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十八點:專注靈魂世界心理成長

15

胡歌被稱為“第一個吃大螃蟹的藝人”,這一說法主要源于他在職業(yè)生涯中的幾次大膽轉型和突破性選擇,尤其是在影視劇題材、角色塑造以及個人發(fā)展路徑上的創(chuàng)新嘗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下是背后的具體原因分析:

原因一:仙俠劇的開拓者:憑《仙劍奇?zhèn)b傳》打破傳統

2005年,胡歌主演的《仙劍奇?zhèn)b傳》成為中國內地第一部改編自單機游戲的仙俠題材電視劇。當時古裝劇多以歷史正劇或金庸武俠為主,仙俠題材屬于小眾市場,投資方和觀眾對其接受度存疑。

胡歌飾演的“李逍遙”以痞帥、鮮活的形象打破傳統武俠男主套路,成功讓仙俠劇走入主流視野。

該劇的火爆為后續(xù)仙俠題材(如《古劍奇譚》《花千骨》)鋪平了道路,胡歌因此被視為“仙俠劇開山男主”。

原因二:車禍復出后轉型:從偶像派到實力派

2006年胡歌遭遇嚴重車禍,面部和身體多處受傷,演藝事業(yè)一度停滯。復出后,他主動尋求突破,拒絕重復偶像小生路線。

他選擇參演話劇《如夢之夢》(2013年),飾演“五號病人”,在舞臺上沉淀演技;隨后在《瑯琊榜》(2015年)中塑造了隱忍病弱的“梅長蘇”,徹底擺脫“仙俠專業(yè)戶”標簽。這種從偶像派向實力派的成功轉型,在當時的流量藝人中極為罕見。

原因三:商業(yè)價值與藝術追求的平衡

胡歌在商業(yè)爆紅期(如《仙劍》系列后)沒有過度消耗人氣,反而減少曝光,選擇留學深造(2017年暫別演藝圈赴紐約學習)。

這種“反流量”的操作在娛樂圈被視為冒險,但他通過后續(xù)作品(如《南方車站的聚會》)證明了藝術追求與商業(yè)價值可以共存。

對比同期藝人扎堆綜藝、偶像劇的現象,胡歌的選擇顯得尤為獨特。

原因四:電影領域的突破:文藝片與商業(yè)片雙線嘗試

在電影領域,胡歌主演的《南方車站的聚會》(2019年)是首部入圍戛納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的中國犯罪題材電影。他飾演的逃犯“周澤農”顛覆以往形象,展現演技野心。

這種從電視劇頂流轉向小眾文藝片的跨越,被視為“敢為人先”的嘗試。

原因五: 公眾形象與社會責任

胡歌長期低調參與環(huán)保、公益事業(yè)(如長江源環(huán)保行動),并利用影響力傳遞社會價值。

在藝人普遍追求曝光度的環(huán)境下,他的做法另辟蹊徑,提升了公眾對“藝人責任感”的認知。

在這里,還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是“吃螃蟹”?

“吃螃蟹”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敢于第一個嘗試風險與機遇并存的事物”。

胡歌的每一次關鍵選擇——從仙俠劇破冰、車禍后轉型、暫退留學到挑戰(zhàn)文藝片,都展現了前瞻性和勇氣,為后來者提供了范例。

他的成功證明,藝人可以通過打破常規(guī)獲得更長久的職業(yè)生涯,這正是他被稱作“第一個吃螃蟹”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