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鐵甲艦問世之初,火炮布局沿襲了風帆時代的傳統(tǒng),采用的是船旁列炮式,也就是大炮部署在軍艦的左右兩舷,通過船舷上開設(shè)的炮門向外射擊。
這種火炮布局的缺點是火炮射界有限,為了盡量減少火力死角,只能增加火炮數(shù)量??墒?a class="keyword-search" >軍艦的載重有限,火炮數(shù)量多了只能減輕單門火炮的重量,勢必會影響火炮口徑,難以對有著厚重裝甲保護的鐵甲艦造成足夠傷害。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后來軍艦設(shè)計師又推出了船腰炮房式的火炮布局。所謂船腰炮房式,就是在軍艦中部用裝甲圍出一個切去四角的四邊形裝甲室,并在切去角以后形成的斜面上開設(shè)炮門,每個炮門部署一門火炮。
這種火炮布局因為裝甲室有八個角,當時國內(nèi)也常稱之為八角臺法。其優(yōu)點是只需要四門火炮的火力就大致能夠覆蓋軍艦四周,比之原本兩舷部署動輒部署十幾門火炮的船旁列炮式數(shù)量大大減少,能夠部署口徑更大的火炮。

比如說李鴻章籌建北洋水師時,赫德曾經(jīng)向他推薦的“柏爾來”、“奧利恩”兩艘鐵甲艦就是船腰炮房式鐵甲艦,在軍艦中部的八角臺裝甲室內(nèi)就布置了四門12英寸大炮。而當時同噸位的船旁列炮式鐵甲艦的主炮,口徑大多在8到10英寸之間,可以說進步很大。
所以船腰炮房式鐵甲艦問世以后,一度成為了鐵甲艦的主流,各國爭相仿造或者購買。像日本海軍從英國購買的“扶桑”號鐵甲艦,就是采用了船腰炮房式火炮布局。

然而這種鐵甲艦也有缺點,那就是每門主炮射界依然有很大限制,只能顧及軍艦一舷的前方或者后方,無法同時攻擊一個目標。特別是撞擊戰(zhàn)術(shù)興起以后,船腰炮房式鐵甲艦主炮無法同時向前射擊的問題就成為了很大的缺點,因此當更適應(yīng)撞擊戰(zhàn)術(shù)的斜對角線主炮布局出現(xiàn)以后,很快就被淘汰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