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俠故事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不是因為其中蘊含著多少大道理,武俠故事的核心吸引力總歸是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所以金庸的故事也從來都是通俗易懂的,但其中還是存在著些許困擾讀者的部分,比如《神雕俠侶》中,小龍女尹志平的寬恕。

在多數人看來,正是因為尹志平毀了小龍女的清白,才引發(fā)了后續(xù)的一系列悲劇,若沒有此事,小龍女也就不至于誤會楊過,他們或許能在活死人墓中平凡的過完這一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楊過、小龍女、甄志丙劇照)

既然如此,小龍女為何不恨尹志平呢?

一、小龍女的寬恕

之所以說小龍女不恨尹志平,是因為原著中她至少有三次機會殺了尹志平,卻都選擇了手下留情。

比如原著第二十四回中,他與趙志敬爭吵時就說出了那晚的真相,恰好小龍女就在窗外,聽到了一切,于是她進入屋內,要與那二人對質,可尹志平哪里有半點想要狡辯的意思?他直接認罪,并有心交出自己的性命。

書中只道:“小龍女目發(fā)異光,心中凄苦到了極處,悲憤到了極處,只覺便是殺一千個、殺一萬個人,自己也已不是個清白的姑娘,永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深愛楊過,眼見長劍遞來,卻不伸手去接,只是茫然向尹趙二人望了一眼,實是打不定主意?!?/p>

她錯失了第一次機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甄志丙、小龍女劇照)

接著是她追趕那兩個道人時,那二人停下來在河邊喝水,她又放棄了下手的機會,只在一旁停下,對著河水發(fā)呆。

最后是重陽宮大戰(zhàn)時,這一次她已經拔劍了,可她的劍鋒卻始終都只是指向金輪法王和趙志敬等人,她始終不愿對尹志平下手。

這是為何?或許是因為毀她清白的人,壓根就不是尹志平。

二、被冤枉的尹志平

其實本文并不是要從情感層面來剖析小龍女的心理,而是要解釋一個因為版本不同而帶來的誤會,或者說,是金庸因為自己早年間的失誤而造成的誤會。

因為毀了小龍女清白的人確實不是尹志平,而是甄志丙。

金庸在新修版中就已經強調了,毀了小龍女貞潔的人叫甄志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甄志丙、趙志敬劇照)

比如這段描述就很直觀:“那道人聽到呼喝,奔得更加急了,楊過微一加勁,身形如箭般直縱過去,一把抓住了他肩頭,扳將過來,原來是甄志丙。楊過見他衣冠不整,臉上一陣紅一陣白,喝道:‘你干什么?’甄志丙此時已受任為全真教第三代弟子首座,武功既高,平素舉止又極有氣派,但不知怎的,此時竟?jié)M臉慌張,說不出話來。楊過見他怕得厲害,想起那日他自斬釘截鐵的立誓,為人倒也不壞,便放松了手,溫言道:‘既然沒事,你就走罷!’甄志丙回頭瞧了幾眼,慌慌張張的急步去了?!?/p>

你看,楊過都與他打了個照面,此時的甄志丙衣冠不整,他干了什么,讀者都知道。

所以一切都是誤會罷了。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在新修版中并不是直接將尹志平替換成甄志丙,而僅僅只是將原本發(fā)生在尹志平身上的故事嫁接到了甄志丙身上,甚至這兩個人是同時存在的。

比如原著第六回中就明確的提到了這一點:“丘處機的弟子之中,武功本以尹志平居首,甄志丙其次,但近幾年來尹志平潛心內丹煉氣之道,于武功上不免生疏了,于是第三代弟子之中,便由甄志丙及趙志敬互爭雄長。”

后來在原著第二十四回中,金庸又再次強調了這一點:“甄志丙遭斥革之后,第三代弟子首座之位,仍將落入最人多勢眾的長春子門下,例如李志常、尹志平等人,只有讓丘處機自愧,首座之位才有可能落入其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龍女、金庸)

顯然,他們壓根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物,對小龍女做出那卑鄙行徑的人是甄志丙,而尹志平則是純粹的修道之人。

金庸本人也解釋了為何要做出這番修改,就因為尹志平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的得道高人。

原著第六回末尾便提到過這一點:“在本書原版,全真教中對小龍女傾倒之年輕道人本寫作尹志平。但尹志平真有其人,道號‘清和真人’,乃丘處機之徒,后曾任全真教掌教,將其寫得品行不堪,有損先賢形象,今在第三版改名‘甄志丙’,聲音相似而實無其人純屬虛構。

真相大白,小龍女自然是恨不上尹志平了。

三、小龍女內心的想法

那如果要從角色情感的角度來解釋,小龍女為何不恨甄志丙呢?

其實也不難分析,小龍女是個心思極其單純之人,當初她與楊過在古墓之中相處多年,二人之間壓根就沒在意男女之別,也沒覺得有任何不妥,一方面也是因為她常年修煉古墓派的武功心法,少思、少欲,任何情緒在她這里都會被縮小,她可能沒那么愛一個人,也可能沒那么恨一個人,比如她幾次離開楊過,就能證明這一點,她對甄志丙的恨沒那么深刻,也就不難理解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龍女、甄志丙劇照)

再退一步說,即便她內心真的恨甄志丙,奈何對方也是第一個與她有過親密的人,再加上甄志丙確實是良心未泯,她會動惻隱之心也不足為奇。

總之單單只討論“小龍女為何不恨尹志平”的話,那金庸再新修版中已經給出答案,因為這件事本就與尹志平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