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維鈞,字少川(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
一定意義上講, 顧維鈞代表了整整一代民國外交的形象; 一定意義上講, 顧維鈞也代表了民國年間相當一部分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職業(yè)形象和政治形象。
顧氏在自己的活動領(lǐng)域留下過明顯的歷史痕跡, 反過來, 民國政治的局限性在顧氏身上也留下過明顯的歷史痕跡。體現(xiàn)在顧氏個人身上的這種雙向的歷史痕跡, 既是顧維鈞的個人特征, 也是那個年代某種意義上的典型的政治現(xiàn)象。
▌顧維鈞的美國觀:美國不是帝國主義
顧氏一生與美國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并且有一套自己的美國觀。顧氏對于美國的一個基本認識是: 美國不是帝國主義。
顧對帝國主義一詞這樣解釋:“這個詞主要是指一種主張殖民主義的政策, 而非意指政體?!比绻灶櫴系慕忉尶磫栴}, 美國在世界列強中是較少推行殖民主義政策的。
顧氏一向重視研究外交史, 他說:“從中國的外交史上來看, 英國同德、俄、日、法各國一樣, 一向被視為帝國主義列強……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的重重困難, 大都來自包括英國在內(nèi)的西方國家在中國實行的殖民主義和政治控制政策。”
在顧氏開列的這份帝國主義名單中, 美國是除外的, 因為他認為與上列各國在華推行的殖民控制政策相比, 美國的程度顯然較低。概括而論, 美國不是帝國主義, 是顧維鈞全部美國觀的基點。

本文不必分析這一論點是否切合歷史實際, 僅想指出這便是顧氏處理中美關(guān)系的出發(fā)點。所以在與美國的交往中, 顧氏認為可以無保留合作, 即使是牽涉國家主權(quán)。
▌敦巴頓橡樹園會議:顧維鈞的魄力,蔣介石的短視
1944年8月至10月, 顧氏率團赴美參加敦巴頓橡樹園會議, 這時, 國民黨軍在日軍一號作戰(zhàn)的打擊下一再潰退, 美國提出由史迪威指揮中國軍隊, 蔣介石則予以嚴拒, 為此, 中美關(guān)系一度惡化。

▲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現(xiàn)場
顧氏的意見與蔣相反。顧氏就此問題與中國駐美軍事使團團長商震進行磋商時, 商震認為:“中國軍政部在同美國打交道時, 對中國主權(quán)問題過于敏感。”
顧與商都認為:“美國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和盟國, 畢竟對中國并無任何政治或帝國主義野心?!?/strong>
因此, 顧氏主張效法英國, 向美國交出軍事指揮權(quán)。顧對孔祥熙說:“如果必要的話, 就接受美國的要求”,“遷就一下這個盟國沒有什么不得了……英國也正在這樣做。它對美國就持依從和忍讓的態(tài)度”。
在進行了上述磋商之后, 顧氏于9月下旬向蔣介石發(fā)去一份電報, 勸說蔣:“在與美國、特別是同美國政府領(lǐng)袖們交往, 要盡量忍耐。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畢竟朋友不多, 我們在戰(zhàn)時和戰(zhàn)后重建, 都需要美國的援助。”
顧還對蔣說:“在當前的情況下, 不能讓他們大失所望, 以致他們?nèi)鍪植还? 讓我們自己處理自己的事。”
9月底, 蔣致電孔祥熙, 表示:“他是中國的國家主席,因此在關(guān)系到中國主權(quán)和國家未來的問題上, 他是不可能讓步的。”
蔣表示即使美國撤回第14航空隊也不能使他妥協(xié),“像中國抗擊日本的最初幾年那樣, 他可以單獨繼續(xù)進行抗日戰(zhàn)爭”。該電實際上是對顧氏論點的答復(fù)。
這場危機的結(jié)局是, 以美國撤換史迪威而告終。

▌顧維鈞的經(jīng)驗:美國對華外交的三大特點
顧氏的上述論點, 主要來自于美國不是帝國主義這一認識。 作為外交官, 顧氏對美國的認識主要來自于自身的經(jīng)驗, 而非觀念。在長期的交往中, 顧氏認為美國對華有如下幾個特點。
其一, 美國對華有一種“感情上的興趣”。
顧說: 在世界列強中,美國“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在列強對華掠奪初期, 美國并未達到其他西方主要列強那樣的程度; 同時也和其他列強不同, 它對中國有一種感情上的興趣和理想上的目標”。
美國的這種不同于別國的感情上的興趣, 其表現(xiàn)之一是:“當外國人侵略中國時, 除了美國, 其他大國一般只是在影響到他們的切身利益時才出面干涉”。在顧氏看來, 美國對華的“同情”, 有時不是以直接的切身利益為出發(fā)點的, 而是一種“興趣”。
其二, 在美國的對外關(guān)系中, 其對華關(guān)系是居于次要地位的。
顧氏認為美國在對外政策的制訂上, 受到這樣一種因素影響, 他說:
“美國人民在對世界局勢的看法上有分歧。住在大西洋沿岸的美國人, 對歐洲較感興趣……住在中西部的美國人, 則不論對歐洲還是對太平洋發(fā)生的事情都有些漠不關(guān)心, 住在西海岸的美國人則對中國和遠東深為關(guān)切……白宮和華盛頓的各種勢力, 一般說來, 同大西洋沿岸各州的觀點較為一致。”
把美國人對外部世界的態(tài)度按上述地區(qū)分作三類, 顧氏認為美國的對外政策所以重歐輕亞, 主要是由于華盛頓靠近大西洋沿岸各州。

其三, 顧氏認為與英國的較為穩(wěn)定的對外政策相反,“美國外交政策缺乏一貫性, 尤其是對中國”。
顧氏認為美國的對外政策存在一種情緒化傾向, 他說:“美國的對外政策是開放、天真和沖動的——當美國的情緒正常時, 非??犊蠓? 但當不高興時, 則非常殘忍?!?/p>
正是這種情緒化傾向, 影響了美國對外政策的連續(xù)性。在長期的交往中, 顧氏曾反復(fù)領(lǐng)教過美國的“慷慨”與“殘忍”。
▌蔣介石眼中的顧維鈞:“膽子有點小”
在中國與美國交往的方式上, 顧氏主張采取低姿態(tài), 顧氏認為40年代后期中美關(guān)系的惡化, 其起因在于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我國的領(lǐng)袖們對于他們在國際政治影響中的地位所作的過于自信的估計”。
尤其是成為四強之后,“中國過分妄自尊大起來。于是中國領(lǐng)導(dǎo)人常常在處理與美國的關(guān)系上持不妥協(xié)態(tài)度”。顧氏曾不無遺憾地說:
“我曾屢次力圖向蔣委員長解釋與美國人打交道的最佳方式。委員長采取他認為可以使美國人信服的那種方式。但他的思想和推理方法是中國式的, 不甚適合美國的情況……在和美國人打交道時要順其性情, 不宜披其逆鱗?!?/strong>
看來, 顧氏是不主張以中國方式與美國打交道的, 或許因為這一點, 蔣介石對顧氏的一個印象是:“有點膽子小”。

▌落幕:顧維鈞外交生涯的“空白時期”
顧維鈞是本世紀(20世紀)美國現(xiàn)代外交發(fā)展過程的見證人。當他初次出使美國時, 美國還是一個不太重視對外關(guān)系國家, 并且也沒有形成通盤考慮的對外政策,“僅僅是一種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 用以對付南美、遠東(如義和團運動) 或歐洲出現(xiàn)的某一具體問題的政策而已”。
顧氏認為, 1947年3月發(fā)表的杜魯門主義, 標志美國開始有了全球性的對外政策。認為“這確實是美國制訂政策的傳統(tǒng)的一次重大轉(zhuǎn)變”。但顧氏還是認為美國是一個閱歷不深的民族, 因此,“指望美國人對國際局勢發(fā)展的錯綜復(fù)雜情況, 能高瞻遠矚, 了如指掌, 這是不恰當?shù)摹薄?/p>
顧氏一生的外交路線, 基本上是“賴美為助”, 也就是說, 當他一旦不能從美國獲得支持時, 其外交也便步入窮途。在國民黨退居臺灣前后那段時期, 顧氏作為駐美大使, 其基本任務(wù)就是爭取美援。
顧對其密友杜勒斯說:“抵抗共產(chǎn)黨的前進究竟能有多少成效則全賴從國外, 也就是從美國能得到多少援助和支持。”
而杜魯門、馬歇爾則強調(diào)國民黨必須自助。杜勒斯也曾反過來要求道:“為了得到美援, 中國人首先必須自助?!?/strong>

由于國民黨無力支撐戰(zhàn)局,美國對顧也日漸冷淡。在與馬歇爾的一次談話后, 顧氏在日記中感慨地寫道:“過去三十年中, 我至少和十幾個國家的三四十位外交部長談過話, 打過交道, 其中包括六位美國國務(wù)卿, 但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難以開誠布公交換意見?!?/p>
與遠東司司長巴特沃思的接洽更為不快, 顧氏感到:“從巴特沃思的謹慎和冷淡來看, 他把我看成了蘇聯(lián)大使”。
顧說:“我要把這一歷史階段稱作美國政治才略的空白時期?!贝苏撃芊癯闪⒐们也徽? 但在顧維鈞的外交生涯中, 這肯定是一段“空白時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