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隨著江西省新余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原萬年縣委書記毛奇受賄案的一審判決,這場因父親實名舉報而引爆的官場丑聞終于畫上句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看到這條消息,不禁讓人感慨。

毛奇獲刑十年六個月,其相好、上坊鄉(xiāng)原黨委書記李佩霞已于去年11月因受賄165萬元被判三年。

李佩霞的父親李老先生,曾以“救女”之名掀起輿論風暴,卻在結局塵埃落定后陷入更深的倫理困境——他究竟是該后悔,還是慶幸?

這場摻雜著親情、權力與道德潰敗的悲劇,折射出復雜的人性糾葛與制度反思。

李老先生的舉報行為最初充滿悲情色彩。他聲稱女兒長期遭受毛奇的“恐嚇、打壓、索賄”甚至“性侵”,并公開錄音證據(jù),試圖通過輿論施壓解救女兒。

然而,隨著調查深入,李佩霞的主動受賄行為(165萬元)及為升遷與毛奇進行權色交易的事實被曝光,其“受害者”形象已徹底崩塌。

李老先生曾堅信女兒“一心撲在事業(yè)上”的清白,卻在法庭判決后遭遇“赤裸裸的打臉”。

更諷刺的是,他親手將女兒推向輿論審判臺——桃色丑聞與貪腐細節(jié)的公開,不僅令李佩霞身敗名裂,更使其家庭陷入了深淵。

這位父親以“愛”為名的舉報,最終成為刺向女兒的“利刃”。李老先生的行為是不是暴露了私情與公共倫理的尖銳矛盾?

一方面,作為父親,他對女兒安危的擔憂無可指摘。其呼救“佩霞在哪里?你可在人世?”的絕望呼救,顯露一個父親最本能的焦慮。

但另一方面,當舉報動機摻雜對毛奇的報復情緒時,這場“救贖”便異化為私人恩怨的宣泄。

更值得深思的是,李老先生始終拒絕承認女兒的主觀過錯,將責任完全歸咎于毛奇的“脅迫”,這種對血緣的偏執(zhí)維護,本質是對公共倫理的漠視,這是親情凌駕于法律與事實之上的結果。

此案的發(fā)展軌跡暴露了監(jiān)督機制的失靈與輿論場的扭曲。毛奇能“邊腐邊升”,直至因桃色糾紛才被查處,說明“一把手”權力監(jiān)督仍存盲區(qū)。

而李佩霞從“受害者”到“共謀者”的身份反轉,則展示了舉報人保護與事實核查機制的缺失——李老先生的舉報雖推動案件進展,但其片面陳述一度誤導了公眾。

更值得警惕的是,輿論場對權色交易的獵奇關注度遠超對制度漏洞的反思度,這種“吃瓜”心態(tài)消解了反腐斗爭的嚴肅性。

當?shù)男睦铮肋h有本親情賬。李老先生的心態(tài),說白了就是一個 “疼” 字 —— 疼閨女走錯路,疼家庭被撕碎,更疼好好的權力咋就成了害人的東西。他的兩難選擇,照見的是無數(shù)家庭在權力漩渦中的掙扎。

當下,李老先生的“后悔”或“慶幸”已不再重要,此案的價值在于揭示更深層的治理命題。

我以為,這事兒給所有為官者和老百姓的都提了個醒:權力這東西,要是沒繩子拴著,真能把人變成鬼。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