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文學(xué)底蘊非常深厚的國度,絕多數(shù)文人經(jīng)過系統(tǒng)學(xué)習(xí),能把文學(xué)玩出花來,各種精美辭藻,華麗語句都是手到拈來。
但要說文學(xué)作品接地氣,走出殿堂,讓絕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接受,卻又是不那么容易做到的。因為這要求作者不僅僅文字水平高,還要深諳人心,才有可能做到。
中國古代有過無數(shù)用于宣傳的作品,皇帝祭祀、出兵征討、節(jié)令慶典等等,都要大肆宣傳,但真正接地氣的非常少。但凡是真正能用到接地氣的宣傳口號,很大程度都可以助力成功。
陳勝吳廣起義的“大楚興,陳勝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具有很強的煽動性,讓追隨者一聽就懂。

東漢黃巾的宣傳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用“蒼天”暗喻腐敗政權(quán),以“黃天”象征新秩序,借天象變化強化正當性,暗合了當時信徒的迷信心理。

太平天國的宣傳口號:?“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用排比句式描繪理想社會圖景,以具體生活場景需求引發(fā)共鳴,拓展了影響力。

總體上,歷史上很多個體或者組織都試圖用接地氣的宣傳口號,來拉攏人心,但由于他們沒有系統(tǒng)性的長遠思維,最終脫離群眾,都失敗了。
我黨創(chuàng)立的紅軍,雖然不是歷史上第一個使用接地氣宣傳口號的組織,但卻是用得最成功的一個。
紅軍特別擅長根據(jù)實際情況創(chuàng)作民謠,長征時期去到貴州,遇到一群衣衫襤褸的山民向紅軍乞討,說道:“紅軍先生,給個錢兒,我們是干人兒!”“干人兒”,在貴州話也就是窮人之意。

紅軍反應(yīng)速度極快,立即也就貼出了“貴州化”的標語:“紅軍是幫助干人的軍隊,當紅軍去!”“紅軍保護干人分田地!”“紳糧壓迫干人,辛苦沒有飯吃,打倒剝削干人的紳糧!”“紳糧”,亦即地主、富人之意。??

一首新民謠開始流行:“紅軍到,干人笑,紳糧叫。白軍到,干人叫,紳糧笑。要使干人天天笑,白軍不到紅軍到。要使紳糧天天叫,白軍弟兄拖槍炮。拖了槍炮回頭跑,打倒軍閥妙、妙、妙!”
這首民謠押韻又接地氣,讓貴州的“干人兒”一聽就懂,紛紛擁護紅軍。
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紅軍想出接地氣的口號實在太多了!

紅軍的宣傳口號能夠直接點出群眾的生存矛盾,?“紅軍是工農(nóng)自己的武裝力量!”強調(diào)紅軍是底層民眾的自己人;?“打土豪,分田地!”,用最簡短的行動指令,直接回應(yīng)農(nóng)民對土地的根本需求?。

紅軍的宣傳口號還能夠聚焦生活痛點,“公買公賣,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紅軍承諾紀律嚴明,不像國民黨一樣強買強賣,消除群眾對軍隊搶奪的擔憂;“紅軍幫窮人找衣穿飯吃!”?用“找衣穿飯吃”這類口語化表達,凸顯紅軍的實際幫扶。

總而言之,紅軍通過非常多的宣傳口號,用廣大底層人民群眾看得懂的語言,拉攏了他們的人心,最終走向成功。

“晦塞為深,雖奧非隱;雕削取巧,雖美非秀?!保麄骺谔栆拥貧猓厝徊荒芑奕y懂,隱藏其真實的意思;更不能刻意雕琢追求工巧,而不夠直白地陳述口號所要表達的思想。
宣傳口號,某種程度就是文學(xué)作品,一定不能夠脫離群眾。 毛主席曾經(jīng)說過:“我們是革命黨,是為群眾辦事的,如果也不學(xué)群眾的語言,那就辦不好。”
當下,我們的干部說話,還有官方發(fā)文,都應(yīng)該考慮這一點,語言一定要接地氣,貼近群眾,不能用群眾聽不懂的語言去表達。
熱門跟貼