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西蘭基督城南部Te Waihora附近的沙灘上,出現(xiàn)讓人頭皮發(fā)麻的一幕。
成噸的鰻魚死在海灘上,密密麻麻。

紅圈內(nèi)黑點為鰻魚尸體
01
從上周開始,成千上萬的鰻魚突然出現(xiàn)在基督城Taumutu的沙灘上。
離開了水,它們無力掙扎,漸漸死去,沙灘上密密麻麻覆蓋著鰻魚尸體,堪稱“鰻魚墳場”。
有的身體還濕潤,有的已經(jīng)曬到半干了。

此次擱淺事件引發(fā)了當?shù)鼐用竦膹娏曳磻?/p>
許多人走到沙灘上,看到這一觸目驚心的景象后,感到深深的震撼和不安。
有些人稱這一事件“令人痛心”和“惡心”。
當?shù)孛鐓^(qū)代表David Perenara O’Connell表示,鰻魚每年都要遷徙。
他認為,這一過程中有一部分會失敗,這是“自然”和“代際性的”現(xiàn)象。

“并非每一條鰻魚都能成功進入海洋,所以大約成噸的鰻魚不幸留在海灘上?!彼f。
前方高能,密集恐懼癥患者慎點!
高能預警
高能預警
高能預警




毛利部落發(fā)言人表示,這些擱淺的鰻魚無法食用,決定將其埋葬。
昨天,環(huán)境管理局(ECan)派了一臺推土機到現(xiàn)場,在湖泊和大海之間開辟出一條平坦的道路。

ECan的危險管理總監(jiān)Leigh Griffiths說,推土機的工作是“在沙灘上挖出一個水溝,使鰻魚能更容易、更快速地安全到達海洋?!?/p>
這是為鰻魚的遷徙提供了一條更便捷的通道。
點視頻:
02
這種鰻魚只有新西蘭才有
說到鰻魚,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日料店里油亮誘人的鰻魚飯。

實際上,新西蘭的鰻魚和亞洲、日本那種“鰻魚飯”的鰻魚(日本鰻鱺)不是一個物種。
鰻魚在新西蘭有著更加獨特的生態(tài)和文化背景。
如果你聽到新西蘭人把鰻魚稱為“Tuna”(金槍魚)的時候,可能會疑惑不解。

其實,其實這里的tuna是毛利語鰻魚的意思,跟金槍魚的英文撞名純屬巧合。
新西蘭的鰻魚有兩種:短鰭鰻(Longfin Eel)和長鰭鰻(Shortfin Eel)。
它們在新西蘭的淡水湖泊、河流和濕地中棲息,身形優(yōu)美,肉質(zhì)鮮美。

長鰭鰻在全球僅存于新西蘭,是地球上最古老、體型最大的淡水鰻魚之一。
而短鰭鰻分布則更廣,在澳大利亞和南美都有。
從新西蘭的秋季開始,成年鰻魚會成群結(jié)隊逆流而上,往海洋的方向前進,一些會被捕獲并食用。
對于世世代代以這種美味為食的毛利部落來說,鰻魚十分受歡迎。
鰻魚還是毛利人的重要文化象征,他們用鰻魚遷徙來比喻生命的循環(huán),稱死亡為“te hokinga o te tuna”(鰻魚歸去)。

鰻魚的遷徙過程堪稱生物界的一場硬核“馬拉松”,這次在新西蘭海灘擱淺的鰻魚也跟遷徙有關(guān)。
03
鰻魚的奇幻漂流
幾萬條擱淺的鰻魚從哪兒來,又要到哪兒去?
我們梳理一下鰻魚的一生,就有了答案。
鰻魚堪稱自然界的奇跡,我們平時看見的鰻魚,其實都已經(jīng)歷過了重重險阻。

鰻魚出生在大海的深處——是的,你沒有聽錯,它們的“老家”在海洋。
從海洋中孵化出來后,幼鰻便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移民”——游幾千公里到淡水河流、湖泊,找尋適合生長的地方。
幼年的鰻魚通身透明,不過六七厘米,被稱為玻璃鰻,而這趟旅程可能長達數(shù)年。

研究人員曾使用衛(wèi)星跟蹤16條鰻魚,繪制了它們從維多利亞州西南部到大堡礁外珊瑚海的路徑圖。
讓人驚訝的是,它們在短短五個月內(nèi)游了將近3000公里。

鰻魚幼苗中,能夠完成這段旅程的比例只有約萬分之一。
到了陸地后,它們在當?shù)厮颉鞍簿訕窐I(yè)”,棲居幾十年,個個長得身強力壯。

直到突然有一天,生物鐘敲響,如同接到使命召喚,鰻魚啟動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旅程。
它們的生殖器官發(fā)育、消化器官消失,從黃鰻變成銀鰻。
從此,銀鰻不吃不喝、日夜兼程,洄游幾千公里奔回深?!袄霞摇?/strong>,很快繁殖、產(chǎn)卵、死去。
不久,新出生的小鰻魚就會再次踏上奔赴海岸的旅程,如此往復,生生不息。

沒有地圖、沒有導航,它們僅憑著某種天生的方向感完成這次“生死回歸”。
這種宿命般的漂流,讓鰻魚充滿了神秘感與浪漫色彩。

而新西蘭這次的擱淺事件,正是成熟的鰻魚在“回老家生孩子”的路上發(fā)生了意外。
擱淺意味著它們遷徙的道路并不如往常般順利。
04
重重保護下難逃集體死亡
其實,為了保證鰻魚能順利遷徙,新西蘭也沒少努力。
比如在河流大壩裝梯子——一種帶有粗糙內(nèi)壁或階梯結(jié)構(gòu)的斜坡水道,讓鰻魚能夠順著水流一點點攀爬,越過人工障礙。

或者給它們修個“專屬電梯”,引導幼鰻進入池子,然后升至水壩的上游水位放出,比如新西蘭的Karāpiro大壩。

一些毛利社區(qū)調(diào)整捕撈規(guī)則,只捕捉成年鰻魚,放歸幼魚和即將繁殖的銀鰻。
這次,如此大量的鰻魚遭遇不幸,給所有人敲響了警鐘。
當?shù)孛柯浔硎荆?strong>氣候變化和海岸侵蝕也是造成這一事件的部分原因。
但是,生態(tài)學家Mike Joy認為,新西蘭坎特伯雷環(huán)境局(ECan)監(jiān)管不到位,導致大量鰻魚死亡。

他指出,ECan未能確保淡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控制農(nóng)業(yè)擴張及其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
ECan允許農(nóng)場排水和濕地破壞,這些人為因素改變了水質(zhì)和水流,干擾了鰻魚的遷徙。

“鰻魚遷徙的自然水質(zhì)和流量已經(jīng)被徹底改變,ECan管理方面的失敗是導致鰻魚遷徙困難的根本原因?!盝oy說。

他還補充道,鰻魚可能因缺氧而受到壓力,許多自然遷徙的信號已經(jīng)被人類的活動擾亂。
很多人都為鰻魚岌岌可危的生存狀態(tài)感到擔憂。
根據(jù)歐洲的鰻魚研究調(diào)查,歐洲鰻已經(jīng)被正式列入IUCN極度瀕危物種名錄。
日本鰻目前尚未正式進入保護名錄,但國際組織已經(jīng)發(fā)布了限制捕撈的決議。
曾經(jīng)餐桌上的“硬菜”,如今正在變成瀕臨滅絕的“傳說”。
ref:https://www.thepress.co.nz/nz-news/360642600/blame-game-over-eel-graveyard
https://www.abc.net.au/news/2022-08-24/freshwater-eel-research-arthur-rylah-institute-coral-sea-breed/101351020
https://niwa.co.nz/te-kuwaha-and-maori/tuna-information-resource/tuna-solutions-restoration-and-enhancement/tuna-solutions-upstream-passage-elvers-large-barriers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