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你一定聽到過初春、仲春、暮春這些用詞吧,它們代表的是春天的不同階段,你清楚這是怎么劃分的嗎?4月又應(yīng)該屬于哪個階段呢?我們梳理一下孟、仲、季和季節(jié)的關(guān)系:
簡單來說,古人按照農(nóng)歷來劃分四季。初春、仲春、暮春是根據(jù)我國農(nóng)歷的月份來劃分的,每個階段對應(yīng)春季的一個月份,分別代表春季的開始、中期和結(jié)束。
初春是春季的第一個月,即陰歷正月,也被稱為孟春。這個時期包含立春和雨水兩個節(jié)氣。
仲春是春季的第二個月,即陰歷二月,也被稱為花月。這個時期包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jié)氣。
暮春是春季的第三個月,即陰歷三月,也被稱為季春。這個時期包含清明和谷雨兩個節(jié)氣。
孟、仲、季與季節(jié)的關(guān)系
春又稱為三春、九春、青春、芳春、陽春等。如: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樂府《長歌行》
陽春孟春月,朝光散流霞。
——南北朝·鮑照《代堂上歌行》
(1)孟春:春季的第一個月,即陰歷正月。“孟春”的別稱:孟陽、孟陬、早春、初月、開歲、柳月(正月柳樹發(fā)芽)等。
年年孟春時,看花不如雪。
——《成名后獻(xiàn)恩夢》唐·曹鄴
孟春百草靈,古俗迎紫姑。
——《箕卜》宋·陸游
惟時孟春月,微祿歸園林。
——《即事二首》宋·張耒
(2)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即陰歷二月?!爸俅骸钡膭e稱:仲陽、杏春(二月杏花開)、花月、如月等。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楚辭·九章·哀郢》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fā)東隅。
——《擬古》魏晉·陶淵明
仲春漸暖,是處花開。
——《感春十三首》宋·張耒
仲春閏月天聲佳,天豈有意遲群葩。
——《喜仲春有閏》宋·姜特立
(3)季春:春季的最后一個月,即陰歷三月?!凹敬骸钡膭e稱:晚春、暮春、末春、桃月(三月桃花開)等。
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蠶作。
——《采桑》南北朝·鮑照
季春人病拋芳杜,仲夏溪波繞壞垣。
——《奉和魯望藥名離合夏月即事三首》唐·皮日休
此行季春月,時物正鮮媚。
——《洛陽主簿叔知和驛承恩赴選伏辭一首》唐·劉長卿
昭陽桃李月,羅綺自相親。
——《宮中行樂詞》唐·李白
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
——《杜娟》唐·杜甫

為什么沒有“伯春”“叔春”?
有小伙伴或許有疑問了,古代兄弟姐妹中排行從長到幼分別稱為伯/孟、仲、叔、季,那么為什么初春不是“伯春”而是“孟春”,又為什么沒有“叔春”呢?我們首先要來看看伯/孟、仲、叔、季具體指什么:
伯/孟、仲、叔、季,習(xí)慣用于排行。我國古人在起名字的時候,如果一家有兄弟數(shù)人,在給他們起名字的時候,有意用上“伯(孟)、仲、叔、季”等字,以示長幼有序。這種習(xí)慣做法,如果從西周初年算起,在我國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
《說文·人部》:“伯,長也。”“仲,中也?!奔础安笔桥判欣洗?,“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為老四??鬃佑幸粋€哥哥,字伯尼,孔子則字仲尼。
而不管多于或少于四個,“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個,它就排行第三,即伯/孟、仲、季。比如漢高祖劉邦排行老三,但因為他最小,所以又叫劉季。而一個季節(jié)分為三個階段,即取孟、仲、季,沒有“叔”,因此并無“叔春”的說法。

那么伯和孟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在我國古代,排行老大也有不用“伯”字而用“孟”字的?,F(xiàn)代有人分析說“嫡長為伯,庶長為孟”,意思是說,古代貴族一夫多妻,如果長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則用“孟”字。也有人說是男子用“伯”,女子用“孟”,比如孟姜女。不過以上說法歷史上的情況都并非完全如此,還有待考證。因此,春天的第一個月為什么稱“孟春”而不是“伯春”,或許只是傳統(tǒng)說法的習(xí)慣性沿襲罷了。
那么根據(jù)我國古人的劃分,一年12個月,每三個月一個季節(jié),也就是春季(陰歷1、2、3月)、夏季(陰歷4、5、6月)、秋季(陰歷7、8、9月)和冬季(陰歷10、11、12月)。其中,“孟”表示每個季節(jié)的第一個月,“仲”表示每個季節(jié)的第二個月,“季”表示每個季節(jié)的第三個月,即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分別被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看完本文
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階段應(yīng)該叫什么春
你清楚了嗎?
快來留言告訴河大衛(wèi)吧~
綜合自:高密電臺、YB小編、曦觀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