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有人在杭州西湖“劃船不如泡腳”,有人在南京夫子廟“看燈不如看人”,更有人在深圳梧桐山“登山堪比攀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導航的路線變成“豬肝紅”,當景區(qū)廣播變成“尋人啟事聯播”。

在人群中被擠著前進的我們才意識到:清明踏青不是旅游,是我們對“人多”這一概念底線的再次刷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擁堵第一名:杭州西湖

無人機從天空拍攝的西湖景區(qū),遠遠看去是一幅詩意山水畫。

仔細一看,怎么路上像有蟲子在爬?

再看看,原來是游客排成的長隊正在緩慢前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無論你是2個輪子還是4個輪子,還不如靠人力驅動的兩條腿。

南山路、北山路“龜速通行”,坐在大巴車里的游客只能抱怨:“步行比開車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斷橋、蘇堤等著名景點更是被擠成“人肉馬賽克”,武警不得不用警戒線引導單向通行,才能勉強維持秩序。

更有老人在雷峰塔景區(qū)“徒手”攔車,要求加一個座位把他從這里帶走,簡直就是“現實版人在囧途”。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數據顯示,清明假期首日杭州西湖接待游客58.7萬人次,三天總客流量預計突破240萬人次。

游船碼頭擺起了“長蛇陣”,乘船排隊超過1個小時,部分游客因等待過久放棄乘船,“生無可戀”地開始在湖邊泡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被“困”在西湖景區(qū)的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西湖的水,我的淚,不是雨水是汗水?!?/strong>“建議西湖改名‘人湖’,畢竟‘人山人?!攀俏骱恼鎸崒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擁堵第二名:南京夫子廟

清明假期三天,南京的建康路、平江府路實施臨時交通管制。

為了保障通行,武警筑起“人墻”引導游客單向通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秦淮河最有名的畫舫碼頭排起百米長隊,游客戲稱“排隊兩小時,游船五分鐘”。

更有游客在老門東木香花展前“踮腳拍照”,結果一不小心就把手機扔進了護城河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游客走在夫子廟步行街里簡直是“寸步難行”,武警只能采用“拉鏈式”放行,每10分鐘放一批游客進入核心區(qū)。

老城區(qū) “螺螄殼里做道場”,這里道路狹窄,步行街與游船項目高度集中,夜間燈光秀加劇了人流聚集。

此外,身著漢服的游客占比超30%,他們時不時停下拍照打卡,也導致這里的 “動態(tài)擁堵”。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統(tǒng)計,南京夫子廟 - 秦淮風光帶清明假期首日接待游客124.8萬人次,全市納入監(jiān)測的 644家A級景區(qū)累計接待游客2046.8 萬人次

躺在家里的南京市民評論道:“人是下午擠進夫子廟的,天都黑了還沒擠出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擁堵第三名:深圳梧桐山

隨著全民登山的熱潮,深圳人把踏青直接玩成“極限運動”,6條登山道全部超負荷運轉。

因此,地鐵8號線在這個假期“人擠人”,鹽田路站高峰時段擁擠不堪,部分乘客需等3趟車才能進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好不容易進了景區(qū),抬頭一看才發(fā)現,凌云道、登云道等登山路線變成“人體傳送帶”,游客需等待半小時以上才能挪動。

凌云道坡度 70 度,游客手腳并用“攀巖”,下山的人戲稱“比上山還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網友調侃:“深圳人清明三件套:爬山、堵車、發(fā)朋友圈?!?/p>

更有人在半山腰掏出手機辦公,美其名曰“帶薪登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數據顯示,清明假期首日短時客流達數萬人次,#感覺有一億人在深圳堵山#話題閱讀量超 5 億。

網友調侃道:“梧桐山的螞蟻都在排隊,有沒有人考慮一下螞蟻的感受!”

在清明假期出來旅游的打工人無奈地說:“深圳人:白天堵山,晚上堵車,主打一個‘全時段擁堵體驗’?!?/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擁堵第四名:上海外灘

清明假期上海跨江交通壓力驟增,地鐵2號線、10號線限流,大量游客只能依賴地面交通。

正常工作日的上海灘已經是“打車難于上青天”,清明假期每晚19:30的外灘燈光秀更是吸引了數萬游客,觀景臺直接被擠成“罐頭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延安東路隧道直接堵成“停車場”,跨江隧道得上了“腸梗阻”,延安東路隧道出城方向車輛排隊超3公里。

司機在車里等待的時候用手機可以看完一整集《甄嬛傳》。

南京路步行街出現了“摩肩接踵”真實場景,更有游客戲稱“每走一步都在做‘親密接觸’社交實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網友為了避免人多決定凌晨2點再來打卡外灘,發(fā)現“大聰明們”都在夜游。

原來大家都想避開人流,結果集體變成了外灘上的“夜行動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數據顯示,外灘濱水區(qū)瞬時峰值3.5萬人,南京路步行街瞬時峰值3.9 萬人,同比增長 8.8%。

網友神評:“黃浦江里的魚估計都沒有岸上的人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擁堵第五名:重慶洪崖洞

千廝門大橋直接變身“人體拉鏈”,游客在橋上擺出“金雞獨立”姿勢拍照,交警在橋下表演“凌波微步”疏導車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抬頭望向洪崖洞的11層吊腳樓,每層都在上演“密室逃脫”:前有游客舉著自拍桿擋路,后有導游拿著擴音器喊號。

有網友吐槽:“洪崖洞的燈光秀,照的不是建筑,是人頭?!?/strong>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統(tǒng)計,洪崖洞景區(qū)11時至23時持續(xù)擁堵,周邊道路通行速度降至10公里/小時以下。

游客們在網紅景點“報復性打卡”,扎堆拍攝“千與千尋同款”,抖音 #洪崖洞夜景# 話題播放量超 10 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外,地形魔幻也是導致擁堵的原因之一,洪崖洞位于懸崖邊,進出只有一條新華路,車輛爬坡時“油門踩到底,不如行人跑得快”。

坐在網約車上的游客感嘆道:“重慶司機太難了,既要防導航失靈,又要防游客突然從橋洞里鉆出來?!?/strong>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語

清明假期,我們用擁堵丈量山河,用排隊感受文明。

從西湖的“人肉馬賽克”到洪崖洞的“人體立交橋”,每個景區(qū)都是一部“人類行為藝術片”。

或許,真正的旅行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你在哪個景區(qū)留下了“到此一堵”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