李豐田、xxx,他們的共同點在于反社會人格,你覺得殺人是個大事、人家覺得殺人就是個玩笑。
王寶強的狠屬于第三種:不動聲色。
此前寶強銀幕最狠的角色,應該是賈樟柯的《天注定》。電影里他演了個返鄉(xiāng)被打劫的持槍悍匪。

注意看他是咋演的?
對方舉著斧頭欺身向前,不給錢就償命,一般人早露出兇樣了;
而寶強一直面無表情,他把手伸進胸口,你以為是在掏錢,其實他在掏槍。一把自制手槍掏出來一秒解決一個,第三個甚至愣了2秒才反應過來“殺人了”,趕緊轉身逃跑。
而寶強仍然淡定掉頭,一聲槍響又是一條人命。
寶強的狠在于他可以隨時隱秘在人群里,看過大案紀實的就會發(fā)現(xiàn)真正的悍匪反而都是“樸實無華”的:
你必須要毫無特色,才能藏在人群中繼續(xù)作惡。

而《棋士》里寶強恰恰能抓住這種狠:
《棋士》的故事發(fā)生在上世紀90年代,這是遍地黃金的時代,只要你夠膽就能賺到錢,有錢就有社會地位。
劇中詳細描述了這種荒誕感,一個靠走私手機發(fā)家的商人,人人都知道他錢來得不干凈。
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錢能給普通人解決就業(yè)、能給政府納稅,從這角度看,他就是干凈地不能再干凈的企業(yè)家。
寶強比走私犯還得再聰明點。
走私犯包裝成企業(yè)家,說白了貪的還是那點名。窮怕的人一旦有錢就總想踩在別人頭上耀武揚威過點窮癮。
但寶強知道槍打出頭鳥的道理,真正的大佬從來都是背后發(fā)號施令的。
所以寶強演出了一種非典型有錢人,他有錢、但他看著可窮了;
他人后運籌帷幄、但人前還是那個一問三不知的呆子;
他把自己像一滴水滴在了大海里,沒人能在海里撈出一滴水,但這滴水卻擁有能制造風浪的力量。
寶強演的是“打工版教父”。
這才是《棋士》這部劇的牛逼之處,表面上它寫的是一個老實人如何淪落成惡人?
實際上它探討的是這份惡的生長環(huán)境。
為何身為圍棋天才的寶強,僅僅因為一包白糖就輸?shù)袅巳松陵P重要的比賽?
為何這世界騙子橫行霸道、真正的大師卻被視如敝履?
當金錢成為最好的漂白劑,這實際上也是逼著所有人向錢看齊。
我們每個人都要參加這場殘酷的金錢大考,有人成功上岸走到了社會的陽面、有人遺憾落榜,便只能日復一日接受社會的磋磨。

《棋士》已經播完了,說實話沒能成為爆款。
那為啥今天還要寫這么一篇文章呢?
首先我從這部劇里看到了王寶強的變化:他以后應該不會再演喜劇了。
像今年的《唐探》,他就把偷懶耍寶的戲份交給了劉昊然。
這種轉變其實很正常。
《功夫》之后周星馳便不再演出鏡演喜劇。很多人分析過原因,王晶一針見血:人到了一定年紀,就開始“要臉”了。
喜劇再偉大,但它的底層邏輯都是以丑角形象逗人開心。人年紀上來了,總是越來越要臉。而一旦開始要臉,就很難再繼續(xù)扮丑了。
算算看寶強其實很久沒有“裝瘋賣傻”。
當年那場轟動全國的婚變風波后,王寶強事業(yè)上開始兩條腿走路。一條是繼續(xù)當演員;
第二條是自己當導演。
《大鬧天竺》是他的第一部電影,因為導得稀爛拿下了專門評選爛劇的“金掃帚獎”。這獎項其實是民間組織的,評了那么多爛演員、爛導演也沒人會真去領獎。
但王寶強是唯一一個去領獎的大咖。當時他捧著手中的掃帚說:“跟觀眾說一聲對不起。希望這次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p>
接下來他閉關6年,拍出了電影《八角籠中》。這部以“孤兒格斗”為真實原型的電影,最終拿下了豆瓣7.3分和22億票房。

王寶強當年“不拍爛片”的承諾,他做到了。
以往《天下無賊》《道士下山》這些大導演的作品里,寶強總是作為底層純潔的代表,他總是被當成利欲熏心主角們的反襯,提醒現(xiàn)代人心靈的迷失。

但在寶強自己的電影里,他從不歌頌底層,因為他就是從底層出來的。
他總是事無巨細展現(xiàn)“貧窮”對一個人的磋磨、“底層”這個階級身份對人格尊嚴的徹底毀滅。

可能真實的寶強一點都不搞笑,他只是被放在了“喜劇明星”的位置上,日復一復敬業(yè)地裝瘋賣傻。
但今年王寶強已經42歲了,當他最終獲得社會身份與行業(yè)地位時,他把鏡頭對準了自己的來時路。
他拍一個個苦難的底層,不是為了歌頌苦難、而是透過這苦來反思:
生而為人,為何有人會過得不像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