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習近平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詞作者: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聞鷓鴣。

賞析

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詞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青年時,積極參加抗金斗爭。曾上書南宋朝廷,條陳戰(zhàn)守之策,但不被采納。后到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官。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迫害,最終退出政壇,抱憾而逝,享年六十八歲。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詞作充滿對國家興亡的憂慮和收復山河的豪情,傾訴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合稱“蘇辛”,但又不拘一格,一些描摹壯美山川、隱居生活的小令則風格明快、清麗,亦受到人們贊許。有《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菩薩蠻》,初為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和曲牌。雙調(diào)小令,上下四十四字,用韻兩句一換,凡四易韻,平仄遞轉(zhuǎn)。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因茶商叛亂,辛棄疾受命調(diào)任江西提點刑獄,節(jié)制諸軍平叛。叛亂平定次年,他調(diào)任京西轉(zhuǎn)運判官。自贛州北上赴任,途經(jīng)贛江邊上的造口驛,辛棄疾不禁想起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大舉南侵,隆祐太后沿水路逃至這里。隆祐太后在徽、欽二帝靖康被擄之時,因廢后的身份得以幸免。她主張迎立康王趙構(gòu)為帝,助大宋艱難中興。有人稱贊隆祐太后:“異日國有事變,必此人當之?!边@樣一個有功于大宋的太后,卻被金人逼迫至此,其屈辱與傷痛令辛棄疾這樣的有志之士絕難忘懷。

詞人以此事起興,卻不執(zhí)著敘事,起筆即宕開,寫距離造口驛百里之外的郁孤臺。郁孤臺曾改名為望闕,用《莊子》中山公子牟“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意。“郁孤”二字本就有郁郁然孤起之意,加上郁孤臺改名的典故,瞬間振起全詞,再以“清江水”奔流而下,順勢寫到詞人所在的造口,自然切入主題,實在是橫絕之筆。當年的造口不止有隆祐太后,更有無數(shù)流離失所奔逃著的百姓,他們苦難的淚水就滴落在這依舊激蕩的贛水中,此時詞人仿佛仍舊可以感受到那無盡的苦澀與絕望?!拔鞅蓖L安”從郁孤臺的“望闕”意生出,寫到那遙不可及的皇城。有人說“長安”是指北宋都城汴梁,也有人說是指南宋都城臨安,或許二者兼而有之,“長安”不僅意味著光復中原的夢想,還意味著中興大宋的重任。然而,隨著一紙調(diào)令,詞人將遠離權(quán)力中心,遠離對戰(zhàn)前線,所有的夢想都將化為烏有。眼前的青山就像調(diào)令,遮擋了他望向君王的赤誠雙眼,也阻擋他實現(xiàn)抱負的堅實腳步。

可是無數(shù)“青山”遮不住東去的流水,萬般阻礙擋不住詞人的報國情懷。過片寫眼前山水,一字不離,卻寄托了詞人遠大的志向和不屈的意志。只不過,夕陽西下,江面上鋪滿落日的余暉,遠山幽微,一陣陣鷓鴣悲涼的叫聲傳來,縈繞在青山綠水之間,久久回響。有人認為鷓鴣聲如“行不得也哥哥”,這里指江西百姓對辛棄疾的不舍;也有人認為鷓鴣為南方鳥類,叫聲只令北人哀愁,切合辛棄疾北人歸南的身份,讓他回想為了中興而南歸的理想;還有人認為“江晚”與鷓鴣聲,暗示大宋的衰落,有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憂愁與傷懷。這種多義性恰恰是辛棄疾詞比興寄托的特色所在,讀者盡可以按照自己的邏輯去解釋、去探索詞人之心。即便讀者不想探究深意,只身處這深山、這流水、這陣陣鷓鴣聲中,都會生出無限哀愁,牽出無比惆悵。

梁啟超曾評價這首詞“如此大聲鏜鞳,未曾有也”。的確,此前《菩薩蠻》詞牌多用于寫兒女柔情,到了辛棄疾手中,它才展露出沉痛激越的一面。這是辛棄疾突破詞牌固有聲情的一個表現(xiàn)。

撰稿:王賀

誦讀賞析:鄭磊

欄目介紹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演進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宋詞以其獨特的神韻獨樹一幟,與唐詩并列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

“未來講堂——經(jīng)典宋詞誦讀與賞析”活動,通過多媒體重新演繹,讓最經(jīng)典的詞句與最優(yōu)美的聲音有機結(jié)合,把美的享受和寶貴的精神食糧奉獻給兩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們?nèi)宋乃仞B(yǎng)和道德情操的同時,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兩岸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sh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來源 |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京彩臺灣

微信號: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