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繼孝

趙燕俠《碧波仙子》劇照
京劇藝術大師趙燕俠的藝術成就是京劇藝術的瑰寶,如同一座豐碑,永遠屹立在京劇藝術的歷史長河中,激勵著后來者不斷追求藝術的高峰。
京城著名鑒藏家方繼孝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收藏名人手札、古舊書籍,作為戲迷,他收藏的京劇史料被譽為收藏了“一部京劇史”。
收藏之初,為趙燕俠的藝術風格折服,方繼孝不惜重金和精力,入藏京劇大師早期演出劇照、燕鳴社資料等一系列珍貴藏品,他一邊收藏,一邊研究,一邊寫作,把大家不太熟悉的歷史串起來。本文通過梳理鮮為人知的獨家史料,為讀者展現(xiàn)出一位真誠俠義、勇于開拓,為京劇的傳承發(fā)展殫精竭慮的藝術大家。
特以此文,表達對趙燕俠先生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赴港演出《玉堂春》趙燕俠飾蘇三
開蒙恩師諸如香
為她出名成家打下堅實基礎
趙燕俠是河北武清人,1928年出生,自幼隨父到處流浪賣藝。抗戰(zhàn)期間,她家流浪到了北平,先在南城的裘家街住了一陣子,不久就搬進了廣安門內大街一帶的西磚兒胡同周義宸(唱老生的)家的兩間西廂房。那陣子,趙燕俠的父親搭不進戲班,家庭陷于極度貧困之中,只能每天吃兩頓“共和面”稀糊糊。為求生計,趙燕俠苦練基本功,寒冬臘月,對著冰碴子吊嗓子,直到哈出來的熱氣把它化成水。這種苦練,既鍛造了她清亮穿透的嗓音,也種下“不瘋魔不成活”的藝術執(zhí)念。
實際上,趙燕俠不是因為主演《沙家浜》并成功塑造阿慶嫂的藝術形象才出名的,她成名很早,7歲就已經隨父親趙小樓在杭州、上海、漢口等地搭班演戲。趙燕俠的開蒙老師是誰,知道的人并不多。14歲時,一次偶然機會,趙燕俠結識了曾與梅蘭芳同臺當配角多年的老一輩旦角演員諸如香先生。于是,諸先生成了趙燕俠的第一位恩師。拜師后,諸先生愛徒如子,傾囊相授。趙燕俠尊師如父,勤學苦練,終使諸如香老人一生精修苦研、日積月累形成的藝術成就與經驗后繼有人,從而也為趙燕俠后來出名成家打下堅實的基礎。
之后,趙燕俠又先后師從李凌楓、荀慧生、何佩華等名家。她聰穎、刻苦、勤奮,經過數(shù)年的努力,掌握了王(瑤卿)、荀(慧生)、梅(蘭芳)派的藝術真諦。15歲那年,趙燕俠主演《大英杰烈》,在京劇舞臺嶄露頭角,并相繼與前輩名家金少山、譚富英、楊寶森、馬連良等聯(lián)袂演出,曾與楊寶森合演《武家坡》,與金少山合演《霸王別姬》,與馬連良合演《坐樓殺惜》,與侯喜瑞合演《十三妹》。
彼時,趙燕俠顯露出京劇表演的多方面藝術才能,她擅長扮演各種不同類型、不同性格的古代少女。如聰明勇敢的少女荀灌(《荀灌娘》)、善良多情的小姐嚴蘭貞(《盤夫》)、勇敢美麗的仙子鯉魚精(《碧波仙子》)等等。她演唱的風格明快、爽朗、活潑、灑脫,非常適合表現(xiàn)她扮演的那些年輕、熱情、直爽、天真、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敢于反抗壓迫的古代少女。她在表演上善于“同中求異”,使那些身影相同、年齡相近的少女,各具獨特個性。因此,她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豐富多彩,真實生動。
1943年,趙燕俠在中和劇場以《十三妹》一鳴驚人,標志著她在北京戲劇界正式立足。1947年,年僅19歲的趙燕俠就組建了“燕鳴社”,活躍于京城舞臺,并在津、滬等地演出,由她擔任主演的劇目有《紅娘》《玉堂春》《荀灌娘》等,其中《玉堂春》連演48場,場場爆滿,報紙頭條頻現(xiàn)“趙燕俠”之名。趙燕俠在繼承荀派風格基礎上,有了新的突破,唱、念、做、打別具一格,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北京燕鳴京劇團名冊首頁
居住地變遷見證時代洪流中如何以戲為生、以藝為魂
從史料中可知,同其他劇社一樣,“燕鳴社”在臨近北平和平解放的一年多的時間里,遭受到了國民黨政、警、特及其軍隊的騷擾。僅民國三十七年內,趙燕俠和她的燕鳴社就多次被強行要求所謂的“勞軍”演出。據“國劇公會”舊檔,民國三十七年趙燕俠被頻繁電令參加“慰問”演出。
她站住了腳,扎下了根,在北京有了自家的住所,是在她享有名望之后。
趙燕俠在北京的住所,從現(xiàn)存資料可知的大概有兩處。據1950年“燕鳴社”呈報北京市京劇公會的“組織規(guī)章職演員登記表”記載,住址是內六南長街梁家胡同3號。此時,趙燕俠23歲,與父親趙小樓同住于此。這個院子應是20世紀40年代購置的,原屬內六區(qū),后來改為前門區(qū)。隨著歲月的變遷,南長街中很多小胡同包括梁家胡同在內,已經沒有了。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7月,燕鳴社重新申請登記,社長由趙燕俠的父親趙小樓擔任。不久改名“燕鳴京劇團”,趙燕俠自任團長。
1955年11月,趙燕俠報呈北京市文化局的“北京燕鳴京劇團團員名冊”,她的住址填寫的是:北京西單區(qū)東中街60號。1958年8月8日報呈的人名冊,趙燕俠的住址同上;而一份鉛筆填寫的“北京燕鳴京劇團演出工作人員表”上,趙燕俠的住址是:和平門內東中街60號?!澳挲g”一欄,29歲。由此推斷,這個表的填寫時間是1957年。以上兩處地址,都隸屬于現(xiàn)在的西城區(qū)轄區(qū)內。
1961年,燕鳴京劇團并入北京京劇團,趙燕俠任副團長。這一時期,趙燕俠曾經多次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等老一輩藝術家同臺演出。還曾多次在《白蛇傳》《紅梅閣》《碧波仙子》等劇唱大軸。
可以說,趙燕俠的京劇生涯與北京這座城市緊密交織,她的居住地變遷映射著個人命運的起伏,更見證了一位藝術家在時代洪流中以戲為生、以藝為魂的堅守與突破。
“趙派”成為京劇星空中永不褪色的“燕”影
1963年春,北京京劇團赴港演出,在這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動中,趙燕俠與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率團,作為主要演員參加了為期兩個多月的演出。在香港演出的初期,對于趙燕俠的演唱風格,有少數(shù)票友表示不喜歡。有人說“梅尚程荀”看得多了,未見有類如趙燕俠者。有人承認她的功力深厚,卻認為并非京劇正統(tǒng),稱為“邪派高手”。但到了劇團演出后期,人們看多了趙燕俠獨特風格的演唱,再經過反復討論,廣大香港觀眾越來越歡迎她。原來的少數(shù)批評者也逐漸見識了她的才華,表示十分贊賞。有人特別寫了詩,有人在報上發(fā)表長篇文章,從各方面暢論她的成就。觀眾們稱贊她的唱腔是字吐得真、收得清、送得足,十分悅耳,做功更是細膩動人,整個表情富有生命力。
回到北京不久,趙燕俠便接到指示開始對滬劇《蘆蕩火種》改編的現(xiàn)代京劇《地下聯(lián)絡員》(后改名《沙家浜》)進行排演。她成功塑造了阿慶嫂的藝術形象,首次公演非常成功,獲得一致的認可,為實現(xiàn)傳統(tǒng)藝術形式與革命內容的統(tǒng)一做出了貢獻,受到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即使身處顛沛歲月,家宅被封,下放京郊,她仍然在逆境中頑強地延續(xù)藝術生命。
1979年,北京京劇團恢復,趙燕俠任一團團長,她重新出現(xiàn)在京劇舞臺上,但此時她已很少演出,把精力主要放在培養(yǎng)青年演員、進行藝術團體改革方面,將自己的藝術經驗和技巧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下一代,趙派藝術在京城薪火相傳。
在趙燕俠的藝術生涯中,她不僅以精湛的技藝征服了無數(shù)觀眾,更以強烈的社會擔當展現(xiàn)出高尚的人格魅力。而北京這座城市既淬煉了她的藝術筋骨,又滋養(yǎng)了她的藝術創(chuàng)新,讓“趙派”成為京劇星空中永不褪色的“燕”影。
供圖/方繼孝
編輯/李喆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