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30日,國民政府立法委員吳廷環(huán)等36人,在立法院院會提議,建立“太原五百完人成仁招魂冢”。

此案順利獲得通過。

然而當(dāng)時國民黨敗得太快,招魂冢還沒動土,大陸就完全敗光,國府也從廣州逃到了臺灣。

1950年3月,行政院撥款新臺幣20萬元,將日本人建在圓山的靖國神社拆毀推掉,在神社原址上修建“太原五百完人?!?。

“太原五百完人冢”不僅僅是一座大墓,還包括牌坊、碑壇、宏偉的祭殿等建筑。

1951年2月29日招魂冢建好后,老蔣等人親自前往致祭,還頒贈有“天地正氣”、“齊烈流芳”匾額,懸于祭殿大門上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何叫“五百完人”?

為何叫“五百完人”?

有兩個原因:

1、與歷史上“田橫五百完人”典故有關(guān)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后,擔(dān)心田橫作亂,于是派遣使者召田橫入京。

田橫為了保全自己的部屬,毅然應(yīng)詔前往長安。

然而,田橫在途中因羞于向劉邦稱臣,最終選擇了自刎。

田橫的死訊傳到其部下所在的東?;膷u后,500名部屬集體揮刀殉節(jié),那一事件被稱為“田橫五百義士”。

2、與閻錫山的堂妹閻慧卿的絕筆信有關(guān)

1949年太原城破之際,閻錫山的堂妹閻慧卿,也稱作“五姑娘”,自殺前給遠在上海的閻錫山寫了一封絕筆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信的電文如下:

“連日炮聲如雷,震耳欲聾。彈飛似雨,駭魄驚心。屋外煙焰彌漫,一片火海;室內(nèi)昏黑死寂,萬念俱灰。大勢已去,巷戰(zhàn)不支。徐端赴難,敦厚殉城。軍民千萬,浴血街頭。同仁五百,成仁火中。妹雖女流,死志已決。目睹玉碎,豈敢瓦全?生既未能挽國家狂瀾于萬一,死后當(dāng)遵命尸首不與匪共見。臨電依依,不盡所言!今生已矣,一別永訣。來生再見,愿非虛幻。妹今發(fā)電之刻尚在人間,大哥閱電之時已成隔世!前樓火起,后山崩頹。死在眉睫,心轉(zhuǎn)平安。嗟乎,果上蒼之有召耶?痛哉!抑列祖之矜憫耶?”

其中提到“同仁五百,成仁火中?!?,閻錫山看后哀嘆不已,眼看著自己精心經(jīng)營38年的太原毀為一旦,痛心不已。

后來閻錫山與老蔣去了臺灣,當(dāng)老蔣知道了太原事件后,大為震驚。認為與太原共存亡的五百同仁是國軍最后的骨氣。

為了鼓舞士氣,后來老蔣在立法委員的提議下,在臺灣修建了“太原五百萬人成仁招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事件的經(jīng)過與真相

事件的經(jīng)過與真相

修建完成后,臺當(dāng)局不僅將這一事跡編入了中小學(xué)教科書。此后,每年4月24日,臺灣當(dāng)局都會舉行祭奠活動。

由此可見,臺灣當(dāng)局當(dāng)時宣傳的所謂的“太原五百完人”,主要是有著其深層的政治目的:

一是為了在軍事上樹立“寧死不屈”的榜樣,鼓舞士氣。

二是為了在政治上強化“反共”的意識形態(tài),激發(fā)民眾的“愛國”情緒。

在當(dāng)時兩岸對峙的背景下,那種宣傳無疑起到了凝聚人心、鞏固政權(quán)的作用。

然而,真實的情況并非如此。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前夕,閻錫山的部下包括山西省代省長梁化之、閻錫山的堂妹閻慧卿等在城破之際選擇了自殺。

自殺者多為閻錫山的特警人員、部分特工人員的妻子以及一些無辜平民,實際人數(shù)遠未達到五百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jù)考證,自殺者及被脅迫自殺者共46人,其中只有十幾人出現(xiàn)在閻錫山編造的“太原五百完人”名單中。

改革開放后,隨著兩岸交流的增加,這一事件的真相逐漸被揭露。

1988年,《山西文史資料》刊載了《太原五百完人調(diào)查報告》,指出實際自殺人數(shù)遠未達到五百人,且部分名單可能是編造的。

此外,部分被宣傳為“殉國”的人實際上并未死亡,而是成為了解放軍的俘虜。

那些人在臺灣當(dāng)局的宣傳中被塑造為“完人”,但實際上卻仍然活著,這無疑是對歷史真相的嚴(yán)重扭曲。

“太原五百完人”事件雖然在當(dāng)時被臺灣當(dāng)局大肆宣傳,但從歷史角度來看,其意義并非如宣傳中那樣偉大。

從軍事角度講,太原守軍的集體自殺對國民黨軍隊的戰(zhàn)局并無實質(zhì)性幫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一事件也提醒我們,在歷史研究中必須保持客觀和理性,不能被宣傳所誤導(dǎo)。

歷史真相往往比宣傳中的故事更為復(fù)雜,只有通過深入研究和多方考證,才能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讀者們,關(guān)于“太原五百完人的背后”,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