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七七事變后,日寇以迅雷之勢入侵中華大地,不到一年多的時間淪陷之地十之八九,不過在華南之地的四川卻能在這場浩劫中免遭生靈涂炭。那么,四川到底有什么魔力,讓囂張的日寇鐵蹄也無法入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日軍入侵中國后,曾三次試圖進攻四川,但無一例外都以失敗告終。1942年9月,日軍野心勃勃籌措36萬人,他們打算一舉進攻四川,轉而在中國大地四面開花。就在他們信心滿滿的準備進攻時,日軍部署在其他戰(zhàn)線的守軍失利。

為此,日軍不得不拆東墻補西墻,將準備入川作戰(zhàn)的士兵征調(diào)到太平洋、東南亞國。一來二去,這場被稱為五號作戰(zhàn)的戰(zhàn)役最終以兵力不足而胎死腹中。

1943年5月,石牌保衛(wèi)戰(zhàn)打響。日軍打算奪取宜昌附近長江航道上的船只,進而殲滅我國的海上力量。石牌位于西陵峽,一旦這里淪陷,一墻之隔的宜昌將岌岌可危,而宜昌的淪陷必將導致重慶門戶大開,屆時重慶也難免生靈涂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場戰(zhàn)斗發(fā)生在西陵峽,日軍靠著自己強大的火力一直低空轟炸,我軍則利用偽裝使用手榴彈、迫擊炮還擊。在我軍戰(zhàn)士強有力的反擊下,日軍企圖占領這里的信心破滅,最終成功守住石碑使得日本計劃破產(chǎn)。

1944年,日本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謀劃打開天府之國的四川進而進攻重慶等地,不過這次進攻的部隊在芷江遭到我軍的埋伏,最后這次進攻計劃也再次成為泡沫。三次進攻均無功而返,這也間接說明我國人民反抗日軍的決心,不過更重要的還得從四川的地理位置以及川軍的反抗精神有關。

四川盆地多山、多高原,且作為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易守難攻,這也使得日軍在進攻時,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四川的地理位置。日軍很少有在山地作戰(zhàn)的經(jīng)驗,所以在面對四川盆地的天險也是無可奈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軍還在這里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同時川軍在我國的反抗也在中國境內(nèi)赫赫有名,他們一同構成了強大的防御體系。不僅是川軍,每個四川人都投身于抗戰(zhàn),他們不僅參與戰(zhàn)場的槍林彈雨,還在后勤的一針一線里苦苦支撐。這種全民皆兵全面抗戰(zhàn)的情緒,也讓日軍在四川寸步難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四川這里,還擁有中國最為寬闊的土地,這也使得日軍的戰(zhàn)線被拉長,日軍要想全部占領四川就要付出多一倍的兵力,這對于多線作戰(zhàn)的日軍來說極其難以實現(xiàn)。無論是天時地利人和,日軍在四川都沒有占上一個,這也使得四川能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不被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