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陳璘(1532—1607年),字朝爵,號龍崖,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出生于翁源縣,后落籍東安縣(今云浮市云安區(qū)),官至左都督、特進光祿大夫,卒后贈太子太保。陳璘將軍忠勇愛國,一生南征北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平定兩廣匪患,落籍東安;奪取露梁大捷,奠定東亞近三百年和平格局;平定播州叛亂,促進西南地區(qū)穩(wěn)定發(fā)展。龍崖陳公祠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民間故事“陳璘傳說”列入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瓣惌U咁大功勞”這句話在三羅地區(qū)民間流傳了400多年。

為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擦亮陳璘文化品牌,云安區(qū)委宣傳部、區(qū)文廣旅體局、區(qū)融媒體中心、區(qū)陳璘文化研究協(xié)會共同開設《粵將陳璘》專欄。今天刊發(fā)第八篇文章《從明代名將陳璘的戎馬生涯探其事功及精神》,作者為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衷海燕、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碩士廖茂傳,原文首發(fā)于2019年云安區(qū)陳璘文化交流會,敬請垂注。

從明代名將陳璘的戎馬生涯探其事功及精神

作者:衷海燕、廖茂傳

陳璘,明嘉靖至萬歷年間著名抗倭將領,原籍廣東翁源縣,后因任官而舉家落戶東安縣(今云浮市云城區(qū)、云安區(qū))。陳璘一生戎馬,擁有著極為輝煌的軍事生涯,他親歷大小戰(zhàn)役不下百次,從廣東到朝鮮半島,再到貴州都留下了他的戰(zhàn)斗足跡。作為“萬歷三大征”中“援朝抗倭”與“平播之役”的親身參與者,陳璘在兩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中都有著極為出色的戰(zhàn)場表現(xiàn),戰(zhàn)功顯著,特別是在朝鮮戰(zhàn)場上抗擊日本軍隊的勝利給他帶來了“抗倭名將”的聲譽,并使他走向了軍事生涯的巔峰。毫無疑問,陳璘具有杰出的軍事才能,他憑借著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十多年內(nèi)連升十多級,最終官拜一品,是明代廣東地區(qū)最為出色的武將之一,也是明代廣東歷史代表人物之一。作為“抗倭名將”,陳璘的影響不僅僅在中國,還到了東亞地區(qū)甚至世界。本文將著眼于陳璘的軍事生涯,從其較為重要的歷次軍事活動中探析其功績,并提煉其精神。

一、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從平民出身到朝中重臣

要對陳璘的軍事生涯進行分析,我們首先得了解他的出身,從而更為完整清晰地呈現(xiàn)出一位歷史名將的人生軌跡。但是關于陳璘的出身,我們知之甚少,《明史》里的記載只有“陳璘,字朝爵,廣東翁源人”[1]寥寥數(shù)字。除了籍貫信息之外,我們無法確切得知陳璘家庭背景及早年經(jīng)歷如何。除了《明史》,我們還可以從翁源縣地方志的記載中獲得一些資料:“陳璘,字朝爵,號龍崖,少嫻將略,膂力絕倫?!?strong>[2]以及喻政《陳大將軍傳》記載:“少倜儻有大志,不事家人產(chǎn),膂力絕倫,好任俠,結交多賢杰,相與談劍術,講韜略,盡得其秘。”[3]縣志這兩處記載雖較《明史》而言內(nèi)容稍稍豐富,但是其中也沒有過多提及陳璘家庭出身。從上述資料中我們雖然無法得知陳璘出身背景如何,但是卻可以獲得一些陳璘早年的個人信息。比如陳璘少便有遠大志向,并且對為將之法頗為嫻熟,個人膂力絕倫,還好結交任俠豪杰,喜歡與他們交談劍術韜略,等等。這些內(nèi)容主要是介紹了陳璘個人的長處、性格與交往,不過這也告訴我們少年陳璘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軍事才華,無論是“膂力絕倫”“有大志”還是“嫻將略”“講韜略盡得其秘”,可以說這些個人長處成了他往后在軍旅中得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無論國史還是方志記載都未談及陳璘家庭及科舉功名,由此可以推論得知,陳璘并非出身于豪門大戶,甚至他也沒有功名在身,只是一個普通百姓。作為一個出身平凡的普通人,陳璘在沒有外力幫助的情況下,在十幾年的時間內(nèi)完全靠著自己在戰(zhàn)場上所立下的功績,從民間布衣到成為當朝一品武將,這在歷史上也是較為少有的,可見其奮斗之不易與個人經(jīng)歷之傳奇。

作為一名出身平民的將領,陳璘的成功正是源于他自強不息的奮斗。據(jù)《翁源縣志》記載,在剿滅林朝曦、林朝敬為首的賊兵的過程中,陳璘曾單騎前往賊寇之中,對賊眾曉諭以朝廷威信,隨后“諸黨皆散”,他促進了賊亂的剿平。[4]

在南韶賊寇李富、卓文昌的叛亂中,分巡馮僉事被俘,賊索贖金于官府,“軍門錯愕,計無所出,公愿以身代質(zhì)”。[5]陳璘不懼賊寇,獨自一人進入賊巢并甘為人質(zhì),以成功贖換回馮僉事,這大大體現(xiàn)了陳璘英勇無畏的精神。

總督凌云翼大征羅旁,陳璘領兵進攻信宜之地,該地“懸崖嚴險”,但是陳璘作為帶軍將領并沒有退縮,“躬冒矢石,先后俘斬三千余人,他哨少與將者”。[6]不僅沒有因為地勢之險峻而畏懼,陳璘所率軍隊反而在諸路大軍中戰(zhàn)功最巨。

前往朝鮮抗擊入侵的日本軍隊時,陳璘身先士卒,與日軍浴血奮戰(zhàn),據(jù)《東安縣志》記載,在露梁海戰(zhàn)中日本炮矢齊發(fā),明軍鄧子龍、朝鮮將領李舜臣都壯烈犧牲,陳璘所在船只左右二將也都中炮而死,但是陳璘面對殘酷的戰(zhàn)局并無半絲懼色,而是顯得異常冷靜,并迎頭而上對敵船發(fā)炮還擊。[7]日本將領行長面對明軍劉綎的進攻,不敵而潰逃,“各倭將悉力西援行長,總兵陳璘即身先將士,鼓眾大戰(zhàn),銃死大倭將石曼子,又生擒一部將,其焚溺死者無算”。[8]陳璘不僅協(xié)助劉綎擊退日本援軍,還在海戰(zhàn)將日本大將石曼子擊殺,足見其戰(zhàn)斗之勇猛。日軍在中朝兩軍進攻之下接連敗退,再次退守乙山,愈匿愈深?!耙疑酱ūP踞,崖深路險,比錦山尤甚”,面對士兵們因為地勢險而不敢進的狀況,身為總兵官,如同當年廣東信宜一戰(zhàn)一樣,陳璘再次以身作則,“親督所部下”于夜間“領兵潛入,包圍巖洞,偃旗息鼓”,直至黎明,陳璘乃發(fā)銃炮,面對陳璘軍隊出其不意的出現(xiàn),日本軍隊瞬時因為驚慌而失去了先前的戰(zhàn)斗意志,爭先恐后登山而逃,最后在懸崖之上,陳璘率軍將敵寇全部殲滅。戰(zhàn)后計功,陳璘自七月至乙山之戰(zhàn),首功,共斬首一千一百余。[9]乙山之戰(zhàn)和信宜之戰(zhàn)如此相似,這也說明陳璘英勇無畏的精神是牢牢刻在其人生軌跡之上的,是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官爵的提升而有所改變的。陳璘作為此次戰(zhàn)爭中明朝水軍的統(tǒng)帥,如同早期剿賊一般,在戰(zhàn)爭期間不畏炮火,身先士卒,屢次率軍擊敗日本軍隊,立下諸多戰(zhàn)功。特別是露梁海戰(zhàn),面對日軍急于退出戰(zhàn)場的困獸之斗,在己方已連折兩員大將的情況下,陳璘仍然在戰(zhàn)火之下沉著指揮,未曾退后半步,成功消滅了日本海上有生力量,展現(xiàn)出了一代抗倭名將的大將之風。

播州龍溪一戰(zhàn),楊應龍軍隊據(jù)險而守,明軍處于不利地位,為了防止軍隊的潰敗,“璘先登,斬小校退者以徇”。而后,明軍又在四牌保兒囤遇伏,陳璘的二裨將亦中伏,當此危急時刻,陳璘招募死士反擊,最終將四牌之賊剿滅。[10]楊應龍的覆滅中,“璘夜四更銜枚上,賊酣睡,斬其守關者,樹白幟,鳴炮”。[11]

以上戰(zhàn)場表現(xiàn)展現(xiàn)了陳璘的奮斗與拼搏,我們今日感慨于陳璘軍事生涯的輝煌與傳奇,驚訝于他官職晉升的速度與高度,但是我們更加需要看到這些光輝成就是陳璘從平民身份一步步通過奮斗,通過戰(zhàn)場上的英勇拼殺所換來的。陳璘的出身與發(fā)跡體現(xiàn)的是陳璘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而這個精神也是我們所需要向這位抗倭名將學習的寶貴財富。

二、保家報國的戰(zhàn)斗精神:東征西戰(zhàn)去平亂

陳璘本身為廣東人,亦發(fā)跡于廣東。明代的嶺南雖然已經(jīng)逐漸擺脫了“蠻夷之地”“發(fā)配之所”的地位,但是仍然與中原、江南等地有著一定差距。嶺南距離中原統(tǒng)治中心山高路遠,五嶺的阻隔以及山高林密的地理特征,特別加上明代嘉靖年間,京城的掌權者忙于應對政治的斗爭及沿海的倭寇,對于嶺南顯得有些力所不能及,而這也使得這塊土地成了滋生叛亂的溫床。明中后期的廣東地區(qū)倭患、盜匪、賊變層出不窮,與其他時期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廣東沿海倭寇與當?shù)赝林劫\所引發(fā)的動亂也往往互相呼應,沿海與山林中同時掀起動蕩,使得廣東統(tǒng)治當局首尾不能相顧,百姓在此雙重威脅之下,慘遭掠奪。

生長在上述的動蕩環(huán)境之中,陳璘自然也會受到一定影響。陳璘的少年大志就在此背景下萌生了。同時廣東地區(qū)盜匪肆虐,客觀上也為陳璘報國提供了契機。嘉靖末年,潮州張璉之亂起,據(jù)史料記載:張璉“乘倭煽亂聚眾焚劫,知縣林業(yè)槐往撫之,為所拘留,勢日張陰與程鄉(xiāng)賊林朝曦等僭擬改號,大埔賊蕭晚等為至犄角,流毒江西、福建、廣東三省”。[12]倭寇肆虐與賊寇騷亂同時興起,張璉甚至還改號建國,賊兵四處搶掠,閩粵贛三省百姓苦受其害。面對這一場席卷閩粵贛三省的變亂,此時還不為人知的陳璘開始步上其軍事舞臺。作為一名當?shù)匕傩?,陳璘并沒有對這一變亂袖手旁觀,他做出了報國衛(wèi)家的選擇,毅然決然地加入了官軍的討賊隊伍之中。陳璘在戰(zhàn)爭之外觀察賊勢,想出剿亂之法,“徒步獻策軍門,首誅潮寇,殲其黨,南韶、河源諸賊以次平定”。[13]在剿滅張璉及其殘黨的戰(zhàn)場上,陳璘初露鋒芒。因為平定張璉之亂有功,陳璘最終獲得了官府賞識,事后被授予韶州指揮僉事一職,陳璘的人生軌跡從此發(fā)生了改變,開始了他縱橫疆場的光輝生涯。

張璉之亂對于陳璘來說只是一個開始,在倭患的背景之下,嘉靖至萬歷年間的廣東盜匪賊亂仍然層出不窮。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廣東英德地區(qū)“大小羅山巢賊竊發(fā),劫掠人民,鄉(xiāng)民窩匿遺殃,仍聚黨為害”。[14]此時已經(jīng)身為指揮僉事的陳璘再次參與了此次剿滅山賊的戰(zhàn)役,陳璘在剿賊戰(zhàn)役中生擒賊首卓文昌,為當?shù)匕傩障麥缫淮蠛?。因為討賊有功,陳璘晉職為廣東守備。[15]作為總兵麾下的一名將領,“各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16],也就是說此時的陳璘已經(jīng)成了駐守一地的武官,其權力與獨立性也有所提高。隨著職位的晉升,陳璘更多地參與了家鄉(xiāng)廣東地區(qū)的軍事平亂。先是曾一本動亂起,隨后廣東各地盜賊蜂起,并借助倭寇之力作亂?!百练值婪富荨⑹?,陷錦囊所,殺千戶黃隆。于是又陷神電衛(wèi),大掠吳川、陽江、茂名、海豐、新寧、惠來諸縣。于是惠、潮間山賊藍一清、賴元爵為首,與其黨黃民太、卓子望、曾仕龍等各據(jù)險結寨,連地八百余里,黨數(shù)萬人?!逼渲兴{一清與賴元爵所引發(fā)的賊亂聲勢浩大,賊黨“彼此響應,遠近附從,嶺東一帶,胥受荼毒”。[17]朝廷命殷正茂提督廣東平亂,陳璘在殷正茂麾下參與平定了賴元爵、高要賊鄧勝龍、揭陽賊及山賊鐘月泉等諸多賊寇,在戰(zhàn)場上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他也晉職官署都指揮僉事,僉書廣東都司。[18]陳璘在歷次討賊平亂的軍事行動中表現(xiàn)出色,獲得了總督殷正茂的賞識,開始被委以重任。盜賊諸良寶撫而復叛,官軍在討伐諸良寶的戰(zhàn)役中受挫,“總督殷正茂請假璘參將,自將一軍”,陳璘第一次獨自領軍,此次戰(zhàn)事,陳璘繼續(xù)“出奇計,攻據(jù)賊朱(諸)良寶,殲焉”。[19]等到賊寇蕩平,朝廷論功行賞,陳璘也被授予了肇慶游擊將軍一職并徙高州參將。[20]

殷正茂之后總督職位則由凌云翼接替,當時廣東羅旁地區(qū)賊寇橫行,賊巢連接山野,凌云翼準備出兵征討羅旁叛亂,并將剿亂官軍一共分為十路。此時的陳璘已經(jīng)成了廣東略有威名的武將,凌云翼自然也將陳璘招入大軍之中,由他親自率領一路大軍從信宜進攻敵軍,整個戰(zhàn)爭當中陳璘共攻破賊巢九十處。戰(zhàn)事結束后,朝廷在該地設置了羅定州及東安、西寧二縣以加治理。陳璘也被任命為副總兵,署東安參將事。[21]朝廷軍隊一共“克巢五百六十”[22],而陳璘一人率軍攻破九十,可見其戰(zhàn)功之顯著。

陳璘逐漸成了維護廣東局勢的重要力量,甚至于當日本一開始侵略朝鮮,明朝“在廷大吏咸推”陳璘入朝作戰(zhàn)的時候,因為廣東惠潮地區(qū)倭患未平,廣東“督府蕭公曰寇在門庭,安可奪我鎖鉈,咨留公保障之”。[23]一省大吏請留,可見陳璘其時對于維護廣東局勢安穩(wěn)的重要性。在陳璘未赴朝鮮戰(zhàn)場之時,岑溪瑤禍亂兩粵,陳璘得知后“奮然如在事”,令其子散盡家財招募兵士,率兵勇“深入不毛,破饅頭孔殼等山”[24],舍家衛(wèi)國之志,陳璘當之無愧。

陳璘出身平凡,成長于倭亂與賊亂相繼蜂起的廣東,看著廣東的家鄉(xiāng)父老在盜賊作亂之下生活困苦,他以匹夫之志而獻剿匪之策,借此之機參軍報國,并因平亂有功而步入官場。在早年的軍旅生活之中,陳璘憑借自己杰出的軍事才能,屢戰(zhàn)屢勝,并憑借一系列的戰(zhàn)功,在官職上節(jié)節(jié)攀登,最終獲得副總兵官這一高職。在個人功成名就的同時,陳璘的平亂剿賊軍事行動,起到了保境安民的重要作用,為廣東地區(qū)百姓掃除了諸多動蕩,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嶺南百姓的痛苦,為廣東局勢的穩(wěn)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從陳璘早期的崛起來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身上那股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那為保家與報國而英勇無畏的戰(zhàn)斗精神,這些都是陳璘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一代代偉大前人所塑造的民族精神。

三、捍衛(wèi)和平的正義精神:援朝抗倭、沉著指揮

萬歷二十年(1592年),豐成秀吉統(tǒng)一日本后,為平息國內(nèi)武士集團對土地問題的不滿,轉(zhuǎn)移國內(nèi)矛盾,發(fā)動了侵朝戰(zhàn)爭。面對日本軍隊的強勢進攻,久疏戰(zhàn)陣且日漸安逸的朝鮮朝廷早已失去了反擊日本的能力,朝鮮軍隊在戰(zhàn)場上一敗涂地,戰(zhàn)爭僅開始一個月,朝鮮京城便被日軍攻陷,國王也被驅(qū)逐。最終朝鮮國王選擇了向明朝請求救援。明朝作為朝鮮的宗主國,如果朝鮮被日本所吞并,毫無疑問對明朝而言將會是一大威脅,并且在朝鮮半島已然暢通無阻的日本軍隊“旦暮且渡鴨綠江”,面對朝鮮“請援之使絡繹于道。廷議以朝鮮為國藩籬,在所必爭”[25],明神宗也沒有理由對這一求救視而不見,于是明朝決定派軍入朝鮮,援朝抗倭,而陳璘也被“卷入”了這規(guī)模浩大的國際戰(zhàn)爭。

面對大規(guī)模的日本軍隊入侵,朝廷想到了曾在廣東參與剿倭的陳璘,“以璘熟倭情,命添注神機七營參將,至則改神樞右副將”。[26]陳璘北上之后,因為朝廷正準備與日本議和停戰(zhàn),故而陳璘暫時沒有入朝。隨著議和事敗,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日本再次用兵朝鮮,明軍主將邢玠認為之前戰(zhàn)役之所以所獲無功是因為水兵力量不足,于是開始募集江南水兵,在朝鮮半島建立起一支海上軍事力量。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陳璘恢復原來的官職,奉命統(tǒng)領廣東士兵入援朝鮮,負責指揮明軍水路之兵。[27]跨海而來的日本軍隊擁有著一支較為強大的海上力量,而明軍在船只數(shù)量以及水軍規(guī)模上都較之為弱。因而在戰(zhàn)爭初期,日本牢牢掌握了海面戰(zhàn)爭的主動權,無論是朝鮮還是明朝軍隊對這一局面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但是陳璘及其所領水軍的到來,逐步改變了戰(zhàn)爭形勢,使得日本軍隊“及見璘舟師懼不敢往來海中”。[28]明軍開始擁有了可以與日本匹敵的海上力量。

在戰(zhàn)爭過程中,日本國內(nèi)突然傳來了豐成秀吉逝世的消息,國內(nèi)戰(zhàn)爭發(fā)起者的逝世讓日本軍隊內(nèi)部開始發(fā)生動搖,最終日本決定退出朝鮮半島。面對敵軍急于脫身戰(zhàn)場的形勢,中朝兩軍沒有放過這一大好時機,決定趁敵人撤軍之際,將其消滅在海上,以解決后顧之憂。作為水軍統(tǒng)帥的陳璘“急遣子龍偕朝鮮將李舜臣邀之”。[29]之后中朝兩國水軍在露梁海上與日本船隊發(fā)生了舉世聞名的露梁海戰(zhàn),這一戰(zhàn)可以說最終決定了朝鮮半島戰(zhàn)爭的勝負。露梁海戰(zhàn)中急于退出戰(zhàn)場的日本軍隊與誓死攔截的中朝軍隊都展現(xiàn)出了拼死一戰(zhàn)的意志。中朝大軍這邊明朝大將鄧子戰(zhàn)歿,而朝鮮水軍將領李舜臣也英勇殉國。面對中朝兩軍強勢的截擊,日本水軍遭受大敗,本就希望脫身朝鮮戰(zhàn)局的日本水軍急于尋求撤逃之機,但是陳璘并沒有放過這批殘敵,他“計燒其艘,矢炮如雨,星焰蔽空,倭遂不支”。[30]露梁海戰(zhàn),明朝與朝鮮聯(lián)軍取得大勝,日本海上力量消亡殆盡,而這場海戰(zhàn)也被列為世界古代八大海戰(zhàn)之一,足見戰(zhàn)爭之殘酷與激烈。

海上戰(zhàn)事的失敗使得日本軍事實力遭受重大挫折,實力大為下降。日軍殘余力量退至錦山。就在錦山,陳璘再次與日本軍隊展開大戰(zhàn),并再次取得大勝,“生擒賊首平秀政、倭帥平正成等”[31],不久日軍便在朝鮮半島遭遇了徹底的失敗。

萬歷年間的朝鮮戰(zhàn)爭,明朝進軍朝鮮半島援朝抗倭,捍衛(wèi)了朝鮮的獨立,遏制了日本的軍事侵略,同時進一步鞏固了中朝兩國的歷史情誼。此次戰(zhàn)爭對東亞三國的力量、地位進行了重新整合,對當時的東亞局勢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遭受大敗的日本停止了侵略行動,東亞地區(qū)保持了數(shù)百年的和平穩(wěn)定局面。陳璘作為此次戰(zhàn)爭中明朝水軍的統(tǒng)帥,屢次率軍擊敗日本軍隊,立下諸多戰(zhàn)功。特別是露梁海戰(zhàn),面對日軍急于退出戰(zhàn)場的困獸之斗,他沉著指揮,成功消滅了日本海上有生力量,展現(xiàn)出了一代抗倭名將的大將之風。陳璘對最后戰(zhàn)爭的勝利有杰出貢獻,作為明軍水軍的統(tǒng)領者,從他加入戰(zhàn)場開始,明朝在朝鮮半島海面才有了與日本一較高下的力量,而陳璘在戰(zhàn)爭當中的指揮得當更是使得這支海上力量發(fā)揮出了巨大戰(zhàn)力,最終在露梁海面將日本海上力量摧毀殆盡?!睹魇贰穼﹃惌U“論功居首”的評價也說明了其在此次戰(zhàn)事中的重要性與功績之大。萬歷朝鮮戰(zhàn)爭的影響至今依然存在。陳璘作為中朝兩國友誼的歷史見證者,他的影響從未消失,直至今日,在朝鮮還生活著數(shù)千名陳璘的后裔子孫,朝鮮人民也仍然記得這位明朝將領在四百多年前為朝鮮的獨立與和平做出的杰出貢獻。

四、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主義精神:西南平叛

播州位于川、貴、湖三省之間,地勢險要,民風彪悍。播州之亂由播州土司楊應龍引起,楊應龍家族世代鎮(zhèn)守播州,在當?shù)赜兄鴺O為強大的力量,楊應龍亦據(jù)此長期壓榨控制當?shù)匕傩?,成為一方霸主。到明神宗萬歷年間,中央與楊應龍的關系逐漸惡化,最終楊應龍正式踏上了反明之路。楊應龍引發(fā)的這場叛亂對西南地區(qū)無論是百姓生活還是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明廷任命李化龍總督湖廣、川、貴軍務兼巡撫四川,負責此次平亂事宜。在出兵播州之前,陳璘正在朝鮮半島與日本軍隊廝殺,等朝鮮戰(zhàn)爭結束,朝廷立即將陳璘調(diào)往了貴州平定叛亂。

播州之役是明代萬歷三大征中最后一征,與平定廣東叛亂相比,這時的陳璘已經(jīng)身經(jīng)百戰(zhàn),甚至還在國門之外與日本軍隊進行過較量,無論在軍事經(jīng)驗上,還是在戰(zhàn)爭策略上都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成長。

楊應龍家族久踞播州,與當?shù)孛缱逋林?lián)系密切,在此次叛亂過程中也借助了苗族的勢力。針對這一情況,為了減少敵人數(shù)量,陳璘在戰(zhàn)爭初期,先是招撫了以往與楊應龍相勾結呼應的“九股惡苗”,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楊應龍的叛亂陣營,也避免了與九股苗的戰(zhàn)場沖突,順利進軍龍溪。

播州之役明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打到了楊應龍城下,在最后一戰(zhàn)中,陳璘在諸路明軍中,率先攻入敵人關卡,戰(zhàn)場上的出其不意也再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楊應龍的軍隊在夜襲之下驚慌失措,大潰而逃,楊應龍本人最終也在絕望之中選擇了自盡。至此,由播州土司楊應龍發(fā)起的西南叛亂被平定,陳璘也再一次在大戰(zhàn)之中取得勝利。

陳璘在平播之役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對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播州之役的平定首先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進而推動了西南地區(qū)行政改革,明朝開始在該地推行改土歸流,將原本游離于中央政權之外的播州地區(qū)納入了統(tǒng)治系統(tǒng)之中。當?shù)匕傩找脖患{入了國家戶口,成了明朝的編戶齊民,不再受到當?shù)赝凉俪林氐馁x稅剝削,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得以增加。在文化上,改土歸流減少了地域之間的行政差異,促進了西南地區(qū)與其他地區(qū)的交流與融合。陳璘作為平定叛亂的重要功臣,他所做的貢獻便是推動了這些影響的產(chǎn)生,對西南地區(qū)的歷史發(fā)展和民族融合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五、足智多謀及務實精神:務實為政、安邦化鄉(xiāng)

陳璘雖然是以武功聞名于世,但是他也是一位足智多謀的“智將”和務實為政的地方官員。

如上述翁源地方志對其“少嫻將略”[32]“講韜略盡得其秘”[33]的評價,陳璘在戰(zhàn)場上屢出奇計,敗敵于帷幄之中。陳璘的崛起便是在總督下令招募熟悉兵法之人以剿張璉時,“獻策軍門,鑿鑿中款,張公奇之”,從而被署于把總領兵。[34]因獻策而起于畎畝,可以說陳璘從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了不同于普通武將的非凡智慧。

康熙《東安縣志》記載,在消滅張璉殘寇林朝曦、林朝敬兄弟的過程中,便是陳璘“計擒之”。[35]

卓文昌叛亂,陳璘在只身入營換回被俘關官員的同時,也借此深入敵營探清虛實,最后“計出之,并自脫”。[36]

凌珠官祖政作亂,“公計斬凌珠”,官祖政又聯(lián)系河源等地賊寇數(shù)萬“聯(lián)營列柵”,陳璘“謀之監(jiān)司,此眾寡不敵,當以計擒”,然后以立功自贖之名策反獄中賊寇,借助了解敵情以及通過他們游說瓦解敵人。[37]

陳璘曾與黃士良等人鏖戰(zhàn),后因兵力不足而被俘兩個月,后陳璘假意服軟于看守,趁機與之飲酒,“公與諸賊歡飲連百酌,大醉而罷,公佯熟睡,頃之,賊各昏睡”,陳璘便以匕首殺死看守而逃?!?strong>[38]

諸良寶為禍廣東,筑高城,設險阻,在其他人都對之束手無策之際,陳璘先是“筑望高樓于山上,高六丈”[39],又針對諸良寶所設守城機關設計破賊之法,最終“出奇計,攻破之”。[40]

鎮(zhèn)戍東安期間,陳璘因為浙兵日益驕橫,對其中違法者“以法繩之”,對此黃玉等百余人叛去,并準備聯(lián)合廣西瑤作亂,陳璘“令居民盡殺雄雞,擊柝者毋報五鼓”,借以麻痹叛軍,趁其松懈之時,陳璘率兵將黃玉等人一網(wǎng)打盡。[41]

朝鮮抗倭戰(zhàn)爭中,日軍因為鹿島、竹島被陳璘攻破,開始堅守順天等處,寄希望于借此“以老我?guī)煟孕⊥П肿湔T之,倭果爭道而出敵”[42],陳璘趁機將出戰(zhàn)之敵一舉殲滅,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播州之役,在攻打青蛇、長坎等四囤的戰(zhàn)役和平定海龍囤戰(zhàn)役中,陳璘多次根據(jù)戰(zhàn)場形勢,運籌帷幄,提出進軍之策,以及針對部分將領與賊相通的情況,以自己所率之軍代替他軍與楊應龍軍對峙,陳璘的這些計策都取得了成功,楊應龍的軍隊也在戰(zhàn)爭中漸次瓦解。[43]

戰(zhàn)場上陳璘足智多謀,而在戰(zhàn)場之下他則轉(zhuǎn)變成了一名為政有方的務實干將。在平定羅旁之后,朝廷在該地設置了羅定州及東安、西寧二縣以加治理。凌云翼認為東安縣新定,需要加以治理,而陳璘便是治理東安縣的最佳人選,于是上奏朝廷任命陳璘為副總兵鎮(zhèn)守東安縣。[44]東安縣剛剛建立,百廢待興,朝廷將陳璘安排在這里也側(cè)面說明了陳璘的能力。供職東安參將之后,陳璘全身心地投入了地方的治理之中。據(jù)《東安縣志》中記載,“而總?cè)株悓④姀妥晕淘瘁慵揖栀D,募兵隸籍,耕戍守世,以捍掫茲土,文武協(xié)慮,民用寧宇”。[45]陳璘甚至于以家產(chǎn)招募兵士并舉家遷往東安,落籍于此,真正做到了為政為民。

作為一個新建之地,東安的治理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但是戰(zhàn)場出身的陳璘在東安政務上卻顯示出了他非凡的治理才能?!肮热肷剑俜步?jīng)略善后,招集流亡,屯守城垣,公署、營堡、橋梁、道路,躬率畚鍤,為將士先,披荊棘辟草萊,撫處瑤壯無不畏威懷德者,于是疆里貼然,井落成聚矣?!盵46]在陳璘的治理之下,東安新縣得到了安定,先前因動亂流亡的百姓得到了招撫,并成為守衛(wèi)城池的力量,既讓百姓有了安身之所,也加強了地方的城防。而在民生方面,陳璘主持建橋修路,親自參與修建工程,面對水患,“陳公璘曾筑堤捍防工力”[47],這些措施讓原本動亂之地的百姓擁有了更為便捷的生活。對于東安的少數(shù)民族陳璘也以懷柔政策加以安撫,促進民族和諧相處的同時也減少了地方的動蕩。

陳璘在東安的治理工作可以說務實地抓住了當?shù)氐闹攸c問題,并通過一系列為政措施,為東安縣的開發(fā)與治理做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東安新縣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敖镔N然,井落成聚”便是對陳璘治理東安政務的最好評價。

戰(zhàn)場上種種計策和地方治理中的游刃有余,說明陳璘并不是只知戰(zhàn)場廝殺的武夫。他既有戰(zhàn)場上的謀略,也有治理地方的為政之才;他既能在戰(zhàn)局中以計破局,推動戰(zhàn)爭勝利,減少戰(zhàn)爭傷亡,也能在地方上安民治域,維持百姓生計,維護地方安定。他實屬不可多得的人才。

六、結語

陳璘的軍事生涯從獻策軍門平定潮州張璉之亂起,他參加了萬歷朝鮮戰(zhàn)爭和播州平叛,既斬功于國內(nèi),又顯威于海外,他的戰(zhàn)場表現(xiàn)是無可挑剔的。陳璘本人以平民之軀持報國保家之志,憑借戰(zhàn)功屢次升職,最終官拜當朝一品,他的成功來自自身頑強不屈、奮斗不息的奮斗精神,來自于不畏艱險、身先士卒的英勇無畏精神,同時也是其務實為政的結果。他的崛起之路便是其奮斗不息之路。陳璘還通過歷次平叛息亂促進了地區(qū)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萬歷朝鮮戰(zhàn)爭的勝利更是維護了朝鮮國的獨立,促進了中朝兩國的歷史情誼,對東亞格局的和平與穩(wěn)定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這些貢獻都是我們所不能忘卻的。

參考文獻:

[1]張廷玉等:《明史·陳璘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404頁。

[2]《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嘉慶)翁源縣志》卷12《列傳·陳璘》,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247頁。

[3]《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縣志》卷7《藝文志·陳大將軍傳》,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442頁。

[4]《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縣志》卷7《藝文志-陳大將軍傳》,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443頁。

[5]《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縣志》卷7《藝文志·陳大將軍傳》,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443頁。

[6]《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縣志》卷7《藝文志·陳大將軍傳》,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444頁。

[7]《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東安縣志》卷9《名宦態(tài)·太保陳龍崖公傳》,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68頁。

[8]《明實錄·神宗實錄》卷329,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第6085頁。

[9]《明實錄·神宗實錄》卷329,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第6091頁。

[10]張廷玉等:《明史·陳璘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406頁。

[11]張廷玉等:《明史·陳璘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407頁。

[12]《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潮州府志》卷5《兵事》,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164頁。

[13]《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嘉慶》翁源縣志》卷12《列傳·陳璘》,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247頁。

[14]《廣東歷代方志集成·(乾?。┯⒌驴h志》卷2《兵防志》,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459頁。

[15]張廷玉等:《明史·陳璘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404頁。

[16]龍文彬:《明會要·職官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753頁

[17]夏燮:《明通鑒》,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第1873頁。

[18]張廷玉等:《明史·陳璘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404頁。

[19]《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嘉慶)翁源縣志》卷12《列傳·陳璘》,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247頁。

[20]張廷玉等:《明史·陳璘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404頁

[21]張廷玉等:《明史·陳璘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404頁。

[22]張廷玉等:《明史·《凌云翼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861頁。

[23]《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縣志》卷7《藝文志·陳大將軍傳》,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445頁。

[24]同上。

[25]張廷玉等:《明史·外國一·朝鮮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292頁。

[26]張廷玉等:《明史·陳璘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405頁。

[27]張廷玉等:《明史·外國一·朝鮮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298頁。

[28]張廷玉等:《明史·陳璘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405頁。

[29]張廷玉:《明史·陳璘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405頁。

[30]《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嘉慶)翁源縣志》卷12《列傳·陳璘》,廣州:嶺南美術出版2009年,第247—248頁。

[31]《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縣志》卷6《人物志·陳璘》,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323頁。

[32]《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嘉慶》翁源縣志》卷12《列傳·陳璘》,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247頁。

[33]《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縣志》卷7《藝文志·陳大將軍傳》,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442頁。

[34] 同上。

[35]《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東安縣志》卷9《名宦志·太保陳龍崖公傳》,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67頁。

[36]同上。

[37]《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縣志》卷7《藝文志·陳大將軍傳》,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443頁。

[38]同上。

[39]《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縣志》卷7《藝文志·陳大將軍傳》,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444頁。

[40]《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東安縣志》卷9《名宦志·太保陳龍崖公傳》,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67頁。

[41]《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縣志》卷7《藝文志·陳大將軍傳》,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445頁。

[42]《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東安縣志》卷9《名宦志·太保陳龍崖公傳》。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68頁。

[43]張廷玉等:《明史·陳璘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407頁。

[44]《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東安縣志》,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67頁。

[45]《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東安縣志》,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6頁。

[46]《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縣志》卷7《藝文志·陳大將軍傳》,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444頁。

[47]《廣東歷代方志集成·(道光)東安縣志》卷1《山川志》,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382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丨云安區(qū)委宣傳部

一審丨陳海杏

二審 丨鐘燕華

三審丨蕭湘平

創(chuàng)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覺得不錯,請點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