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超市時,我遇到一件小事,不大,卻讓我回味了很久。忍不住想分享給大家。

一個4、5歲的小男孩,正牽著媽媽的手,在水果攤間蹦蹦跳跳。

他一邊走還一邊扯著媽媽說:“媽媽媽媽,看,那是我們昨天吃的桃子!”

走到櫻桃攤位前時,他突然一頓,像發(fā)現(xiàn)了什么寶藏似的。

他兩眼發(fā)亮,猛地松開媽媽的手,手一伸,從那堆深紅色的櫻桃里拽起一顆,直接往嘴里一塞。

我站得不遠,眼睜睜看著這一幕,心里剛一動念,果不其然——

“哎!誰家孩子啊?怎么這么沒素質(zhì)!”

聲音很大,不是“提醒”,而是“斥責(zé)”。整個水果區(qū)的人都被驚動了,轉(zhuǎn)頭看過來。

說話的,是超市里一個三十來歲的女員工,戴著工牌,穿著統(tǒng)一制服,手里還拿著一臺收銀用的小票機。

她快步走來,臉上寫滿了不滿,眼神直接“釘”在小男孩身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這孩子,怎么能隨便拿東西吃?”她語氣沖得很,語調(diào)高,明顯是故意說給周圍人聽。

小男孩當場愣住了,眼睛瞪得溜圓,小嘴微張著,嘴里的櫻桃還沒來得及嚼,眼圈就一下紅了。

他媽媽就站在一旁,原本正低頭挑選水果,被這一聲驚得一抬頭。

她眉頭皺了一下,臉上有些尷尬,也有點錯愕。

很多人以為她要護短,畢竟,現(xiàn)在不少家長聽到別人說自家孩子“沒素質(zhì)”,哪能忍?

可這位媽媽沒有立刻爭辯,也沒有馬上回懟“你憑什么罵我兒子”。

她只是蹲下來,輕輕拍了拍兒子的手,語氣不高,但溫和堅定:“寶貝,不能這樣了,知道嗎?這是人家賣的東西,沒問就拿,是不對的。”

小孩點點頭,鼻頭一皺,像要哭,但又忍住了。

然后,她站起來,看著那個員工,很平靜地說了一句:“孩子不懂事,是我沒看住,給你們添麻煩了。我這就稱一斤?!?/p>

說著,她從包里拿出紙巾,蹲下擦了擦孩子嘴角的汁,又叮囑他說:“媽媽沒提前告訴你,是媽媽的疏忽。但以后你不能這樣了,好嗎?”

接著,她挑了一些櫻桃,拿去稱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時候,那超市員工的臉上有點掛不住,聲音小了些:“我是怕別人學(xué)啊,現(xiàn)在好多孩子都亂抓,最后還賴我們沒看住?!?/strong>

媽媽笑了笑:“我理解你們工作不容易。我沒有提前提醒,是我沒做好。下次我們會注意。”

一句話,不卑不亢,沒有回避責(zé)任,也沒有討好,只是簡簡單單、干干凈凈地表達清楚立場。

周圍的人開始議論了,有位穿碎花衫的老太太說:“哎呦,這媽媽教育得不錯,難怪孩子也沒有撒潑?!?/p>

我看著那一對母子,心里一陣佩服。

后來我在收銀臺又碰見這對母子。

小孩安安靜靜地站在媽媽身邊,不吵不鬧。結(jié)賬時,他還幫媽媽把牛奶遞上去,嘴里說著:“要付了錢才可以喝。”

孩子的“教養(yǎng)”,從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天天“教”出來的。

有些人會說,孩子小,不懂。

但我想說,他們什么都看得懂,只是有沒有人在第一時間告訴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你說那個員工有沒有錯?

她可能也是見多了、心煩了,所以忍不住直接“噴”出來。她不是真的惡意,只是缺了點分寸,尤其是面對一個年幼的孩子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如果不是這位媽媽的處理方式夠冷靜、夠清晰,事情很可能朝著另一個方向發(fā)展——

我見過很多家長,在類似場景下,立刻炸毛

“你憑什么罵我孩子?”

“怎么說話的?”

“我家孩子才多大?你也太不講理了吧?”

接著就是一頓對罵,甚至拍視頻、發(fā)網(wǎng)絡(luò),說什么“員工辱罵未成年”,輿論一邊倒。

而在這中間,那個犯了錯的孩子,也許什么都沒聽懂,但他會記住一件事——原來我做錯了,爸媽是可以幫我兜著的。

結(jié)果就是——下一次,他還敢做,甚至更大膽。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在孩子做錯事時拼命護短,而是在第一時間指出問題、承擔(dān)責(zé)任,同時保護孩子的尊嚴。

這三點,看似簡單,真正做到,卻很難。

這位媽媽做到了三件事:

第一句:教孩子規(guī)矩;

第二句:表達歉意,承擔(dān)責(zé)任;

第三句:理解對方,但不卑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教養(yǎng),不是對孩子“無條件包容”,也不是“一出事就當眾斥責(zé)”。

而是在每一次小錯里,去引導(dǎo)、去修正,讓孩子明白:做錯不可怕,但要敢于承認和改正。

那天晚上回家后,我一直在想,要是我是這個小孩,以后還敢不問就抓東西吃嗎?

我想,大概不會。

因為媽媽沒有用“打罵”讓我學(xué)乖,也沒有用“護短”讓我僥幸,而是用一個小小的舉動,讓我知道了規(guī)矩是什么,責(zé)任是什么。

一顆櫻桃,不貴,卻能照見一個家庭的溫度,也照見一個孩子未來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