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名稱不僅代表著每個人的歸宿,更是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從一個國家的名稱中我們可以顯而易見的看出其國家性質(zhì),我國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先輩們浴血拼搏為我們爭取而來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性質(zhì),帶給人民濃濃的自豪感。“中國”這一名字,代表著華夏民族已擺脫過去被欺辱侵略的歷史。

這也讓我們產(chǎn)生疑問,當初侵略我國的的日本,他們的國家全稱是什么呢?為何幾乎沒人知道?讓我們接著往下看吧!

喜提“倭國”稱號

東漢時期,中原大地極為強盛,不僅物產(chǎn)豐饒,軍事力量雄厚,還擁有著悠久完善的文化體系,這些都讓周遭小國感到望塵莫及,心生畏懼。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漢光武帝劉秀為了展示大國風范,于是宴請周遭小國,允許他們前來覲見,并許諾可以與東漢進行文化交流。

漢光武帝劉秀的允諾過于吸引人,鑄造小國沒有不想了解中原文化的。于是紛紛趕往宴會,看到中原盛況后,更是眼熱無比,紛紛宣布依附于東漢,成為其附屬國。

這其中便有一個島國,他坐落于東方海上,由于物產(chǎn)資源極其匱乏,人們吃不到有營養(yǎng)的食物,所以個個生的身材矮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漢光武帝對這些身材矮小之人極感興趣,一番打聽之下,才明白他們來自于琉球之地,那里本來是中原皇室放逐罪犯的地方。

但既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選擇臣服,劉秀便想為他們起個名字,畢竟雖然島國很小,但也算是政權(quán)完整的國家,沒有名字,實在是說不過去。

奈何島國一沒有光榮的歷史,二沒有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想要起一個響亮的名字,實在是難如登天。于是光武帝劉秀靈光乍現(xiàn),根據(jù)起使者矮小的身材,為其取了個“倭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意思為身材矮小的國家。當時的倭國使者并沒有認為名字有何不妥之處,反而被漢光武帝親自賜名的舉動搞得感動不已,美滋滋的帶著這個稱呼回家去了。

倭國改名日本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原大地的政權(quán)也進行了多輪更替,但唯獨沒有變化的是,其強大的地位依舊是周遭小國無法比擬的。倭國也跟隨著中原文明的發(fā)展,吸收文化知識,慢慢強大了起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逐漸成長起來的倭國開始對其國名產(chǎn)生了極大不滿,身材矮小一直是倭國人心中的痛。因此他們想要擁有一個響亮國名,其國內(nèi)學者認為,同樣作為東方之地,倭國每天更早迎接日出,所以他們想要改名日本。

但當時的他們實力低微,想要改名也得征求中原王室的同意,而當時中原正值隋朝。對于倭國改名之事,隋朝君主一言否決。

他覺得漢光武帝劉秀所起的名字貼切極了,沒有更改的必要,對此倭國敢怒不敢言,只得繼續(xù)頂著“倭”這個恥辱的帽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直到了大唐時期,倭國的日子才好過起來。眾所周知,大唐是一個極度包容的王朝,不僅國力強盛,而且還喜歡對周邊國家進行文化輸出。當初鑒真東渡,來到日本之后,發(fā)揚國力,傳承宗教,教當?shù)匕傩諠h語。

也正因如此,倭國看到了改名的希望,于是向大唐又一次提交了改名申請。大唐國君果然寬厚,在其眼中,倭國想要改名日本的行為,說明其民族已經(jīng)有了榮辱意識。

這是中原大地與其長時間文化交流帶來的積極影響,因此便同意了其申請。至此,日本徹底擺脫了倭人帽子。

逐漸膨脹的日本

雖說在文獻中,日本已經(jīng)成功改名,但由于其國家盛產(chǎn)海盜,經(jīng)常騷擾其他國家。因此痛恨日本的人們便將他們稱之為“倭寇”,尤其是在明清時期,日本的海盜甚至于大肆的在明朝和清朝的邊境進行騷擾。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因此,明清皇室也放棄了稱呼日本為日本,反倒是“倭寇”成了日本的代名詞日本雖然不滿意,但卻無法辯駁,誰讓自己本來就身材矮小呢?他們知道,想要讓世人對其國家尊重,首先其國家就要有強大的實力。

于是他們開始發(fā)展國力,再后來明治維新期間,日本更是努力學習先進技術(shù),甚至于為了抱緊西方國家對大腿,果斷的拋棄了華夏民族這個自己追隨了近千年的大哥。

國力得到提升后,日本形成了軍國思想,他們居然愚蠢地認為,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的思想是正確的,而像華夏民族這樣對周遭國家進行幫助的想法是愚昧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們開始膨脹,不僅效仿英國的“日不落帝國”,他們也自稱“大日本帝國”,更是打算通過侵略這種非正義的舉動去占領(lǐng)土地。而他們侵略的目標,居然就是為其思想啟蒙,并且近千年來幫助其發(fā)展的中原大地。

后來的這段歷史,我們都熟知,日本在二戰(zhàn)時向我國領(lǐng)土發(fā)起了侵略。但是他們的炮火并沒有打垮華夏人民的意志,反倒是激發(fā)出人們誓死捍衛(wèi)華夏領(lǐng)土的決心。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日本侵略者最終被驅(qū)逐而出。

作為戰(zhàn)敗國,日本再無理由自稱帝國。只得又重新把自己的國名從“大日本帝國”改回了“日本國”,時至今日,日本依舊在沿襲這個稱呼。

結(jié)語

由此可以看出,華夏民族自古至今都是寬容大度的民族,不僅是當初的漢光武帝,劉秀還是后來的隋唐時期,都秉承了對周遭國家進行幫助而并非武力侵占的措施。

然而,日本如此長時間的依附,卻沒有汲取到華夏民族優(yōu)良的作風,實在是令人惋惜。

時至今日,這段悲慘的歷史已經(jīng)過去,但同樣我們也要牢記歷史,牢記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對我國造成的傷害,從日本的發(fā)展史,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民族是沒有廉恥心的,他們只會不斷的追求強大的國家,而對于那些曾經(jīng)給予其幫助的國家,也會恩將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