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孩子,為什么都這么脆弱?為什么不像咱們小時候那么皮實?對比看看雙方的成長環(huán)境就知道了。

現(xiàn)在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

01 四位老人一個娃,如果三代同堂呢?大人更多了,孩子就一個。小孩子成了老人的開心果,打不得罵不得。你敢打一個試試?老媽先來打你!

02 夫妻雙方都上班。孩子幾個月大就是姥姥奶奶帶著。生病了,老人不敢合眼;磕碰了,老人心疼得心里直顫。把孩子當眼珠子護著。

03 物質條件好了,吃喝衣食都不愁;賺的多了,東西豐富了。大人手頭不緊,孩子要啥給啥。主要是家長也沒玩過??!

04 “我家孩子鋼琴十級”、“我家孩子國畫剛拿獎”、“我家孩子參加演出掙錢了呢”……優(yōu)秀的孩子這么多,我也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夢,趁孩子小好好培養(yǎng)!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看看我們小時候的成長環(huán)境:

01幾個月大就進集體托兒所。老師忙得團團轉。不聽話的孩子就進“單間”。保障孩子安全就好,心理問題全憑自己調節(jié)。

02 爹媽忙著7×8(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八小時)祖輩那里還有未成年的姨舅姑叔,哪里有精力管咱們呀!放學幾個小孩蹲家門口玩泥巴,鄰家老奶奶搭一眼孩子沒丟就行。

03 終于進了小市場,看啥都新鮮?!斑@個太貴了”、“那個也不能買”,全家去市里、省里一趟就是旅游了,美得大鼻涕冒泡。

04 上學后,學校成了孩子的看管處。學好了更好,學不好就挨打。多打幾次,爹媽覺得孩子成不了才后開始躺平。拿到畢業(yè)證后,只要不做犯法的事隨便你折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這么脆弱?

對比完你發(fā)現(xiàn)了嗎?成長經歷肯定有差別,但是下面幾點非常相似:

  • 成長環(huán)境太不一樣了!現(xiàn)在的孩子被當成寶,以前的孩子更像沒人管的野草。
  • 大人對孩子的關注也不同。現(xiàn)在的孩子承擔家長太多的期待,以前的孩子吃飽穿暖、不給家長惹事就行。
  • 大人對孩子的期待是一樣的,但能提供的資源大大不同?,F(xiàn)在的孩子各種興趣班挑花眼、想要什么家長基本能滿足。以前的孩子,父母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給孩子報個畫畫班都是了不得的事情。
  • 現(xiàn)在的家長懂得規(guī)劃,合理利用孩子興趣優(yōu)勢,為孩子的未來鋪路。以前的家長不了解那么多的升學途徑,只把興趣當愛好。

所以,以前的孩子長大晉級為父母后,沒有家長學堂、沒有從小到大的個人經歷作為參考,養(yǎng)育孩子就像摸石頭過河,有點見招拆招的意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因為期望過高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

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因為自己經驗的欠缺,使用不恰當?shù)挠齼悍绞健?/p>

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因為太關注孩子,對孩子要求太高,而忽略了孩子的年齡和認知。

這個過程中,難免家長會包辦,只以為讓孩子專心學習就是為他好。

自以為的“好成績=好人生”,在新聞媒體各種報道孩子抑郁等新聞后,叫醒了這種“畸形”的教養(yǎng)方式。

這種社會現(xiàn)象,讓很多家長對孩子“不敢打、不打罵”,生怕言語重了就逼出了精神抑郁的孩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孩子為啥如此脆弱?

用不同方式養(yǎng)小魚的經歷,給了我啟迪,看到后面,這個道理很多家長都懂。

方式一,我們養(yǎng)的孔雀魚,因為大魚吃小魚,我們看得很仔細。生完小魚,趕緊把大魚撈出來,親魚和小魚仔分離飼養(yǎng)。小魚能平安地長大。

方式二,我們養(yǎng)的小紅魚(紅箭和珍珠雜交的,也不知道叫什么)當時做的生態(tài)缸,一年都不換水、不用打氧的那種。想起來看看,想不起來小魚就吃缸壁上的水藻。有一天發(fā)現(xiàn)下了小魚,后來又下了2窩。

這兩種魚看似沒啥。但是挪缸的時候,孔雀魚不知道反抗,任憑我撈魚。而小紅魚就不,有危險趕緊游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養(yǎng)孩子和養(yǎng)小魚多像?。?/p>

我們給孩子提供很好的生活條件,卻把孩子養(yǎng)成了溫室里的花朵。來點小風小浪就可能讓孩子一蹶不振,走不出低落的情緒旋渦。

這也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孩子該怎么樣?

因此,除了要學習好,還要讓孩子有抗挫能力。比如和孩子玩游戲,不再總是讓著孩子,讓他感受失敗。家長也逐漸放手,讓孩子從小事開始鍛煉,不再事事包辦。

除了要學習好,還要讓孩子有生活能力。家長也開始培養(yǎng)孩子整理、打掃,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除了要學習好,也開始帶著孩子出門運動,為擁有好身體做保障。

除了要學習好,還要讓孩子懂得人情世故、懂得如何保護自己、懂得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熱愛。

說到底“脆弱的孩子”是時代變革后,對家長的考驗。我們不能再用自己“工業(yè)時代”的長大經驗,去教現(xiàn)在“信息時代”的孩子。大環(huán)境變了,我們也得跟著改變,才能不掉隊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