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當?shù)貢r間4月6日晚,十枚火箭彈自加沙地帶中部齊射而出,目標直指以色列境內。以色列國防軍隨后證實,此次襲擊為數(shù)月來遭遇的最大規(guī)模攻擊之一。以軍稱成功攔截了其中五枚,然而余下的火箭彈在南部多地造成破壞,阿什凱隆地區(qū)出現(xiàn)地面嚴重受損,一人輕傷,社交媒體上則迅速流傳起夜空中火光與爆炸交織的視頻。當天深夜,哈馬斯下屬武裝組織卡桑旅公開宣稱已向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杜德發(fā)射火箭彈,進一步證實此次襲擊的組織來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次襲擊絕非孤立事件,而是長期壓迫與憤怒積累后的又一次集中爆發(fā)。以色列多年來對加沙地帶實施的封鎖政策,使這片面積不足400平方公里的區(qū)域成為全球人口最密集、最貧困、最不穩(wěn)定的“露天監(jiān)獄”。電力、水源、醫(yī)療、教育幾乎全面崩潰,年輕人的未來被封死在一道道邊界墻之后。在這種“絕望管理”之下,火箭彈成了最原始也最憤怒的反擊形式。而當這一切發(fā)生時,國際社會往往更關注“以色列是否受襲”,卻對加沙為何燃起怒火始終選擇性失明。

每當加沙有火箭彈升空,以色列的“鐵穹系統(tǒng)”就成為焦點,空軍隨之展開反擊。看似是一次次“防御與反防御”的軍事博弈,實則是一場極端不對稱的戰(zhàn)爭游戲。以色列擁有全球最先進的防空系統(tǒng)、高精度導彈與情報能力,而加沙,除了自制的簡陋火箭和手中越來越少的資源,幾乎一無所有。這種力量失衡下的軍事回合,更像是一種制度性的圍困與反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次火箭襲擊發(fā)生在以色列新一輪內政不穩(wěn)、極右勢力抬頭以及對約旦河西岸加強控制的敏感時期。以色列政府一方面在內部高唱“國家安全”與“反恐”口號,另一方面在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持續(xù)推動猶太人定居點擴張政策,大量驅逐巴勒斯坦居民,加劇本已緊張的民族關系。對加沙而言,這不僅是壓迫的延續(xù),更是挑釁的升級。在沒有出路的情況下,武力反抗成為唯一被留下的語言。

然而,不應忽視的是,火箭彈終究無法擊破戰(zhàn)略圍堵,也難以換取實質成果。加沙每一次開火,帶來的往往是更猛烈的空襲、更嚴厲的封鎖、更深的孤立。但這并不意味著應將責任完全推給被圍困者。以色列政府始終以“自衛(wèi)”為名行強權之實,從不對自身制造的人道危機承擔責任,更從未真正嚴肅面對政治解決巴以沖突的義務。其對哈馬斯的軍事打壓表面看是反恐,實質上是在拒絕與任何可能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聲音對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一次的火箭襲擊與反擊可能只是新一輪更大沖突的前奏。如果沒有真正的政治解決路徑,如果繼續(xù)以軍事手段應對根本的民族與主權問題,那么下一次襲擊只會更猛烈,死傷只會更多。加沙的火箭彈雖然難以改變戰(zhàn)爭格局,卻足以說明一件事:在被逼至墻角之際,一個民族依然會以最低限度的能力表達最極端的憤怒。

這片土地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攔截系統(tǒng),而是一次真正平等的對話;不是更強的軍事報復,而是對壓迫歷史的正視;不是將問題“摁下去”,而是解決它。火箭彈已再次劃破夜空,問題卻仍被塵封在權力的回音中。如果世界仍然選擇沉默,那么歷史將在加沙的廢墟上,書寫一段更深的血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