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國家有關(guān)部門鑒定,您與方金耀烈士的DNA比對成功?!?月14日,黃岡麻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來到龍池橋街道園林社區(qū)的方漢炳老人家中,告知了DNA比對結(jié)果。接過告知書,方漢炳的眼淚奪眶而出,抽泣道:“爸爸,我終于找到你了!”
方漢炳于1952年出生于麻城市白果鎮(zhèn)麻溪河村。那一年,21歲的方金耀告別妻子及襁褓中的兒子,報名參軍,成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3軍第73師第218團的一名戰(zhàn)士。這支隊伍,正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所在的部隊。中華英烈網(wǎng)烈士信息及相關(guān)史料顯示:1953年6月,作為機槍手的方金耀,在朝鮮281.2高地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281.2高地位于朝鮮半島江原道鐵原郡驛谷川北岸,是朝鮮戰(zhàn)爭白馬山戰(zhàn)役中志愿軍激烈爭奪的一處陣地。1953年6月,志愿軍第23軍第73師第218團對281.2高地西北及北部無名高地發(fā)起攻擊……
方金耀犧牲后,方漢炳一直跟著奶奶生活。關(guān)于父親的記憶,方漢炳都是靠著奶奶和鄰居的言語“拼湊”。“聽奶奶說,爸爸是個急性子,愛唱戲,愛吃火燒耙。1952年部隊征兵,他聽說是去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馬上就報名了。當時家里人勸他說‘孩子還小,莫沖動’,他回答‘我已經(jīng)有了后人,就算犧牲也是為了國家’。”方漢炳回憶,父親犧牲后,他成為大家的“重點保護對象”。村里的大人都不允許自家孩子欺負方漢炳,各級政府走訪慰問都沒忘了這位烈士后人。即便是在困難時期,方漢炳的生活和學習也得到較好的保障。

3月15日一大早,方漢炳和老伴一起在廚房里揉面、切菜,做上幾張父親愛吃的火燒耙,來到麻城烈士陵園。陵園里的烈士紀念墻上,記錄著1.2萬余名烈士的名字。方金耀烈士名字下方,方漢炳擺好水果和火燒耙,邊磕頭邊說:“爸爸,你放心,黨和政府把我們照顧得很好。有機會,我會帶著兒子、孫子一起去沈陽(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看你?!?/p>
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褒揚紀念處三級調(diào)研員周釘山介紹,通過DNA比對,湖北已為兩位在韓志愿軍烈士找到親人。

延伸閱讀:981:28,尋親之路不“平坦”
981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通過DNA比對找到28位親人。近日,記者在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了解到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
981:28,比對難度可想而知。
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褒揚紀念處三級調(diào)研員周釘山介紹,抗美援朝烈士遺骸大多經(jīng)歷過長時間的土埋日曬,受到雨水、微生物、地質(zhì)災害等環(huán)境因素破壞,DNA信息降解嚴重。而且遺骸多為骨骼樣本,本身就是最難提取DNA的樣本類型,常規(guī)提取技術(shù)耗時長、成本高且成功率低。此外,這些烈士犧牲時間久遠,當時他們大多很年輕,沒有后代,父母和兄弟姐妹健在的極少,能找到的親屬多為遠親,這使DNA比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2022年9月,接到退役軍人事務部和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通知,麻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12位麻城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的親屬進行DNA樣本采集。最終,只有方漢炳與父親方金耀的DNA比對成功。

2014年3月28日,首批43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的遺骸及遺物從韓國仁川踏上了回家的路,遺物中包含數(shù)十枚人名印章,其中一枚印章上寫著:冉緒碧。2019年,退役軍人事務部發(fā)布尋親信息。此后,地方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輾轉(zhuǎn)多地,終于在恩施州利川市柏楊壩鎮(zhèn)龍興村找到了冉緒碧烈士的侄子冉方祿和冉方章。通過DNA比對,最終確認了烈士與親屬的關(guān)系。
幫烈士尋親,是對烈士親屬的慰藉,更是對烈士英靈的尊崇。
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相關(guān)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全省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持續(xù)開展烈士尋親活動,讓崇尚英烈、緬懷英烈、學習英烈、捍衛(wèi)英烈、關(guān)愛烈屬的風尚深入人心。接下來,他們將繼續(xù)開展烈士尋親、烈士遷葬等活動,推動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