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戲臺結緣,棗園定情

1938年的延安,年僅八歲的劉思齊在延安中央黨校禮堂上演的話劇《棄兒》中扮演了一個命運多舛的流浪兒角色。舞臺上,當劇情發(fā)展到悲傷之處,入戲的小思齊難以抑制內心的情感,淚水潸然而下。這份未經雕琢的真情流露,恰好被臺下觀看演出的毛主席捕捉到。

演出結束后,深受感動的毛主席做出了一個決定:認下這位為革命犧牲的烈士劉謙初的女兒做自己的干女兒。從此,劉思齊的人生軌跡與毛主席一家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革命的大家庭中獲得了一份特殊的關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6年,抗日戰(zhàn)爭已經勝利,國內形勢發(fā)生了新的變化。經歷了在蘇聯(lián)的十年艱苦求學、參與了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洗禮的毛岸英,終于輾轉回到了延安。在延安的棗園,這個曾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充滿著革命生活氣息的地方,二十四歲的毛岸英第一次正式見到了十六歲的劉思齊。毛岸英失去了母親楊開慧,劉思齊失去了父親劉謙初,兩位年輕人都過早地承受了失去至親的傷痛。

這種相似的人生經歷,使得他們在初次相見時便產生了一種難以言喻的親近感和共鳴。在棗園那片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親手開墾耕種、象征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菜畦旁邊,兩個年輕的心靈在交流中逐漸靠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烽火婚約,陰陽兩隔

1949年10月15日,中南海豐澤園內毛岸英和劉思齊舉辦了一場簡樸而莊重的婚禮。作為新郎的父親,也是新中國的締造者,毛主席為這對新人送上了一份極具特殊意義的結婚禮物——一件他自己穿過的、帶著歲月痕跡的舊軍大衣。他囑咐這對新人,這件大衣白天可以讓岸英穿著御寒,晚上則可以蓋在被子上增加溫暖。

新婚燕爾的幸福時光如同白駒過隙,僅僅一年之后,朝鮮半島戰(zhàn)火燃起,新生的人民共和國面臨嚴峻的安全威脅。為了保家衛(wèi)國,中共中央毅然決定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zhàn)。作為領袖的兒子,毛岸英主動請纓,要求加入志愿軍,并很快得到批準,成為了“志愿軍第一人”,率先跨過鴨綠江,奔赴了充滿未知的異國戰(zhàn)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50年11月25日,對于正在北京一家醫(yī)院因為急性闌尾炎接受手術治療、等待康復的劉思齊來說,成為了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她沒有等到丈夫從前線報平安的家書,也沒有等來他承諾的歸期,而是接到了來自朝鮮戰(zhàn)場、由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親自發(fā)來的加急電報。電報的內容如同晴天霹靂:毛岸英在敵人的一次空襲中不幸壯烈犧牲。這個噩耗對于年僅二十歲、結婚才剛滿一年的劉思齊而言,是何等沉重的打擊。

主席牽線,再續(xù)良緣

在隨后相當長的一段歲月里,劉思齊始終無法完全走出失去摯愛的陰影,青春的生命似乎被一層厚厚的悲痛所籠罩。作為長輩和領袖,毛主席不希望劉思齊的人生就此停滯,長期沉湎于無法挽回的過去。為此,毛主席多次與劉思齊談心,一方面以偉人的胸襟和親人的關懷勸慰她節(jié)哀順變,另一方面則積極鼓勵她繼續(xù)學習深造,掌握知識和本領,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并逐步考慮個人的未來生活,重新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毛主席對劉思齊的婚姻大事非常重視,為此他不遺余力地托人打聽、尋訪合適的人選。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幾番尋找,毛主席最終在空軍副司令員兼空軍學院院長劉震的幫助下,認識了一個合適的年輕人——楊茂之。

楊茂之是一位剛從蘇聯(lián)留學歸來的空軍青年,身高六尺有余,身材結實健碩,正值三十歲。毛主席通過劉震了解了楊茂之的詳細情況:他品行端正,性格忠厚,家庭背景普通,父母是漁民,生活樸實。更重要的是,楊茂之在蘇聯(lián)的求學經歷,不僅讓他擁有深厚的軍事素養(yǎng),還培養(yǎng)了他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廣闊的國際視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實際上,劉思齊與楊茂之在蘇聯(lián)學習時曾有過一面之緣,盡管并未深入交往,但也彼此有些印象。為了讓兩人有更多的了解,毛主席決定讓他們在一段時間內相互接觸,看看是否合適。于是,他安排劉思齊與楊茂之見面,開始了這段充滿著毛主席深切關懷和期許的相識過程。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相互了解,劉思齊和楊茂之彼此產生了好感,都認為對方是適合共度余生的人。最終,在1962年2月,征得了雙方同意后,劉思齊與楊茂之在北京的一個海軍大院內舉行了簡樸的婚禮,低調地組建了新的家庭。在他們開始新生活之際,毛主席從自己的稿費中拿出300元人民幣,作為一份特殊的賀禮送給劉思齊。

風波驟起,鐵窗蒙冤

就在劉思齊與楊茂之組建新家庭,生活逐漸步入正軌近十年后,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波再次將她卷入漩渦。時間來到1971年的深秋,楊茂之因身體原因正在上海的一家醫(yī)院治療休養(yǎng)。期間,他無意中聽到周圍的醫(yī)護人員在私下里小聲議論,談及當時政治舞臺上備受關注的“某人要接班”的話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性格素來耿直、快人快語的楊茂之下意識地隨口說了一句評價:“她不行?!边@樣一句看似不經意的、缺乏特定指向的私下評論,卻被當時在場的別有用心之人抓住,并立刻將其歪曲、上綱上線,迅速定性為“惡毒攻擊中央領導同志”的嚴重政治問題。

楊茂之很快便因此受到隔離審查,失去了自由。由于劉思齊是他的妻子,不可避免地迅速牽連到了她的身上。不久之后,劉思齊也被指控涉案,冰冷的手銬鎖住了她的手腕。隨后,劉思齊被關押進了上海漕河涇監(jiān)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最初的絕望和恐懼之后,她的腦海中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個片段:那是1965年的夏天,在北戴河的海邊,她曾陪伴毛主席一起下海游泳。當時,面對著波濤洶涌的大海,初學游泳的她心存膽怯,腰間系著起保護作用的浮板。

毛主席看到后,卻特意讓身邊的警衛(wèi)員上前解開她腰間的浮板,并用鼓勵的語氣對她說:“不要怕困難,嗆上幾口水,琢磨琢磨,就學會游泳了?!北粍拥氐却腿淌苤粫稳嗽赘睿ㄓ兄鲃涌範?,才可能有一線生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于是,她做出了一個在當時政治高壓環(huán)境下極其大膽且充滿風險的決定——她要公開向監(jiān)管部門提出要求,給她紙筆,她要給毛主席寫信,直接向最高領袖陳述自己和丈夫所蒙受的不白之冤。監(jiān)獄的監(jiān)管人員面對這樣一位特殊身份人物提出的、寫給毛主席本人的信件請求,自然不敢怠慢,更不敢擅自扣押這封承載著重大信息的“明信”,他們連夜將這封非同尋常的信件通過特殊渠道緊急送往北京中南海。

沉冤得雪,余暉映忠貞

在北京中南海那盞熟悉的臺燈下,日理萬機的毛主席收到了這份來自上海漕河涇監(jiān)獄的特殊信件。他讀完信后當即拍案而起,為這對“娃娃”的遭遇深感不平。隨后,他在劉思齊的信件上用遒勁的筆跡迅速做出了明確批示:“娃娃們(指劉思齊夫婦)是無罪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相關的辦案人員接到指示后,不敢有絲毫違逆,立即著手辦理釋放事宜。出獄的那一天,當劉思齊接過丈夫的軍裝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在他上衣的口袋里,還小心翼翼地揣著一本未完成的《戰(zhàn)斗機編隊戰(zhàn)術手冊》的草稿。楊茂之在被關押審查期間面對嚴酷對待與頑強抗爭,仍不忘軍人職責、堅持業(yè)務研究的執(zhí)著精神。

步入晚年后,劉思齊將更多的情感和精力投入到了整理、研究和紀念前夫毛岸英的相關事務中。她把自己多年來精心珍藏的、包括58封毛岸英從朝鮮戰(zhàn)場寄回的家書在內的所有寶貴遺物,都無私地捐獻給了位于朝鮮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10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劉思齊,不顧年邁體弱,拄著拐杖,再次踏上了那片承載著她青春記憶與永恒傷痛的土地——朝鮮。她重訪了毛岸英當年犧牲的地點,在經歷過戰(zhàn)火洗禮的焦土之上,親手種下了一棵從北京家中帶來的銀杏樹苗,以此寄托自己跨越世紀的思念。如今,這些銀杏樹想必已經茁壯成長,枝繁葉茂,在異國的土地上投下片片綠蔭。

參考資料:毛澤東勸兒媳劉思齊改嫁:是時候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