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小梅哭著和我講了她和兒子的故事。那天她加班趕項目,4歲的兒子拿著繪本湊過來問她能否陪著一起看繪本,小梅頭也沒抬,直接說:“媽媽忙,你自己看”。孩子默默回了房間。后來她發(fā)現(xiàn),兒子越來越不愛說話,甚至在幼兒園被同學(xué)孤立也沒跟她說。直到老師提醒她兒子總是一個人發(fā)呆,她才意識到,那些被拒絕的請求背后,藏著孩子破碎的安全感。

孩子如果提出這3種請求,請別拒絕,不然造成的傷害不是一般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 “媽媽,你能陪陪我嗎?”

孩子伸手要抱抱、求陪玩時,很多家長總用“等會兒”、“下次再說”搪塞。我曾以為,只要給孩子買最好的玩具、報最貴的興趣班,就是愛。直到看到鄰居劉姐的女兒,從小被送回老家,17歲時對父母冷冰冰地說:“小時候我求你們別走,你們頭也不回,現(xiàn)在憑什么管我?”

孩子的信任親近像儲蓄罐,父母的每一次陪伴都是在存儲,而每一次敷衍都在透支。我學(xué)會了一個秘訣:每天抽出10分鐘專屬時間,關(guān)掉手機(jī),陪孩子搭積木、聊幼兒園趣事。哪怕只是睡前故事時摟著他,孩子眼里的光都變得不一樣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 “媽媽,我想告訴你……”

兒子在幼兒園被嘲笑畫畫丑,回家后憋著眼淚說:“媽媽,我是不是很笨?”若在以前,我可能會說“這點小事別計較”,但這次我蹲下來抱住他:“媽媽特別想聽你說說,發(fā)生了什么?”他哇地哭出來,我才知道,他在學(xué)校被別人嘲笑,偷偷撕掉畫了一半的涂鴉。

當(dāng)孩子表達(dá)情緒時,大腦前額葉正在學(xué)習(xí)自我調(diào)節(jié)。如果我們總說“這有什么好哭的”,就像親手給他們的心門上了一把鎖?,F(xiàn)在,我會用三句話打開孩子的心:

a. “媽媽在聽呢”(接納情緒)

b. “如果是媽媽遇到這事,也會難過”(共情)

c. “我們一起想想怎么辦好嗎?”(引導(dǎo)解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 “媽媽,我能試試嗎?”

記得兒子3歲時想自己倒牛奶,我生怕他打翻,一把搶過瓶子阻止了他。直到看到同事家的孩子,因為總被說“危險!別碰”,7歲了還不會自己兌溫水喝。

孩子通過試錯建構(gòu)認(rèn)知?,F(xiàn)在我常把“別動”換成:“需要媽媽示范嗎?”比如他想切水果,我就給他塑料刀;想爬高,我就在旁邊護(hù)著。上周他獨立拼好了100塊拼圖,驕傲地說:“媽媽,我就說我行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dāng)孩子說陪陪我,他需要的是被重視;當(dāng)孩子傾訴委屈,他期待的是理解;當(dāng)孩子伸手嘗試,他渴望的是信任。親愛的媽媽們,別等孩子的心冷了才后悔。那些看似任性的請求,其實是他們捧著真心在說:“爸爸媽媽,請你們看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