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眼里,臺灣沒那么重要!日媒預測美國亞太重心已變

在全球局勢快速變化的背景下,美國對臺政策的不確定性似乎正在加劇,《聯合早報》指出,北京可能會抓住這次機會來測試華盛頓的決心,比如4年內采取行動,讓答案變得越來越清晰。

眼看局勢越來越不利于自己,臺灣決定亮出兩張關鍵底牌,以獲得美國的保護,只可惜,事實注定要讓其失望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賣了大哥賣二哥?臺聯電與美合并

其實,臺灣亮出的兩張底牌,一個是半導體產業(yè)整合計劃,一個是經濟補貼應對方案。

首先,我們將目光投向了半導體行業(yè)。近日傳出消息,臺灣的聯華電子企業(yè),有意與美國格羅方德合并。根據半導體行業(yè)數據分析,聯電目前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份額為5.3%,而與其合并的格羅方德則略遜一籌,占4.9%。若兩者聯手,其綜合市場占有率將超過10%,躍升為全球第二大。

然而,這一看似能增強市場地位的舉動,卻被島內視為“賣臺”的序曲。業(yè)內人士甚至直言“此舉不亞于賣了大哥賣二哥”。

我們知道,此前臺積電拿出上千億投資美國,并計劃在亞利桑那州建立6座工廠如今二哥聯電也步上后塵。有人擔憂,對于臺灣這樣一個相對依賴半導體產業(yè)的地區(qū)來說,任何供應鏈的轉移都可能意味著競爭力的削弱和經濟基礎的動搖。此舉甚至還會導致人才外流,讓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版圖中的角色逐漸邊緣化。

2、討好美國,臺灣有多少底牌可用?

更重要的是,這不過是臺灣采取的第一道“討好措施”。

面對美國對臺灣產品征收32%的關稅,臺灣不僅沒有想著反制,反而選擇以提供880億新臺幣的補貼方案來安撫民眾。

不僅如此,臺當局思索數日后,再次做出決定:進一步加碼投資,電子、石化等產業(yè),全都可以隨時投資美國,同時,臺灣也列出一串清單,計劃從美國購入更多武器。

只是,與臺灣每年可能損失的370億美元相比,這點補貼資金顯得“杯水車薪”,更糟糕的是,臺當局在面對困難時,居然想的是如何利用財政赤字來掩蓋實質問題、如何去堵住民眾的嘴巴。難道這樣就可以掩耳盜鈴,當做問題不存在了嗎?

可想而知,臺灣的所謂應對解放軍的“底牌”,只會一點一點擴大美國的“胃口”,先是臺積電,后是聯電,再然后是高昂軍購清單和投資方案,之后呢?他們還能掏出多少“底牌”?又有多少底牌可以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解放軍4年內采取行動?

事實上,無論是半導體合并還是關稅經濟打擊,臺灣都面臨著不小的生存挑戰(zhàn)。

對此,《聯合早報》指出,在這些復雜的背景下,北京或許會在4年后采取小規(guī)模行動,以此試探美國態(tài)度。而一旦美國“保臺”承諾動搖,那距離兩岸統一,恐怕也就不遠了!

比如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科爾比的發(fā)言,他表示,如果臺灣失守將對美國利益造成嚴重打擊,但是,盡管臺灣在抵制中國大陸的擴張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并不構成美國的“生死攸關的利益”。

他指出,從明確承諾保衛(wèi)臺灣的角度看來,成本顯然超過潛在收益。

科爾比作為對華鷹派成員之一,向來認為中國是美國的首要威脅,而他的立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態(tài)度。

要知道,2021年《經濟學人》一度將臺灣成為全球最危險之地,暗示美國的戰(zhàn)略模糊不足以威懾中國。如今美國態(tài)度的變化,是否意味著,臺灣并不在美國“亞太防御警戒線”之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4、臺灣壓根不在美國防衛(wèi)警戒線內

所謂“亞太防御警戒線”,其實就是1950年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提出的“艾奇遜線”。

這是美國在冷戰(zhàn)初期為了防止共產主義擴散而設立的一條戰(zhàn)略警戒線,當時主要包括了日本、沖繩、菲律賓等地區(qū),而韓國和臺灣則未被列入這條防線。

然而,隨著地區(qū)局勢的變化,美國調整了戰(zhàn)略,將韓國納入了防御圈。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里,華盛頓的智庫一直在審視臺灣在美國安全戰(zhàn)略中的地位。

但據《日經》報道,史汀生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凱莉·格里??浦赋?,她認為日本才是當前美國在亞太地區(qū)防御的核心,臺灣并不在此防御圈中。

其實,從日媒的報道中不難看出,“棄臺論”甚囂塵上,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臺灣若是仍認不清“中國統一”的現實,最終極有可能面臨被“掏空”并被“棄”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