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劍閣雄關,李白留下如斯感慨。過中原、進關中,穿秦嶺、越巴山,杜甫紀行詩中,從川甘邊界登蜀道至成都,歷時月余,一路艱辛。四川盆地,身處內陸,天險難越,自古道路崎嶇,與外界交往交流受限。為穿過“天下之大阻”,2000多年來,一鑿一錘、火焚水激,蜀道逐漸蜿蜒于秦嶺、大巴山之上,成為通往巴蜀的交通要道。直插入天的巖壁、懸空突出的棧道、曲折迂回的狹途……

在這里,千百年來,人流不息。“五丁開山”“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故事次第上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鐵馬秋風大散關”等名句代代流傳。在這里,千里棧道,貨流不斷。蜀地的漆器、蜀錦,通過長安向北走上絲綢之路;東南亞的玉石,則經巴蜀進入中原,串聯起南方絲綢之路。不僅如此,而且,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有個隱于蜀道的千年時光秘境,至今明清古街保存完整,你去過嗎?

可能好奇的朋友就會問了,四川這個隱于蜀道的千年時光秘境到底是在哪里?那里又有哪些不一樣的風景?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有關青林口古鎮(zhèn)的那些事。青林口古鎮(zhèn)位于四川省綿陽市江油市二郎廟鎮(zhèn),歷史上這里曾經是交通要道。后來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座商業(yè)發(fā)達的古鎮(zhèn),商賈云集,會館林立,廟堂四布。古鎮(zhèn)內保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筑,街道布局古樸,充滿了歷史韻味。

青林口古鎮(zhèn)的建筑風格以川西民居為主,青瓦木墻,雕梁畫棟,極具地方特色。尤其是那些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和祠堂,展現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古鎮(zhèn)依山傍水,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進入古鎮(zhèn)十分的冷清,寥寥幾個游客在街上閑逛。該鎮(zhèn)格局為丁字形,一條主街到紅軍橋,因為當時紅四方面軍在此駐扎,風雨廊橋為紀念一名犧牲的女戰(zhàn)士而改名紅軍橋。1935年,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經劍閣進入江油青林口。

在這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留下眾多革命史跡?,F在還完整保留著紅軍橋、青林索橋等革命古跡和“參加紅軍分好田”、“婚姻自由”、“紅軍是窮人的救星”等石刻標語。過了廊橋,左右兩邊相對兩條街,大概800米長,右邊街上有座文昌宮,一座焱域宮,香火不算旺。 古鎮(zhèn)不大,未過度開發(fā),基本保持著原貌,有年代感,紅軍橋和512受損的會館等都顯得古質自然。少雕琢,原生態(tài),商業(yè)味不濃。

始建于元末明初的青林口古鎮(zhèn),由于鎮(zhèn)子位于山川和道路交匯之處,加之樹木豐茂,故名青林口。古鎮(zhèn)地處蜀道劍門關南端,上可越劍門關至廣元,下可經綿陽到成都。青林口在明清時代已是著名的旱碼頭和商品集散地,鎮(zhèn)中會館林立,曾有住戶五百余,并曾出過兩位進士和一位翰林學士;鎮(zhèn)郊四周庵、觀、寺、院星羅棋布,因此亦有人稱之為“蜀道第一鎮(zhèn)”。只是由于宣傳力度不夠,游客罕至。

除了小學校上下學時有成群結隊的孩子和家長,平日里古鎮(zhèn)冷清靜謐。青林口有四絕:豆腐宴、白花桃、高臺戲和燒火龍。這里的豆腐可與樂山西壩和劍門豆腐相媲美。老街有李氏豆腐莊、劉記豆腐莊和黃家大院豆腐莊,其中名氣最響的是李氏豆腐莊,來此嘗鮮的客人亦是最多。
特別是對于工作和生活在四川綿陽以及周邊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說,對于四川隱于蜀道的千年時光秘境,至今明清古街保存完整有啥想說的,也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