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冬曉】
印度首條高鐵孟買-艾哈邁德巴德項目歷經(jīng)十年仍進展緩慢。據(jù)日媒援引消息人士稱,該項目繼多次延期和預算超支后,再次面臨車型變更——擬將原定的E5系新干線改為日本尚未啟用的下一代E10系列車。該車型預計2030年才在日本投用,此次調整可能導致技術轉讓障礙和成本進一步攀升。
由于拖得時間太長,關于印度從日本買高鐵這事兒很多人可能沒什么印象,當年為吃下這個大單,日本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
時間步入21世紀,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求和人民出行的需求,使得印度迫切希望能發(fā)展自己的高速鐵路;自然,這里面也摻雜了政客們謀求更高權力的欲望。此時的印度雄心勃勃,意圖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超級大國,而建立遍布全國的高速鐵路網(wǎng)絡,正是一個與之相匹配的“良好開端”。
印度的鐵路系統(tǒng)是什么樣,這里我們就不贅述了,簡單來說就是臟、亂、差、擠,安全性能也得不到保障?;蛟S有人會說,印度的鐵路搞不好,還可以搞飛機,沒必要死磕;美國沒有高鐵,靠航空運輸,也能滿足大眾的出行需求,高鐵并不是國家發(fā)展的剛需。

2022年1月17日,孟買火車站,一名乘客從長途列車的窗口向外張 法新社
關于這點,印度新德里全球政策觀察的高級研究員、鐵路和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專家奇特雷什·什里瓦斯塔瓦解釋過,盡管印度的航空市場近年來不斷擴大,但對于普通印度民眾來說,依然很依賴鐵路,鐵路的存在主導著社會上絕大部分階層的出行選擇,這使得印度政府非常重視發(fā)展和擴大鐵路基礎設施的建設。
有決心當然是好的,但問題在于,在“想到”和“得到”之間,還差一個“做到”。如此龐大的基建項目,且關系萬千人民的福祉,決定了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經(jīng)濟問題或技術問題,自誕生之初就是一個政治問題。
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發(fā)起“印度制造”計劃,旨在促進國內生產(chǎn),將印度轉變?yōu)椤耙粋€全球設計和制造中心”,這為后來印度購進他國高鐵奠定了一個不可動搖的基本調門——我們印度人確實要買高鐵,但我們不只要整車,本地化的工廠和技術轉移我們也要。
當時,面對印度如此廣袤的市場,各國企業(yè)紛紛下場準備搶灘登陸。有花巨資請人做市場調查的,有托關系找政府高層在外事上幫著喊話的。全世界一年下來承建鐵路的單子數(shù)量有限,搶到就是賺到,但倘若要問誰最積極,那非日本政府莫屬。
談到高鐵,日本新干線可是響當當?shù)钠放?,在國際上頗具美譽度,甚至成為日本科技高度發(fā)達的宣傳名片。只是名頭叫得很響,但在賺外匯上新干線表現(xiàn)得不佳,按照日媒在2018年報道中的說法,2007年新干線出口臺灣地區(qū)是唯一成功的案例,所以在2015年前后印度政府全球招標修高鐵之際,日本表現(xiàn)的格外賣力也就不足為奇。
彼時的國際政治局勢已發(fā)生變化,中美在各領域的對抗初現(xiàn)端倪,且隨著安倍晉三二度掌權,中日關系陷入了冷淡期。對印度,那是聯(lián)日抗中,對日本,那聯(lián)印抗中,隨即,雙方一拍即合。2014年8月莫迪就任新總理百日來,第一次對外國主要國家進行訪問,他特意將目的地選在日本。在長達五天的訪問期內,日本慷慨地向印度奉上了一份日本經(jīng)濟支援的大禮包,承諾五年內對印度直接投資和進駐日資企業(yè)的數(shù)量翻倍,以及向印度提供高達3.5萬億日元的投融資。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和印度首相莫迪在高鐵模型前合影 共同社
一年之后,也就是2015年12月,安倍晉三出訪印度,和莫迪在首腦會談中就印度高鐵引進日本新干線達成了協(xié)議。按照當時的協(xié)議,該項目應該于2017年開工,并于2023年開通。根據(jù)日本政府的最初估算,包括土木工程、列車和信號燈等新干線總事業(yè)費約為1.8萬億日元規(guī)模。
政治先行的結果是,為了盡快推動本國企業(yè)赴印開拓市場,日本政府在2015年底發(fā)起了新一輪總額為1.5萬億日元的投融資。根據(jù)日媒報道,日本國際協(xié)力銀行將為發(fā)電站和工廠建設的部分資金提供融資,促使日本企業(yè)參與印度大型工程項目,加上此前對高鐵建設的日元貸款,日本同印度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正在不斷加強。
除了在經(jīng)濟上慷慨解囊,日本還不吝于將車組的建設也一并轉移到印度進行。此前,在向臺灣地區(qū)出口新干線時,因為擔心技術外泄,參與的日企放棄了直接在臺灣地區(qū)本地生產(chǎn)的打算。
印度首個高鐵建設計劃的訂單名頭可謂如雷貫耳,為了成功搶單,2018年日立決定和印度當?shù)氐膰衅髽I(yè)貝姆勒展開技術合作。日立打的算盤是,先從日本的工廠出口一部分整車,在這個過程中和印度企業(yè)討論在印度本地建設合資工廠,接著一點一點把生產(chǎn)工序轉移到印度,2023年前完成車輛組裝工序的轉移。如果一切順利,后面再把車體和底架等核心零部件也慢慢轉移到印度生產(chǎn)。
2014年莫迪就喊著要搞印度高鐵,要搞印度制造,2015年安倍晉三和莫迪簽下協(xié)議要建日本高鐵,可到了2018年日本企業(yè)才開始準備搶單搞合資,按照你們之前的計劃,2017年就應該開工了。
原本印度國內是希望印度首條高鐵線路(從孟買到艾哈邁德巴德),能于2022年8月15日完工并投入運營,因為那天是印度獨立75周年的紀念日。不幸的是,這一項目的完工日期從2023年延后至2027年,又進一步延后至2031年。對莫迪來說,印度高鐵和印度制造一樣,從來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治工程,他錯估了建設高鐵的難度,以為有日本的技術和錢就能輕松搞定。
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征地問題。眾所周知,綽號“古吉拉特屠夫”的莫迪在古吉拉特邦享有極高的個人威望,但放眼印度全國,還真不是每個人都吃這一套。根據(jù)CNN的報道,截止到2021年9月,從孟買到艾哈邁德巴德的這條路線征地工作進展緩慢,在古吉拉特邦,征地進行得很給力,完成了97%,但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只完成了30%。

印度高鐵計劃簡圖 日經(jīng)中文網(wǎng)
征地征不動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農(nóng)民不愿意出讓自己的土地;當然,這些農(nóng)民是自發(fā)抵觸,還是被地方上的大人物們鼓動,那就說不準了。為此印度方面不得想辦法不減少土地的占用,因而做出決定將這條高鐵線路90%以上放到高架橋上運營,這使得成本直接激增13億美元。除此之外,他們還在孟買北部設計了21公里的地下隧道和7公里的水下隧道。
造成工期延后的另一個因素,是印度的高鐵列車沒有辦法在現(xiàn)有的軌道上運行,因為印度鐵路使用的是比通用標準更寬的1676毫米的軌距,而日本此前制造的鐵路使用的是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通用的1435毫米的軌距。這意味著,印度如果要采用新干線,就得配備國際標準軌距和專用的鐵路網(wǎng)絡,而適應和解決新技術和新的生產(chǎn)線需要大量時間。
雪上加霜的是,由印度政府通過鐵道部持有和運營的印度鐵路的財務狀況在過去6年間持續(xù)惡化,公司成本的增長速度暴增至收入增長速度的兩倍以上。員工數(shù)量一直在下降,但員工的工資翻了不止一番。與此同時,印度鐵路還在積極擴招,準備在2022年的6月一口氣招聘14萬人。時任印度鐵道部長的薩達南達·高達曾公開抱怨:“我們預計它應該像一家商業(yè)企業(yè)那樣賺錢,結果卻像一個福利組織那樣在服務。”
征地緩慢加成本飆升,導致日本在印度建設高鐵的完工日期一拖再拖,新冠疫情的爆發(fā)更是加劇了這一問題。再拖下去也不是辦法,于是《朝日新聞》等日媒在2022年爆出,日本政府準備繼續(xù)給印度追加1000億日元的貸款,年利率為0.1%。后被日本網(wǎng)民怒噴當時從中國手里搶的其實是個“燙手山芋”,現(xiàn)在的日本已經(jīng)陷進了“印度高鐵困局”。
十年前,當日本接下印度高鐵這一潑天富貴之時,日本全國上下對此倍感鼓舞,似乎一掃稍早前在印尼高鐵的項目激烈競爭中敗給中國的陰霾?!度毡窘?jīng)濟新聞》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日本為何在印尼高鐵項目中輸給中國》,東拉西扯說了一堆,最后總結此次競標失敗的原因是“印尼政權更迭換了個親華的領導人佐科”和“中方不惜損害自己的利益給印尼開出了一個不能拒絕的條件”。
這篇文章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兩位作者島田學、渡邊貞央在結尾處酸溜溜寫道:“沒人能保證中國方案按計劃推進,中國2004年獲得了菲律賓規(guī)劃的鐵路建設項目的訂單,但工程并未取得進展,計劃處于凍結狀態(tài),當時菲律賓政府的求援對象是日本?!?/p>
然而,歷史的回旋鏢終究是來了。2015年,一個印度,一個印度尼西亞,都是南亞國家,都要修高鐵。一個領導人選了日本新干線,一個領導人選了中國高鐵。緊接著,十年后,印尼的雅萬高鐵已經(jīng)通車,開始運營,截止到2024年10月17日正式開通運營滿一周年,累計發(fā)送旅客579萬人次。對比之下,印度則把項目的建成日期延后至2030年,至于全面運營,那得2033年之后了。
最后再多說一句,這次印度高鐵從E5換E10的方案是日本人主動提的,因此有人認為這其實是日本人的老謀深算,借項目升級的名頭忽悠印度繼續(xù)出錢,給新車研發(fā)拉經(jīng)費,但考慮到印度自己這些年靠本事掙下的“跨國公司墳場”的名號,這到底是不是算計、誰算計誰,還真不一定。

本文系觀察者網(wǎng)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wǎng)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