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yùn)營總監(jiān):鮑安常LJ007
2025年4月7日整理
春日的四里湖畔,69歲的仇莉搖下車窗。當(dāng)油菜花香裹著記憶撲面而來,這位工行阜陽潁州支行退休職工的眼里泛起水光——眼前這片土地,藏著她半個世紀(jì)的牽掛。

李艷龍 攝
“那碗手搟面,暖了一輩子。”
1974年4月1日,仇莉第一次踏上郎樓莊臺。這個城里來的18歲知青不會想到,民兵營長遞來的那碗手搟面,竟成了最溫暖的存在。

年輕時的仇莉 受訪者提供
“老鄉(xiāng)們自己都啃著紅薯,卻給我煮白面條……”說到這里,老人聲音突然哽咽。在那個沒有電的莊臺上,她學(xué)會了扒紅薯、割麥子,更讀懂了蒙洼人刻進(jìn)骨子里的淳樸。

杜平 攝
從“旱廁恐懼”到花園莊臺
“當(dāng)年最怕下雨天!”仇莉笑著揭秘知青糗事。那時的露天旱廁讓城里姑娘羞紅臉,如今再訪郎樓莊臺——硬化路通到家門口,家家門前花果飄香,公廁跟城里一樣!


新舊莊臺對比(資料圖)
蓄洪夜,老書記帶我蹚洪水
1975年8月那個暴雨夜,19歲的仇莉永生難忘?!八蝗痪蜐q到莊臺!”老書記郎世術(shù)帶著她,在洪流中走了幾里路,將她送到崔集公社避險。這份過命交情,讓她在退休后成了“救災(zāi)專業(yè)戶”。

1975年,阜南暴雨(資料圖)
一座橋改寫千年宿命
車輪碾過蒙洼大橋,仇莉輕撫車窗:“以前發(fā)大水就是孤島啊……”這座2003年通車的“連心橋”,不僅連起了城鄉(xiāng),更連起了幾代蒙洼人的希望。
2020年7月,蓄洪區(qū)里再次出現(xiàn)那個熟悉的身影。64歲的仇莉帶著100箱泡面沖進(jìn)災(zāi)區(qū),村民們紅著眼眶喊“閨女回來了”。去年,她更帶著上海知青4次返鄉(xiāng),見證莊臺蝶變。

從青絲到白發(fā)
從知青到“候鳥”
她用51年詮釋了
什么叫“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劉嵩 攝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候鳥”故事?
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溫暖
來源:阜陽新聞網(wǎng) 阜南發(fā)布
運(yùn)營總監(jiān):鮑安常LJ008
#阜南鮑安常#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