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性,學歷很高,運氣很糟,生活很孤獨?!?/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是原著中,對于聶娟娟的評價。

遇見聶娟娟,是沈卓然在發(fā)妻靜敏去世后,靠近幸福最近的一次。

他們倆的第一次見面并不是很愉快,彼此互相看不上。

聶娟娟害怕坐公交車找不到方位,便徒步來赴約。

她一坐下就抱怨地方太遠了。

對于老年人相親這件事情,聶娟娟也是很抗拒的,她坐下后,先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不把這次見面當做相親,只當作是一場新友見面會。

對于聶娟娟經過了巔峰時期的科學家而言,愛情或是婚姻不是兩個人搭伙過日子,而是要彼此的精神世界能夠做到同頻共振。

聶娟娟是享受國務院津貼的科學家,一生奉獻給了科學事業(y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她是驕傲的,自信的。

原著中講道,聶娟娟丈夫四十來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此后,聶娟娟一直獨身一人,把兒子撫養(yǎng)長大。

即便是一個人,她的事業(yè)依舊風生水起,沒有受到任何的干擾。

后來兒子長大出國了,她便過起了晚年的獨居生活。

她的人生準則就是越簡單越好。

其實沈卓然對她第一面的印象并不好,覺得她太端著,吃飯也只吃幾口。

兩個人甚至因為昆曲中的一個字起了爭執(zhí)。

聶娟娟是資深的昆曲愛好者,堅信自己的讀音才是正確的,可是沈卓然作為研究古典文學的大家,也堅信自己是正確的,一頓飯兩個人不歡而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誰都沒想到這次爭執(zhí)竟然成為了兩個人感情開始的導火索。

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沈卓然開始給聶娟娟打起了電話,一個月500塊錢的電話費,只是為了交流彼此的心得。

以前,沈卓然與連亦蓮除了生活,沒有其他的話題可聊。

連亦蓮對于沈卓然純屬于保姆式的照顧,給他身體上的舒適感。

但是聶娟娟不一樣,她的文化水平與沈卓然不相上下,對于學問的執(zhí)著,兩個人如出一轍。

兩個人會因為一個問題談論許久,找到共鳴,這種交流仿佛讓沈卓然回到了工作的時候,渾身都充滿了精力,每天都有新的期待。

沈卓然和聶娟娟在文化的碰撞中,感情漸漸升溫。

兩個人開始彼此寫信交流,沈卓然為了讓聶娟娟聽到雨水敲打竹林聲中的昆曲,不惜冒著大雨用手機錄音。

這種知音難覓的感情,連靜敏都比不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面對聶娟娟,沈卓然甚至敞開了心扉,談起了第一個讓自己心動的女孩,只可惜自己與那個女孩有緣無份。

沈卓然一度以為,自己所剩無幾的日子能夠和聶娟娟攜手共渡的。

沒想到,自己剛剛再前進一步的時候,聶娟娟說出了一個橫跨在兩個人之間的巨大鴻溝。

她得過癌癥,甚至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會去世。

癌癥這兩個字讓沈卓然恐懼,靜敏就是得癌癥去世的,這對沈卓然而言,太殘忍了。

他已經經歷過失去摯愛的悲痛,極度害怕再經歷第二次。

還有一個現實問題就是,若是聶娟娟和沈卓然走在了一起,或許沈卓然還需要照顧聶娟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聶娟娟并沒有什么生活技能。

但是他沒想到的是,聶娟娟更決絕。

她求沈卓然離開,給自己留最后的體面。

其實聶娟娟這一生很苦的。

丈夫去世后,孩子出國多年不曾回來看望自己。

她秉著不拖累孩子的原則,什么事情都自己一個人扛著。

她住著簡陋的房子,吃著簡單的大餅,一味地追求精神食糧。

若是沒有遇見沈卓然,她會一直這樣。

但是遇見了,沈卓然想要為她的晚年人生負責。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沈卓然也是需要他人照顧的,聶娟娟若是真的跟沈卓然走到了一起,相當于給沈家的兒女增加了麻煩。

聶娟娟也不是這么拎不清的人,不可能為了所謂的愛情,拖累一大家子人。

原著中,聶娟娟還是離開了,沈卓然與聶娟娟最后的交集,就是收到了了一封訣別信。

“謝謝你對不起再見”。

僅僅八個字,為這段沒有緣分的感情畫上了休止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雖然沒有詳細展開,但是沈卓然懂得每個字的含義。

原著中,這樣描寫沈卓然對聶娟娟的感情:

“老沈喜歡起聶娟娟來,沒有柔情,沒有肌膚的親昵,沒有私密與私處,連性器官與第二性征的想象神游意淫也沒有?!?/p>

沈卓然對于聶娟娟的喜歡從來不是生理性上的喜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聶娟娟的出現,讓沈卓然覺得老年生活依然可以熠熠生輝。

他們從天上談論到地上,從過去談論到現在。

年輕時候的聶娟娟有多么的出彩呢?

她曾經在牛津大學量子科學討論會上驚艷四方。

她曾經在德國漢堡大學被提名為萊布尼茲獎候選人。

在訣別信上,她謝謝沈卓然給她最后的生活帶來了慰藉,帶來了波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很遺憾,她無法陪他走完余生。

每個人都是孤零零的來,孤零零的走。

再也不見,把這段經歷留作回憶或許才是對彼此最好的做法。

沈卓然后來的每個相親對象,都沒有聶娟娟這么生動,這么精神富足。

知音可遇不可求,精神伴侶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