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憑借獨特的口感與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深受消費者喜愛,成為不少種植戶眼中的 “致富菜”。下面就為大家分享蘆筍種植的詳細攻略。

選種育苗,筑牢種植根基
選擇優(yōu)良品種是種植蘆筍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應挑選抗病性強、適應性廣、產量高的品種,如格蘭德、阿波羅等。春季 3-4 月或秋季 8-9 月,均可進行播種育苗。先將種子在溫水中浸泡 2-3 天,待種子露白后,播入苗床。苗床要選擇地勢高、排水好、肥沃疏松的土壤,并提前施足基肥。播種后,覆蓋 1-2 厘米厚的細土,保持土壤濕潤,大約 10-15 天即可出苗。

選地整地,營造良好環(huán)境
蘆筍適宜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長。種植前,需深翻土地 30-40 厘米,清除雜草和石塊,每畝施入腐熟有機肥 3000-4000 公斤、復合肥 50 公斤,然后耙平做畦。畦寬 1.2-1.5 米,溝深 20-30 厘米,以利于排水。

合理定植,保障生長空間
當蘆筍幼苗長至 20-30 厘米高,具有 3-5 條地上莖時,即可進行定植。定植行距 1.2-1.5 米,株距 30-40 厘米,定植深度以將幼苗地下莖埋入土中 10-15 厘米為宜。定植后,澆足定根水,促進幼苗成活。

精細管理,促進茁壯生長
蘆筍生長期間,要做好追肥、澆水、中耕除草等管理工作。每年春季萌芽前,每畝追施有機肥 1000-1500 公斤、復合肥 30 公斤,促進蘆筍萌發(fā)。采筍期每隔 10-15 天,追施一次速效氮肥。蘆筍耐旱不耐澇,應根據(jù)土壤墑情適時澆水,雨季要及時排水,防止積水爛根。同時,要定期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減少雜草與蘆筍爭奪養(yǎng)分。

防治病蟲害,守護蘆筍健康
蘆筍常見的病蟲害有莖枯病、根腐病、蚜蟲等。防治病蟲害,應堅持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的原則。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及時清除病株殘體,減少病蟲害滋生。發(fā)病初期,可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防治。

適時采收,確保品質產量
蘆筍定植后 2-3 年,即可開始采收。采收期一般在每年的 4-6 月,當蘆筍嫩莖長至 20-25 厘米高時,用采筍刀在土表下 1-2 厘米處切斷。采收后,將蘆筍按大小分級,及時進行保鮮處理。
只要掌握科學的種植方法,做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管理工作,就能種出優(yōu)質高產的蘆筍,收獲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