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它是農(nóng)歷的三月初十,在民間說法比較多,比如有的地方把這天稱之為“撒種節(jié)”,同時也有人把它稱之為“云神誕”,另外這天還是“天醫(yī)日”,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三月初十的講究是非常多的,而其核心和農(nóng)業(yè)豐收有著很大的關系。

三月初十已經(jīng)是清明之后,這個時候天氣溫度開始上升,雨水也相對多一些,我們要順應節(jié)氣的一個變化,這不僅是對自然的敬畏,更是對豐收與幸福的期盼。那么在這天有哪些習俗呢?記得:1要曬,2不做,吃3樣,寓意風調(diào)雨順添百福。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具體指的是什么?
1要曬
曬春光,納福氣
三月初十正值春季中期,陽氣漸盛,古人認為此時曬衣、曬谷、曬太陽,可驅散晦氣,迎接萬物復蘇的生機。如《歲時雜記》記載:“三月初十,陽氣始旺,曬衣于庭,以祛濕邪,祈豐年”。

所以在這天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曬衣物,這樣可以去除霉氣,同時還可以曬谷子, 祈求播種順利、顆粒歸倉。當然還可以自己曬曬太陽,全家出游踏青,感受春光,調(diào)養(yǎng)身心,契合“天醫(yī)日”的養(yǎng)生理念。
2不做
動土起爭執(zhí)
三月初十被視為“耗日”與“天醫(yī)日”重疊之日,黃歷記載“不宜動土、嫁娶、遠行”,尤其忌諱家庭或鄰里爭吵,以免破壞和諧,影響農(nóng)事。

說窮掃地
民間認為這天“忌說窮”,因為會招致貧困,“忌掃地”會掃走財氣,需保持家中整潔但暫停大掃除,以?!案_\不散”。因此要格外的小心謹慎一些才是。筆者記得《禮記》中提到:“春三月,川澤不網(wǎng)罟,以成魚鱉之長”,強調(diào)春季休養(yǎng)生息。三月初十的禁忌,正是農(nóng)耕社會“以和為貴”思想的體現(xiàn)。
吃3樣
面條:祈愿“長長久久”
面條象征“風調(diào)雨順、歲歲平安”,如云南阿昌族的“五福面”,以火腿、牛肉、木耳入料,寓意五福臨門。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賦詩:“長面條,細如絲,春來一束系千思”,道盡面條的綿長祈愿。

做法:把面條放入沸水中煮熟之后,把它撈出來,然后準備高湯,這個需要提前熬煮好,然后放入鍋中,加熱之后,放入雞蛋香蔥還有牛肉之類的,自己喜歡的食材煮好,然后再倒入面條中即可。
2. 魚:寓意“年年有余”
魚是撒種節(jié)的核心食俗,如“松子鱖魚”“烤羅非魚”,象征豐收富足?!对娊?jīng)》有云:“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魚?與子同舟”,魚更被賦予互助共生的深意。

做法:把羅非魚清洗干凈,打上花刀,里面放入大芫荽還有辣子,以及拌好的料汁,接著放入炭火中烤,把它烤熟透,就可以直接開吃了。
3. 牛肉米線:春味寄希望
米線代表對稻米豐收的感恩,牛肉寓意著吃完身強力健,這樣也能保證春耕的順利進行,另外,吃的時候,還可以來點云南阿昌族的“米酒”更添喜慶,如李清照詞中“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的雅致。

做法:米線燙好之后,放入到一個碗中,里面放入薄荷,接著把熬煮好的牛肉骨湯,放進去,吃的時候,可以自己添加辣椒還有其它的醬油或者是折耳根之類的。
三月初十的習俗,是農(nóng)耕文明的縮影,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無論是“曬春光”的積極,還是“忌爭執(zhí)”的和諧,或是“食三樣”的祈愿,皆傳遞著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生活的熱愛。在《周易》當中有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這樣的日子,讓我們共迎風調(diào)雨順、福澤綿長。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