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對美國諂媚的賴清德萬萬沒想到,湊出百億美元的保護費,都逃不過被特朗普“關稅大棒”砸中的下場。

前不久,美國總統特朗普要求,對每個貿易伙伴實施所謂的“對等關稅”,并點名批評臺灣“搶走”了美國的芯片生意。這一消息傳回臺灣后,馬上在島內引來了一場震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賴清德對美諂媚,贊美所謂的美臺聯系)

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賴清德,立即召開了一場緊急會議,在會后的記者會上,他高調贊美著臺美之間的“緊密關系”。在這種近乎諂媚的態(tài)度中,他還推出了“三大工作”,想要向外界展示臺灣所謂的“自我防衛(wèi)決心”。倘若沒有了解背景的人,還真會被他這一番操作唬得一愣一愣。

更為激進的,是賴清德承諾要將臺灣地區(qū)的防務預算占比提升到GDP的3%以上,甚至揚言要加大對美國的投資與采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島內防務費增加,無非就是買更多美制武器)

這筆賬該怎么算?

今年臺灣地區(qū)行政部門核定的防務預算已增加了415億元新臺幣,同比增長約9.6%,使得總和達到6470億元新臺幣,占GDP的約2.45%。賴清德心心念念的3%,意味著未來的防務預算必須達到8000億新臺幣以上,才能滿足他的目標

這多出來的60億美元,將流向何處?

答案很明顯。島內民眾早就看透了民進黨當局的這一套把戲:所謂提升防務費用,不過是將本應造福民生的資金用于采購美國的武器,并且“采購”都是說的好聽,以美國拖延交付武器的表現來看,這些錢很可能就是打了水漂,武器何時能到貨,美國不會主動保證,臺當局更是不敢主動要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臺當局還對F35念念不忘)

這還是未來計劃之中的錢,臺當局近年來大幅增加對美軍購預算,例如計劃花費150億美元購買F-35戰(zhàn)機等先進武器。

甚至臺當局為迎合美國,在貿易上做出讓步,包括調整對美貿易政策、增加對美國農產品的采購等。此外,臺積電等關鍵企業(yè)被迫赴美投資,削弱了臺灣本土經濟自主性。

有人或許會問,為什么臺灣必須如此取悅美國?到底是什么讓他們如此執(zhí)著?

無非就是想得到美國的支持,讓臺灣在國際社會中能“說上話”??墒桥_當局卻從來都沒有想過,這對于臺灣而言究竟是利是弊?

一方面,購買美國武器,或許能提升所謂的防務能力,但另一方面,這種對外依賴也使得臺灣變得更加被動。換句話說,過分依賴美國,讓臺灣喪失更多的自主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政策)

更何況,這真的能換來美國的支持嗎?特朗普最新公布的對等關稅,揭開了現實。其中美國要對中國實施34%的對等關稅,而臺灣地區(qū),則被單另算成了32%。

這一決定表明:美國對臺政策,還是以自身利益為先。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基于“貿易逆差”計算,臺灣對美貿易順差較大,因此被列入高關稅名單。這表明美國并沒有因為表面上的支持,而給予臺灣特殊待遇,反而將其視為需“糾正”的貿易對象。

其次,這代表臺當局的“倚美謀獨”策略失效。盡管臺當局極力配合美國要求,但在特朗普的“美國優(yōu)先”政策下,臺灣仍被視為可榨取經濟利益的棋子。美方此前已承認,若臺海沖突爆發(fā),美軍難以介入,因此臺灣的“保護費”并不能換來真正的安全保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對等關稅”影響臺多個領域,首先就是貿易出口)

最后,能看到美國對臺政策的兩面性。美國一方面通過軍售、表態(tài)支持臺當局,另一方面卻在經濟上施壓,顯示其政策本質是“既要臺灣的錢,又不想真正卷入臺海沖突”。此次關稅政策進一步證明,美國不會因為和臺灣的所謂關系,而犧牲自身經濟利益。

總的來說,臺灣地區(qū)支付的“保護費”并未換來美國的真正支持,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再次證明,美國對臺政策的核心是經濟利益,而非政治承諾。臺當局的“倚美謀獨”策略不僅無法保障安全,反而使臺灣在經濟和防務上陷入更深的依賴與困境。

而對我們來說,軍事與經濟實力的增長,使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干預成本大幅提高,進一步削弱了其對臺“保護”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