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6年12月12日是不平凡的一天。經過這一天,我們國家處于水深火熱的生活終于結束了,我們國家終于與公民黨開始共同抗日了。在這偉大目標的實現當中有些人是功不可沒的,像楊虎城和張學良,這二人就在這場合作當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之后人們也將二人記錄在教科書當中,來讓世人謹記二人的功勞。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期待著這一天,像蔣介石,他就非常不希望這一天的到來。之后在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的態(tài)度并不是很好,只留下十六個字就走了。

一、蔣介石殺掉楊虎城
在中共合作之前,蔣介石一直想進攻陜北,當初更是做出讓人們厭惡的做法。蔣介石不讓張學良與日本人作斗爭,反而讓他去圍攻共產黨,這一做法給了日本人足夠的機會對中國瘋狂進行占領,后來日本人也的確擁有了我們國家許多的領土,那些無辜的百姓也處于日本人的魔掌當中,每天都擔驚受怕。

好多人都意識到蔣介石這么做是不對的,也都勸他與共產黨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人。但是蔣介石不僅不聽,而且逮捕了那些不同意自己的人。后來日本人也越來越囂張,這也使我們國家當時出現了許多愛國人士。

后來,不出所料,蔣介石失敗了,但是他卻覺得是那些勸和人的錯,正是因為他們勸和,讓共產黨的勢力逐漸擴大。之后蔣介石逃到了臺灣,但是在逃跑之前,他把發(fā)動西安事變的楊虎城殺了。除了楊虎城,張學良也是發(fā)動西安事變的人,但是蔣介石并沒有殺掉張學良,這是為什么呢?

二、蔣介石不敢殺張學良
張學良并不是普普通通的黎民百姓,因為他是張作霖的長子,而張作霖是當時非常出名的軍閥首領。人們都管張作霖叫“大帥”,作為張作霖的長子,人們也叫他為“少帥”。張作霖在當時是一般人不敢惹的,他是北洋軍閥中的頭目,在北方擁有自己的部隊。

在1928年,張作霖死在火車上了。因為這輛火車被日本人炸掉了。當時張學良只有二十七歲,但是面對父親的突然離世,張學良也必須扛起重擔,子承父業(yè)。就像《示兒》中說:“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币粯?,張學良也沒辜負父親的期待,做得非常好。日本人殺害張作霖也是因為當時和他談條件沒有談攏,所以才出此下策。張學良繼任后,為了對得起父親,一直拒絕和日本人合作。而且人們都十分崇敬張學良,所以想殺他沒那么容易。
而且張學良還有自己的軍隊,還憑借自己的英俊和交際,有許多朋友,其中宋美齡就很仰慕他,也為他求情過許多次。
而且,當初張學良也幫助過蔣介石,還不止一次,曾經多次伸出援助之手。尤其是中原大戰(zhàn)的時候,如果沒有張學良的幫助,蔣介石可能也不會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三、張學良只留下十六個字
蔣介石發(fā)現楊虎城和張學良發(fā)動了西安事變之后,就將二人囚禁起來了。之后蔣介石逃到臺灣,也將張學良押送到了臺灣,這一囚禁就是好幾年。

張學良相當只活了三十五年,在這三十五年之前,他與蔣介石是拜過把子的兄弟,二人的關系很好,宛如親兄弟一樣。但是二人卻有不同的思想觀念,這一點在抗戰(zhàn)的時候體現得淋漓盡致。二人也是因為抗戰(zhàn)才決裂的,特別是蔣介石還囚禁了張學良那么多年,可見兩人的關系已經做到了盡頭。
后來蔣介石去世了,張學良原本不打算去,但是宋美齡一直求他去,張學良迫于無奈還是去了,但只留下了十六個字就走了?!澳銓ξ业年P懷我能感受的了,但我們的政治之爭使得我們沒法能成為很好的朋友”,從這些話語中體現了張學良對蔣介石十分復雜的感情。
結語:
就像《論語》中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一生能碰到一個好朋友真的不容易,而能成為長久的朋友也一定要有相同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示兒》
《論語》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