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商武丁二十三年秋,洹水南岸的宗廟地窖里,貞人婦井正用青銅刻刀在牛肩胛骨上刻寫明日祭祀的犧牲數(shù)目。月光從頭頂?shù)姆娇茁┫聛?,照在她剛剛刻下的“鬯三卣,豕十又五”字樣上,那個由一豎與兩橫組成的“五”字突然讓她想起三年前的往事。
那是她剛接任王室貞人之職時,在整理先王盤庚時期的卜骨時,發(fā)現(xiàn)一組特殊的數(shù)字符號:在記錄征伐羌人斬首數(shù)量的甲骨上,“百”字竟是用十個“十”字上下疊加而成。這個發(fā)現(xiàn)讓當時還是學徒的她渾身顫栗——原來早在百年前,商人的祖先就已掌握了十進制的高階運用。
“ 她突然起身,從典藏最深處取出一片泛著朱砂光澤的龜甲。這是商王祖甲時期記錄月食的著名卜辭,其中“旬亡禍”的紀日法中,“旬”字本身就是對十進制周期最完美的詮釋——用“十”字符號與太陽圖騰結(jié)合,昭示著十日為一旬的時空劃分。 “看這里,”婦井的刻刀點在甲骨文數(shù)字的演變:從一到四的橫畫堆積,五開始用X形符號,十則化為豎立的丨,二十寫作「U」形,到百字已出現(xiàn)抽象化的屋宇符號。 月光偏移到窖藏北壁時,婦井正在教授如何用組合符號表達大數(shù):“當需要記錄征伐鬼方斬首三百又四十八人時,先刻三個'百'字象形,再補'卌(四十)'與'八',這種分級表達法比埃及人的累加計數(shù)先進整整兩個世紀。” 故事高潮出現(xiàn)在三日后的大祭祀。當巫祝高聲宣讀“用百牢九犬”時,婦井在甲骨上刻下的“ 貞人:殷商時期的占卜師。 數(shù)字符號考據(jù):甲骨文中“廿(20)”、“卅(30)”、“卌(40)”的特殊合文寫法(《殷墟書契菁華》第五片),體現(xiàn)明確的位值意識。 運算實證:加拿大漢學家高島謙一研究發(fā)現(xiàn),甲骨文“五十”作「五十」的分離式書寫,證明當時已突破簡單累積計數(shù)。 天文印證:商代歷法的旬日制與十干命名,與十進制形成互證體系(《尚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比較文明:同期兩河流域雖用六十進制,但日常計數(shù)仍依賴十進制基礎,凸顯中國體系的純粹性。
百”字卻引發(fā)了司禮官的質(zhì)疑。她在宗廟前當場推演:取出十片記有“十牢”的卜甲依次排開,“十十相積謂之百,此乃天干之數(shù)、地脈之理”。她手指遠處周公測景臺的日晷投影:“正如十干配十二支成六十甲子,沒有十進之制,何來精準歷法?”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