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丨周總理同何香凝親切握手
前言
“我代表毛主席、黨中央同意你的要求,放心吧。”周總理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
1972年8月,周總理抱病前往醫(yī)院看望彌留之際的何香凝老人,何香凝掙扎著向周總理吐露最后的心愿,其子廖承志對母親的這一遺愿有些顧慮,周總理后來對他解釋說:
“何老太太一生革命,貢獻很大,她的這個要求應該滿足?!?br/>
探望廖仲愷險喪命
何香凝的丈夫廖仲愷是國民黨的元老,在孫中山先生逝世之后,由于廖仲愷堅決執(zhí)行孫中山生前制定的三大政策,被國民黨右派視為眼中釘。1925年8月25日,廖仲愷夫婦乘車前往中央黨部開會,當何香凝率先走下車,和同事交談時,突然背后響起了“砰,砰”兩聲槍響。

圖丨廖仲愷與孫中山合影
何香凝急忙回頭望向丈夫廖仲愷,只見廖仲愷已經(jīng)倒在了血泊之中,她跑到廖仲愷身邊查看,俯身詢問丈夫傷到了哪里。這時何香凝感覺到自己頭上掠過子彈的熱度,如果不是俯身,她也將在這場暗殺中殞命。
何香凝立刻和一名衛(wèi)兵將廖仲愷抬上了汽車,可惜的是在去往醫(yī)院的路上,廖仲愷已經(jīng)失去了性命。當時周總理得知這一消息之后,立刻前往醫(yī)院探望,說起周總理一家和廖仲愷一家的交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總理在黃埔軍校時期。
早在黃埔軍校的時候,廖仲愷就十分看重周總理,周總理也一直關(guān)心廖仲愷家,廖仲愷的女兒廖夢醒和鄧穎超同年同月同日出生,鄧穎超很自然地稱呼何香凝為“媽媽”,甚至連廖仲愷的外孫女都是周總理和鄧穎超的干女兒。正如周總理所說,他和廖家已經(jīng)有三代交情。

圖丨廖仲愷全家福
在周總理前往醫(yī)院探望過廖仲愷和何香凝之后,整整三天三夜沒有回家,后來鄧穎超才得知,周總理當時也險些遭到毒手。在廖仲愷遇刺之后,周總理和蔣介石研究決定當晚搜捕殺害廖仲愷的兇手,結(jié)果蔣介石擅自將戒嚴提前了兩個小時,還臨時改變了通行口令,卻沒有通知周總理。
周總理從醫(yī)院出來乘車來到司令部的時候,警衛(wèi)向他們詢問口令,結(jié)果司機卻不知道,警衛(wèi)果斷開槍,打死了周總理的司機,周總理機智地臥倒在車座下才逃過一劫。后來周總理大聲宣布自己的身份,警衛(wèi)才停了手。
“廖案檢察委員會”成立之后,周總理等共產(chǎn)黨人都加入其中,經(jīng)過細致的調(diào)查之后,確定暗殺廖仲愷的正是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右派,胡漢民的堂弟胡毅生出面收買兇手,周總理親自審訊兇手,并寫下紀念文章斥責暗殺廖仲愷是一個“很大的黑幕陰謀”。

圖丨廖仲愷出殯時的情景
廖仲愷下葬的時候,周總理很早便來到臨時墓地,扶著何香凝一起走在墓地的小道上,廖仲愷遇刺之后,周總理一直陪在何香凝一家人身邊,給何香凝的內(nèi)心極大的安慰。在送葬行列的最前面,由兩人高舉“精神不死”的巨幅白布橫額,葬禮結(jié)束之后,何香凝將這一橫額掛在自己家門口,表示對國民黨右派的抗議。
智救廖承志
在廖仲愷遇難之后,周總理對何香凝一家更加關(guān)心,尤其對于廖仲愷的兒子廖承志,深得周總理的賞識,并多次營救廖承志于危難之中。廖承志在17歲的時候加入國民黨,父親廖仲愷遇刺之后,廖承志繼承了父親的遺志,蔣介石背叛革命之后,廖承志果斷脫離國民黨加入共產(chǎn)黨。
1933年廖承志從德國回國之后,慘遭叛徒出賣被捕,何香凝當時向各方人士呼吁求救,毫無結(jié)果。有一天何香凝因心臟病發(fā),早早服藥躺在床上休息,柳亞子匆匆來到何香凝家中,說上海當局正準備將廖承志押解到南京。

圖丨廖承志姐弟與母親何香凝
何香凝聽完后著急地起床穿衣,乘車和柳亞子一同前往警備司令部,吳鐵城當時自己沒有露面,而是派人請何香凝到客廳,結(jié)果何香凝往司令部門口一坐,大聲說道:
“我不是來做客的,我是來坐牢的,罵蔣介石要算我罵得最多,為什么不抓我,卻把這些無辜青年關(guān)起來?你們把我關(guān)起來吧,不然你們就放人!”
吳鐵城頓時不知所措,趕快打電話向宋子文請示,當時宋子文正和表兄在一起,表兄說自己前一天剛給何香凝看過病,她的心臟病很嚴重,隨時可能出危險。宋子文一時間不知該如何是好,便打電話向蔣介石請示,蔣介石也知道何香凝有心臟病,只對宋子文說了三個字:
“瞧著辦!”

圖丨柳亞子舊照
宋子文隨后將蔣介石的意思傳達給吳鐵城,當時吳鐵城已經(jīng)被何香凝鬧得心煩意亂,在何香凝和柳亞子的擔保下,釋放了廖承志。不久之后廖承志奉黨中央的命令北上,何香凝顧全大局,盡管內(nèi)心很不放心,反仍舊極力掩護兒子離開上海。
在廖承志離開上海的那一天,何香凝先放話說廖承志要去游泳,到天黑之后又大聲嚷嚷說廖承志怎么還不回來,千萬別淹死了。隨后翻看廖承志的抽屜,里面有一封寫給柳亞子的信,用來解除柳亞子放走廖承志的嫌疑,就這樣何香凝將兒子再次送上了革命的道路。
廖承志很快便趕上了長征的隊伍,由于在長征途中反對張國燾另立中央,被張國燾加上了“特務”的罪名,不但被開除黨籍,還被押解隨軍。后來廖承志隨部隊到達黃河邊時,周總理下部隊時看到廖承志的情況,很快意識到他身陷不利的處境。
廖承志看到周總理之后,一時間不知該如何是好,他不想讓父親的老朋友惹上麻煩,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時候,周總理朝他走了過來,沒有同廖承志說話,只是大方地同他握了一下手,就騎上馬離開了。

圖丨新中國成立后廖承志和周總理、彭真在一起
當晚周總理派人將廖承志叫到司令部,廖承志剛一進屋就發(fā)現(xiàn)里面坐滿了人,都是中央和軍隊中的領導,大家都一臉嚴肅地坐在那里。之前廖承志就聽說張國燾對自己下達了槍決的命令,心里想著這是在處決前再對自己審訊一次。
張國燾知道周總理和廖家的關(guān)系不淺,便故意問周總理,他們倆是不是很早就認識,周總理沒有直接回答張國燾的問題,而是假裝嚴厲地詢問廖承志:
“廖承志,你認識到你的錯誤沒有?”
“認識了?!绷纬兄緞傁霝樽约恨q解幾句,看到朱老總正在朝自己微微擺手,立刻意識到這可能是周總理的計策,便老老實實回答道。
“認識深刻不深刻?”周總理接著追問,廖承志回答說深刻,周總理又追問他改不改,廖承志就像犯了錯誤的孩子在家長面前一樣,老實地回答說自己改。最后周總理用這種方法徹底堵住了張國燾的嘴,為廖承志的“錯誤”結(jié)了案。

圖丨廖承志到達陜北后留影
晚飯時候周總理讓廖承志留下吃飯,席間故意不理睬廖承志,一個勁兒地同張國燾說話,朱老總也悄悄踩廖承志的腳,暗示他不要總想著和周總理說話。廖承志考慮周總理和朱老總可能已經(jīng)商量好了,便老老實實吃飯。飯后周總理還是沒有笑臉,讓人將廖承志立刻帶走。
張國燾本來已經(jīng)決定當晚處決廖承志,但見到周總理站在自己一邊訓斥廖承志,朱老總也沒有像往常一樣為廖承志說好話。張國燾感覺自己很有面子,心里也沒有那么生氣,重新下令:
“不殺廖承志,以觀后效!”
為何香凝破例題字
新中國成立之后,鄧穎超和何香凝在工作上的聯(lián)系更多,她們都在全國婦聯(lián)工作,很多重大活動都需要鄧穎超向何香凝通報,有時還需要請何香凝參加。同時何香凝還是僑辦主任,在周總理的直接領導下工作,周總理一家和何香凝一家的關(guān)系更加密切,兩家經(jīng)常來往。

圖丨鄧穎超與何香凝
1950年是周總理和鄧穎超結(jié)婚25周年,由于工作繁忙,二人早已經(jīng)忘記了這個重要日子,但周總理夫婦照顧的烈士子女和家人們并沒有忘記,這一天大家來到西花廳,將大紅花佩戴在周總理和鄧穎超胸前,為他們夫婦拍照留念。
宋慶齡知道這件事后從上海發(fā)來祝賀的電報,何香凝還為他們夫婦精心畫了一幅“梅花松柏圖”,上面寫著“恩來、穎超結(jié)婚二十五周年紀念”。梅花和松柏是何香凝喜歡的幾種植物,她借此來贊揚周總理和鄧穎超的高尚品格。
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中國志愿軍奔赴朝鮮抗美援朝,當時何香凝特地為志愿軍畫了一幅《喜鵲牡丹圖》,請周總理評價并在上面題詞。周總理素來有個原則,從不在別人的畫上題字,但這一次對于何香凝的請求卻破了例,在上面寫了一副12字的對聯(lián):
鵲報援朝勝利;花貽抗美英雄。

圖丨周總理夫婦結(jié)婚25周年留影
每年何香凝的生日,鄧穎超總會捧著鮮花前往祝賀,有時周總理也會抽空同去,和大家一起為何香凝祝壽。1958年何香凝80歲生日之際,周總理和鄧穎超像往常一樣為何香凝舉辦壽慶活動,還組織了幾十位同志一同前往慶賀。
期間鄧穎超看到桌上有一些糖果,便拿了一些裝進了自己的口袋,周總理問她為何要拿糖,鄧穎超回答說帶回去給孩子們吃,周總理隨手拿起一塊糕點品嘗,正準備吃第二塊的時候,鄧穎超輕輕打了一下周總理的手:
“不要吃了,給孩子們留一些?!?br/>
何香凝看到此情此景,立刻囑咐服務員用紙包幾塊點心,讓鄧穎超帶回去給孩子們吃。周總理夫婦沒有孩子,何香凝知道鄧穎超所說的帶回去給孩子們,自然是給那些他們收養(yǎng)的烈士遺孤。

圖丨眾人為何香凝祝壽
1961年11月,周總理主持了一場“百老慶壽大會”,上百位70歲以上的機關(guān)干部和各界人士歡聚一堂。當周總理剛一走進會場,就徑直向83歲的何香凝走去,何香凝趕忙起身相迎,結(jié)果手腳不便將手杖掉落在了地上。
周總理快步上前,一邊拾起何香凝的手杖放好,一邊熱情地同何香凝握手,并一一向其他的老人致以問候。慶壽大會開始之后,周總理率先舉杯對大家說:
“ 今天到會的百位老人,年齡平均八十歲,加起來就有‘八千歲’,人生望百……,20年后,我們百位老人再集體祝壽,大家要真正地高呼‘萬歲’了?!?br/>
“我代表毛主席、黨中央同意”
1968年何香凝過完九十歲生日之后,自感精力大不如從前,次年她不慎摔倒,又得了肺炎住院治療。在周總理和鄧穎超的關(guān)懷,醫(yī)院的竭力搶救下才轉(zhuǎn)危為安。1972年何香凝再次因肺炎住院,到了秋天之后病情更加嚴重。

圖丨晚年何香凝
當時鄧穎超和蔡暢一同到醫(yī)院探望,何香凝正戴著老花眼鏡在床頭的臺燈下看書,鄧穎超和蔡暢親切地喚了一聲“媽媽”,何香凝才抬起頭來,當?shù)弥蜗隳诳础妒酚洝啡宋锪袀?,每天都要看一篇時,鄧穎超欽佩地說:
“您真是好學不倦?。 ?br/>
八月下旬何香凝病危,周總理帶病前往醫(yī)院看望,當見到周總理的時候,何香凝喘著粗氣向周總理提出自己唯一的愿望:“死后不想火化,要把遺體運到南京,和廖仲愷合葬。”當時周圍人對她的這一要求都有些吃驚,新中國成立之后,毛主席和黨中央提倡用火葬代替土葬,周總理還是主張火化的第一批倡導者。
鄧穎超的母親和周總理的父親在新中國成立前去世,當時兩位老人都安葬在重慶的墓地中,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們將兩位老人深葬,不留墳墓,還田于耕。沒想到周總理聽完之后毫不猶豫地對何香凝說:
“我代表毛主席、黨中央同意您的要求,放心吧,您和仲愷先生永遠在一起?!?br/>

圖丨廖承志觀賞母親作畫
何香凝在去世之后,兒子廖承志認為自己是國家的高級干部,不應該讓親屬享受特殊待遇,對于母親生前提出土葬的要求有些顧慮,后來周總理耐心地說服了他:
“何老太太一生革命,貢獻很大,她的這個要求應該滿足。”
周總理在向何香凝的遺體告別之后,立即指示統(tǒng)戰(zhàn)部起草何香凝的治喪報告,明確指出同意何香凝和廖仲愷合葬的要求,當時有人向毛主席提出了反對意見,毛主席爽朗地笑著說:
“古時候總理就是宰相吶,如果連這點小事都不能做主,還算什么宰相?”
按照周總理的指示,江蘇省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負責何香凝靈柩的運送和合葬事宜,經(jīng)過了解之后,得知廖仲愷的棺木位于墓穴中央,隨后領導小組請示廖承志如何合葬,廖承志說將母親的棺木放在父親棺木左側(cè)即可,墓碑先將碑文拓下來,清理碑文之后重新雕刻。

圖丨毛主席與何香凝親切交談
9月5日下午,何香凝的追悼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周總理、朱德、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了追悼大會,毛主席和中央送了花圈。朱德主持了追悼會,宋慶齡在追悼會上致悼詞:
“何香凝女士是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戰(zhàn)友,是廖仲愷先生的革命伴侶,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親密戰(zhàn)友,是國民黨革命派杰出的代表......何香凝女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zhàn)斗的一生?!?br/>
追悼會結(jié)束之后,何香凝的靈柩由專列運往南京,葉劍英、李先念等人前往車站送靈,鄧穎超等人和何香凝的家屬護送靈柩前往南京。次日抵達南京之后,許世友帶人到車站迎靈,并護送到廖仲愷墓前。

圖丨廖仲愷、何香凝合葬墓
隆重的安葬儀式結(jié)束之后,工人們將何香凝的棺木抬放至墓穴中,并用混凝土封好墓穴。合葬之后國務院機關(guān)事務管理局專門從蘇州請來老石工,為了保證石碑安全,在不放倒石碑的情況下重新雕刻碑文。從此廖仲愷夫婦長眠于中山陵園,永遠陪伴在孫中山身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