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的墨西哥跳水世界杯領獎臺,聚光燈下站著兩個穿著國家隊隊服的姑娘。
當英文提問的話筒突然轉(zhuǎn)向亞軍全紅嬋時,她慌張地看了陳芋汐一眼,最后憋出一聲響亮的“謝謝大家!”
這個畫面在24小時內(nèi)刷爆熱搜,評論區(qū)炸開鍋:“看十遍笑十遍”“嬋寶是懂緊急避險的”。
但笑著笑著,許多人突然意識到:這個總是用中文喊“謝謝”的世界冠軍,笨拙得讓人心疼,真實得讓人心動。
在運動員必須學會“得體發(fā)言”的時代,她像塊沒被打磨的璞玉,用最質(zhì)樸的方式闖進所有人的記憶。

鏡頭回放頒獎現(xiàn)場:陳芋汐用英文流暢回答“享受比賽”時,全紅嬋卻偷偷用手整理著自己的頭發(fā)。
直到主持人轉(zhuǎn)向她,那句“How do you feel about winning the silver medal?”讓空氣突然安靜。
“她瞳孔地震的樣子,像極了英語課被點名的我?!?/strong>有網(wǎng)友吐槽。
但細看這段視頻會發(fā)現(xiàn)細節(jié):全紅嬋開始有點慌,她求助地看了陳芋汐一眼,然后說了句“謝謝大家”。
這種未經(jīng)排練的真實反應,比任何公關話術都珍貴。
這不是她第一次“翻車”了。
巴黎奧運會上,外國記者追問她“如何看待207C動作失誤”,她撓撓頭憋出一句“下次會更好”。
這些片段被剪成鬼畜視頻,播放量破3億,但沒人舍得嘲諷——因為在過度包裝的競技體育里,她的笨拙成了稀缺品。

熱搜底下有條高贊評論:“陳芋汐說英文宣告‘我回來了’,全紅嬋只會‘謝謝大家’,國家隊不教英語嗎?”
這話看似質(zhì)問,實則揭開競技體育的殘酷真相。
翻看訓練日程表會發(fā)現(xiàn):全紅嬋每天5:30起床,晨訓后要完成4小時陸上訓練、3小時水上訓練,留給文化課的時間不足90分鐘。
而陳芋汐曾在采訪中透露,自己從小被父母送去雙語幼兒園,“背單詞和壓水花一樣是每日任務”。
更關鍵的是性格差異。
陳芋汐像只優(yōu)雅的天鵝,面對鏡頭能侃侃而談;全紅嬋卻像只機警的野貓,采訪時總往人堆里縮。
語言老師透露過細節(jié):有次英語角活動,陳芋汐主動扮演記者,全紅嬋被揪出來時滿嘴果渣地說“My name is Quan Hongchan”。
但鮮少有人知道,這個“英語黑洞”在更衣室偷偷努力。
去年被拍到在食堂背單詞本,今年3月粉絲接機時,她突然蹦出一句“Thank you for coming”,嚇得粉絲手機差點掉地上。
“她不是不學,只是進步速度追不上網(wǎng)友的期待。”隊內(nèi)工作人員這句話,道盡少年成名的無奈。

有趣的是,全紅嬋每次說出“謝謝大家”,都能引發(fā)現(xiàn)象級傳播。
商家把這句話印在T恤上,短視頻博主爭相模仿,甚至有位大學教授在課堂分析:“這四個字能爆火,因為它打破了領獎臺的神圣敘事,把頂級賽事拉回人間?!?/p>
更深層的原因在于:我們在她身上投射了普通人的影子。
當學霸陳芋汐用英文說“我回來了”時,像極了班級里樣樣精通的女神;
而全紅嬋拽著同學問“老師剛才說啥”,分明是后排那個會偷偷分你辣條的迷糊同桌。
這種共鳴催生出集體寵溺。
比起完美無缺的冠軍,人們更愛這個會失誤、會餓肚子、會對著英文提問傻笑的真實少女。
當年她因采訪緊張到搓衣角被群嘲,如今再看,那份局促反而成了“人間清醒”的注腳。
歷史總是循環(huán)印證:觀眾最終記住的,從來不是滴水不漏的發(fā)言,而是鮮活生動的靈魂。
看看外網(wǎng)反應或許更直觀。
墨西哥站視頻被搬運到Y(jié)ouTube后,有外國網(wǎng)友留言:“她讓我想起第一次參加州賽的自己”
“真誠才是國際通用語言”。
當外媒用“The girl who says XieXie”稱呼她時,這句中文反而成了最具辨識度的個人標簽。
更重要的是,這種真實反哺了競技狀態(tài)。
全紅嬋的“不設防”狀態(tài),恰恰是突破技術瓶頸的關鍵。
207C動作從失誤到滿分的逆襲,某種程度上正源于她保持了對跳水的純粹熱愛——就像她始終沒學會說漂亮話,但站上跳臺那秒,眼里只有翻騰的軌跡。

在這個追求“六邊形戰(zhàn)士”的時代,我們似乎忘了:讓天才保留些無傷大雅的缺陷,或許是對他們最大的保護。
全紅嬋不需要變成陳芋汐,正如陳芋汐不必模仿全紅嬋。
她們一個像精心雕琢的玉璧,一個像渾然天成的山石,共同壘起中國跳水的黃金時代。
畢竟能在頂級賽事里看到手足無措的真實反應,就像在米其林餐廳吃到媽媽做的荷包蛋——笨拙,但暖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