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央王朝的都城會走出從長安到洛陽,再到北京這樣一條線路?為什么會從西向東,再往北?

一個國家的首都,一般都處在這個國家的重心位置。不是地圖的幾何中心,而是這個國家資源、人口、利益版圖的重心。選擇定都在哪里,實際上折射了那個時代國家重心的變化。

周、秦、漢、唐一開始都定都長安。因為長安位于關中,四面環(huán)山,易守難攻。更重要的是,政權建立要靠軍功集團。最典型的就是隋唐的關隴貴族。這幫人的勢力一般都在關中,也就是長安附近。所以,早期王朝一般開始都定都在長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到了這些王朝中期,一旦皇權得到鞏固,皇帝就不愿意處在軍功集團的包圍之下了,而是會往經(jīng)濟富庶的東邊,也就是洛陽遷移。最典型的就是隋煬帝和武則天。他們當了皇帝之后,立即放棄了關中本位,遷都洛陽,并且大興科舉,培養(yǎng)自己的人才班底,擺脫關隴貴族。

直到唐朝,中國地緣政治格局都呈現(xiàn)為東西矛盾。所以,都城一直在長安和洛陽之間移動。

到了宋朝,中國進入了“古代平民社會”。因為印刷術的普及,平民子弟也能讀書,皇帝在民間選拔官員的可能性大增。這樣就形成了文官政府,武將很難進入中央決策系統(tǒng),政權和軍功集團的矛盾就沒有了,豪族社會也結束了。所以,王朝就可以放心地定都中原,甚至放棄洛陽,跑到距離大運河更近的開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元、明、清三代,中國的重心又發(fā)生了遷移。中國已經(jīng)從以中原為主的王朝,演化成一個多元文明體系。這個時候當然應該定都北京。

北京距離滿洲的“龍興之地”東北很近,距離草原也很近,清朝的皇帝可以在距離北京不遠的避暑山莊接見蒙古的王爺們。西藏來的活佛經(jīng)常住在五臺山,進北京見皇帝也很容易。因為有運河,江南的資源也方便調運北京。所以,北京的地位就變了。

站在中原的角度看,北京是邊塞,但是站在大的體系來看,北京恰恰是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