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村莊越來越空了

作者/孫樹恒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泵慨斳囕喅枢l(xiāng)的方向轉(zhuǎn)動,這句詩便在我心頭悄然浮現(xiàn)。曾經(jīng),故鄉(xiāng)是溫暖的港灣,歸鄉(xiāng)是滿心歡喜的奔赴。

一路上,村莊的房屋依舊錯落有致,在日光下勾勒出靜謐的輪廓。青磚黛瓦的古樸,紅磚平頂?shù)馁|(zhì)樸,每一座都曾裝滿一個家庭的喜怒哀樂,是歲月的見證者??扇缃?,它們大多大門緊閉,像是一道道緊閉的時光之門,將往昔的熱鬧鎖在里面。曾經(jīng),炊煙是家的溫暖信號,是家庭主婦在灶前忙碌,一家人圍坐吃飯的溫馨畫面,隨著炊煙裊裊升起。如今,那冰冷的煙囪好似被歲月塵封,再難吐出溫暖的氣息,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見證著村莊的變遷,卻不再訴說。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仔細觀察,“十個全覆蓋”讓村莊,水泥路四通八達,家家戶戶院墻整整齊齊,顏色一致,但是,有的大門緊鎖,門上的油漆早已斑駁脫落,如同一片片凋零的枯葉,露出腐朽的木頭,散發(fā)著陳舊的氣息,仿佛在無聲地嘆息著被歲月遺忘的時光。院子里,雜草叢生,肆意瘋長的野草比人還高,在微風中搖曳,像是在低聲訴說著往昔的熱鬧。曾記多時,大人們站在村里那棵老榆樹下,分享著聽來的新鮮事兒,嘮著家長里短,臉上洋溢著質(zhì)樸的笑容;孩子們在一旁嬉笑玩耍,捉迷藏時緊張又興奮的心跳、追逐蝴蝶時清脆的笑聲,似乎還在空氣中回蕩??扇缃瘢巳シ靠?,只剩下頹廢的老屋在風中孤獨地矗立,成為過去時光的無聲見證者,它們默默佇立,像是在倔強地堅守,又像是在無奈地嘆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今的村莊,十戶九空,留守的老人都是高壽的人,成了這片土地上最后的堅守者。他們步履蹣跚,每一步都像是在丈量著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他們在街道緩緩走過,那根拐杖,如同老人飽經(jīng)滄桑的手,見證了村莊的興衰變遷。老人們的眼神中滿是對過往歲月的懷念與對未來的茫然,曾經(jīng)熱鬧的場景,鄰里間互助時的熱情、田間勞作時的歡聲笑語、節(jié)慶時張燈結(jié)彩的熱鬧,都已成為遙遠的回憶,只能在他們的腦海中偶爾浮現(xiàn)。

村莊的土地,很多都包出去了,也有不少荒蕪的地。曾經(jīng),土地是農(nóng)民的命根子,是他們生活的希望源泉。視撂荒為最大恥辱的農(nóng)民,如今已無力再像往昔那般,憑借一雙手、一把鋤頭在這片土地上精耕細作。從前,哪怕是田頭地腦的零碎土地,老人們都會拾掇得干干凈凈,播下希望的種子,期待著秋天的豐收。如今,他們卻已滿臉滄桑、步履蹣跚,再也無法扛起那沉重的鋤頭。田野上,只有小四輪送糞,大拖拉機翻地,曾經(jīng)人歡馬叫鬧春耕的場面早已遠去。曾經(jīng),春耕時節(jié),田間地頭滿是忙碌的身影,吆喝聲、歡笑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一曲生機勃勃的春之樂章。如今,機器的轟鳴聲代替了人聲的喧鬧,顯得格外突兀和孤寂,那單調(diào)的聲音仿佛在為村莊的衰落唱著悲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家家戶戶都有小汽車停在院子里,可院子里卻只有老人。有的老人甚至去外地看孩子,回來看看又準備走,看大了孩子又回來,村子里聽不見孩子的哭聲,只有老黃狗偶爾的叫聲打破寂靜。那些有頭腦的年輕人都上城里買了房子,隔三差五回村里看看。小汽車成了連接鄉(xiāng)村與城市的紐帶,卻也帶走了村莊的活力。老人們守著空蕩蕩的院子,守著回憶,盼著孩子回家的日子,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與落寞,就像那被遺忘在角落里的舊物件,雖陳舊卻飽含深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村里老人的生活,除了簡單的農(nóng)事,便是打麻將、看老牌、信教,大點村子逢年過節(jié)扭扭大秧歌。打麻將時的嘩啦聲、看老牌時的討論聲,在寂靜的村子里格外清晰,那是他們在這單調(diào)生活中尋得的一點樂趣。信教,也成了一些老人精神的寄托,在信仰中尋求內(nèi)心的安寧。而扭大秧歌,算是村子里最熱鬧的時刻了,彩綢飛舞,鑼鼓喧天,老人們臉上洋溢著難得的笑容,可那笑容背后,卻藏著深深的落寞,那是對過去熱鬧生活的懷念,也是對如今孤獨現(xiàn)狀的無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隨著農(nóng)村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背井離鄉(xiāng),奔赴城市,去尋找更好的生活機會。他們的離去,帶走了村子里的生機與活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人漸漸離世,村子里的人越來越少,這種人口流失的速度,快得讓人揪心。仿佛是一場悄無聲息的“大遷徙”,只不過這場遷徙的結(jié)果,那些曾經(jīng)熟悉的村屯,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從地圖上徹底消失。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文化,也隨著年輕一代的離開而面臨傳承的困境,那些古老的農(nóng)事技藝、鄉(xiāng)村習俗,正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被遺忘。

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近十年,中國每天有80多個自然村消失。這些曾經(jīng)充滿生活氣息的村落,如今沒有了往日的炊煙裊裊、雞犬相吠、老幼嬉鬧,取而代之的是冷落破敗、蕭條寂靜、殘磚廢墟。只有那些蔓延瘋長的野草,枝藤盤錯的古樹,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那里曾經(jīng)的熙熙攘攘,宣告著這些村落已化為歷史的符號,成為人們心中難以磨滅的鄉(xiāng)愁印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誰也不怪那些離開的人,畢竟我自己也是從這兒走出去的一員,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quán)利。但我還是忍不住感到惋惜,惋惜那些即將消失的村屯,惋惜那些漸漸被遺忘的鄉(xiāng)村文化。在農(nóng)村,有著城市里所沒有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氣息。那一片片金黃的田野,在微風中泛起層層波浪,像是大地織就的金色錦緞;那清澈見底的河流,倒映著藍天白云,魚兒在水中自在游弋;那古老的廟宇,承載著先輩們的信仰與寄托,香煙裊裊,訴說著歲月的故事。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我們的童年回憶和家族的歷史,是我們心靈深處最溫暖的角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nèi)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jīng)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xié)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 內(nèi)蒙古作家協(xié)會會員、內(nèi)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nèi)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內(nèi)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