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清晨6時47分,一段恒春外海上空的無線電通話忽然成為海峽兩岸與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
解放軍飛行員用中英雙語對美軍機喊話,質問其進入臺島附近24海里空域的意圖。
臺媒對此驚呼“竟敢”,似乎暗示著美軍在這一海域行動“天經(jīng)地義”,而中方的正當防衛(wèi)舉動卻被冠以意外色彩。

這種措辭背后,既有臺灣媒體與美國長久以來形成的聯(lián)結,也有對解放軍軍事崛起的復雜情緒。
與1996年臺海危機時的情景相比,今時今日,在技術、心態(tài)甚至國際格局上,都已悄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事件來龍去脈
2025年4月3日清晨6時47分,美軍軍機再度現(xiàn)身臺灣南部外海,距離屏東縣恒春鎮(zhèn)僅24海里。
彼時,解放軍正處于“海峽雷霆-2025A”聯(lián)合演訓的關鍵階段,一旦察覺有外部軍機抵近偵察,便迅速進行緊急攔截。

根據(jù)臺灣媒體隨后爆出的錄音,解放軍殲-10C飛行員以冷靜而克制的嗓音發(fā)出警告:“進入中國臺灣省管轄范圍,表明你的意圖并迅速離開?!?/p>
這樣的對話令人聯(lián)想起以往大國對峙的場景,卻帶著明顯的當代特征。
美軍此次出動RC-135、E-3、P-8等多型軍機,意在構筑“情報-指揮-作戰(zhàn)”一體化偵察鏈,通過捕捉解放軍演訓的電磁信號與兵力部署,為后續(xù)行動做準備。
中方則迅速調(diào)整空中力量,以雷達鎖定、伴飛驅離等方式進行反制;必要時還會釋出紅外干擾彈等手段,既保持克制又展現(xiàn)決心。

臺灣媒體對于這次攔截表現(xiàn)出“滑跪式震驚”,用“竟敢”來形容解放軍的行動,表達出的情緒似乎在暗示。
美軍仿佛擁有某種毋庸置疑的優(yōu)先權,而任何來自解放軍的強硬反應,都顯得出其不意。
回顧上一個世紀末的1996年臺海危機,當時臺灣輿論曾宛如看一場“美軍航母秀”,把美方力量奉為“最安全保障”。

如今,時光流轉近三十年后,解放軍已在臺海附近具備區(qū)域拒止與有效攔截的能力,這種“角色反轉”更令臺媒暗自心驚。
二、24海里主權邊界與國際空域之辯
臺媒在報道中,反復提及所謂“24海里并非單一國家專屬空域”的論點,試圖借此營造一個“國際空域”氛圍。
然而,在國際法的核心文件《芝加哥公約》中,早已明確確立了各國對其領土上空享有完全與排他的主權。

雖說12海里為領海基線,后續(xù)還可加設“毗連區(qū)”直至24海里,但對于臺島周邊的主權歸屬,中國大陸也有其更深的法律基礎,即聯(lián)合國2758號決議所確立的“一個中國原則”。
更有趣的是,在美國自身的軍事活動中,對于“12海里領空主權”的運用常常帶有鮮明的“雙重標準”色彩。
當在加勒比海等區(qū)域攔截俄羅斯軍機時,美方屢屢宣稱自己擁有足夠法理依據(jù);而在臺海,卻又大談什么“不影響航行自由”。
中美兩國在具體法律條文的理解上,顯然存在各說各話的分歧,但背后更是圍繞臺灣主權地位的深層博弈。

2025年4月1日,中方海警艦艇編隊按照“一個中國原則”正式展開環(huán)臺島執(zhí)法巡航,對外發(fā)出了在法理與行動上合二為一的信號。
許多觀察人士指出,這或許意味著中方在進一步強化對臺海的實際管控,臺當局及其外部支持勢力慣用的“海峽中線”“國際水域”之說隨著局勢演變,恐將愈發(fā)難以立足。
三、從“航母陰影”到“東風驚雷”的逆轉之路
回溯到1996年臺海危機之時,美軍航母編隊的出現(xiàn)對于當時尚在升級裝備的解放軍而言,無疑是一種強大的震懾。

那一年里,臺媒的基調(diào)更多是對美國軍事力量的推崇。
本著求助心態(tài),他們希望“航母一來,形勢可解”。
當時解放軍遠程對海打擊能力不足,對先進電子偵察手段也不夠完備。
但到了2025年,隨著“東風-26”“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的亮相,美軍航母在臺海附近活動的風險驟然上升。

再加上解放軍利用殲-16D等機型進行電子對抗與壓制,配合空警-500等預警系統(tǒng),整個空中作戰(zhàn)體系的“信息化到智能化”升級令遠道而來的美軍必須掂量后果。
如今,不僅僅是解放軍攔截美機的頻次激增,從伴飛警告,到發(fā)射干擾彈、截獲通信,都表明中方具備了貼身纏斗的能力。
因此,2025年的臺海演訓期間,美軍“卡爾文森”號航母編隊因中東局勢等原因久未現(xiàn)身臺海,讓臺媒一度質疑美方究竟能否如過去一般“隨叫隨到”。

五角大樓的年度《中國軍力報告》亦承認,解放軍在臺海2000公里半徑之內(nèi)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反介入/區(qū)域拒止體系,將美軍介入風險推向更高水平,也不得不考量如何“靈活機動”,而非“一味硬闖”。
這種軍力嬗變的背后,不僅是武器裝備的突飛猛進,更是解放軍實戰(zhàn)化理念與區(qū)域協(xié)同作戰(zhàn)能力的綜合展現(xiàn)。
臺灣方面一直標榜其“防御作戰(zhàn)”思路,卻在演訓場乃至空域上不再享有十足優(yōu)勢。
正是這一實力落差的拉大,才讓臺媒在看到解放軍的強硬反應時,更添一份糾結。

四、170國VS美日聯(lián)盟——輿論與立場的分化
臺海周邊的突發(fā)消息往往會直接沖擊國際關系大盤。
自2022年佩洛西竄臺后,已有約100余國重申了一個中國原則。
到2025年,又有東盟、非盟等多邊組織在公開場合警告外部勢力勿在臺海制造沖突,這一趨勢表明,當世界多數(shù)國家在權衡自身利益時,傾向于不介入高風險博弈。
事實上,美國與日本公開對外發(fā)表的聯(lián)合聲明中,常會提到“反對單方面改變現(xiàn)狀”。

然而,歐洲國家對是否跟進并無統(tǒng)一看法,大多數(shù)歐盟成員甚至不愿在這一問題上卷入過深,估計只有15%左右的國家愿意公開表態(tài)。
這種態(tài)度上的分化,說明臺海問題并非僅僅是地緣政治紛爭,更多是國家彼此利益考量的結果。
與此同時,日本還在炒作所謂“臺海有事撤僑12萬”,給沖繩等地帶來了高度安全焦慮。
再加上此前特朗普政府對日本汽車業(yè)加征關稅,引致日本內(nèi)部關于經(jīng)濟“自?!迸c軍事“站隊”的兩難。

對日本而言,這場博弈不僅關乎地區(qū)安全,也直接影響其海外投資、出口通道等切身利益。
而在另一端,“一帶一路”沿線眾多國家對臺海局勢的態(tài)度趨于沉默:這些國家往往傾向于通過經(jīng)貿(mào)合作與中國維持穩(wěn)定訊號。
一旦美國、日本等國在臺海問題上采取強硬立場,這些國家很可能更擔憂全球供應鏈動蕩,而不愿隨之投入對抗。
由此可見,所謂臺?!皣H化”的聲音,或許并不如部分媒體宣稱的那般得人心。

五、臺媒“竟敢”背后:心理落差與現(xiàn)實困境
對島內(nèi)媒體來說,為什么會在攔截事件上出現(xiàn)“竟敢”這樣的話語?回過頭去看,就能發(fā)現(xiàn)“竟敢”所折射的,正是一種心理與現(xiàn)實的雙重失衡。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臺灣內(nèi)部對于美國的軍事介入始終抱有較高期望值。
無論是軍售、演習還是政治層面的“力挺”,都被當作維系自身安全與國際舞臺存在感的象征。
而如今,美軍機依舊在臺海附近活動,然而卻被解放軍快速逼退。

這種轉變,讓部分媒體在情感上難以適應,也加大了他們對未來局勢的焦慮。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臺灣輿論場中一直存在對自我身份與前途的迷惘:既想享有美國“保護傘”,又害怕成為大國競爭的“棋子”。
既渴望在“兩岸問題”中保持某種平衡,又孤注一擲地偏向外部勢力。
一旦外部保護乏力甚至出現(xiàn)缺席,臺媒的語氣自然會急轉而下,用“你怎么敢”或者“你竟敢”來表達復雜的不甘與無奈。

同時也必須指出,臺灣方面在發(fā)布涉軍事件時,往往存在一定的信息篩選傾向。
大多數(shù)臺灣媒體幾乎不愿提及2025年4月2日解放軍已連續(xù)攔截過RC-135、E-3、P-8等多型美機的事實,更不談這些美軍機在臺海出現(xiàn)的具體目的,把焦點集中在“攔截”本身,從而塑造所謂的“震驚氣氛”,引導讀者只看到解放軍“出手硬”,而忽略了美方的前置動作。
結語
回顧這場從4月2日到4月3日的連續(xù)攔截,“主權無聲,但行動震耳欲聾”的含義在臺海上空再次得到體現(xiàn)。

不管臺媒如何渲染或驚呼,中方對臺海安全與領空的維護措施僅是一個國家正當權利的自然延伸。
更值得深思的是,隨著解放軍軍事能力日益精進,當“航母陰影”不再籠罩兩岸,這片區(qū)域正逐步走向嶄新的平衡。
在此背景下,任何外部勢力的故意試探,都可能遭遇解放軍更專業(yè)也更果斷的攔截與驅離。
當“竟敢”成為兩岸輿論的熱議話題,也正是兩岸關系與國際格局發(fā)生深刻調(diào)整的寫照。
只是不知,下一次臺媒還會以怎樣的角度去描述一次本應平常無比的防衛(wèi)行動?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